凌波微评丨作为个案的“拎机一动”作弊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已很流行的这个举动

2021-06-09 11:1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9528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李志波

6月7日湖北省某高考考生手机作弊事件,为考生开考后用手机拍照发送考题,系考中个人作弊,不存在考前泄题……6月9日一大早,教育部官方发布的这则通报,为这两天引发各界关注的“湖北省某高考考生作弊事件”,给出了一个权威的回应。

根据通报,该考生是在进入考场接受安检时,将手机藏于手拿的薄衣内,高举双手避开了安检,然后违规将手机带入考场。考中,考生将手机藏于草稿纸下拍题,于开考46分发至某培训机构寻求答案(未获)。

目前,该生已被取消所有成绩,并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同时,涉事监考人员已被撤换,并由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调查。

从速度来看,这是一次非常及时的权威调查、舆情响应;就性质而言,这是一起单个考生心存侥幸心理实施的孤例个案;依后果来讲,这起作弊事件没有形成大规模泄题事实,没有产生严重后果。涉事考生肯定将为自己的举动付出青春代价,有关人员也已接受调查。

至此,这起热门事件可以告一段落了。不过,此事引发的思考却不应就此结束。笔者认为,作为个案的这种“拎机一动”作弊并不可怕,毕竟,这种简单传统的作弊方式,即便主观上杜绝不了,那客观上也完全可以通过认真检查,加强监考等举措堵住。换言之,以我们现在的软硬件水平,完全可以将这种作弊方式揪出来。至于现实中为啥没有及时发现,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和反思,但并不是此事的可怕之处。

真正可怕的是,该考生将考题发给培训机构寻求答案的这种思维方式。这是个例吗?显然不是的。非但不是个例,平日里,这还成了不少孩子养成的习惯,而且大有流行之势。比如,有的孩子遇到棘手的作业,不会做的题目,就会扫描拍照,发给那些万能的某某培训辅导软件,后者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第一时间给出答案。现实中,这种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一些传统培训机构也争先推出这项业务,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火爆程度。

孩子遇到难题,主动“寻医问药”,寻求解决之道;培训辅导软件利用高科技手段“望闻问切”,及时给出答案。就行事过程复盘,似乎没有问题。从技术角度分析,好像完全可行。然而,往深处思考,此举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失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失去刻苦钻研,刨根问底的精神,失去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意志,而热衷于这种抄近道,走捷径,甚至不劳而获的行为处事方式。

这个过程中,培训辅导软件挣到了钱,孩子则可能失去了思考的脑力,动手的能力,成长的动力。利弊几何,一目了然。

这次发生的湖北考生向培训机构寻求答案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只不过,这名考生选择了高考考场这种极端的应用场景。反过来说,连无比严格严肃的高考,都有人能想到找培训辅导软件帮忙,那在平时,这样的情形又会有多少呢?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去找培训辅导软件寻求帮助呢?这是一个值得孩子、家长、老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