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丨新高考下,“不拘一格降人才”!升学路径走向多元,高中和高校对接不再只看分数

2021-06-09 19:4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629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词句,用于高考似乎同样贴切。山东省高考模式从“3+综合”走到“3+3”,从高考的考试形式到录取形式,都在发生看得见的变化。与此同时,夏季高考升学路径已经变得更加多元,正帮助合适的人找到适合的出路。在这种多元升学通道的背后,高中和高校也陷入更多的思考,以真正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途径更广>>

高考选才模式不再走独木桥

继我省2020年正式新高考后,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也来了,今年又有8个省市进入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国实施高考新模式的省份达14个,高考改革此刻似乎进入了规模化阶段,由此也带来更多对高考选才模式的思考。作为传统高考大省的山东,一直推动高考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在于,考生的升学路径正逐步走向多元,尤其是进入新高考的招生模式之后,高考生升学的“独木桥”正成为“立交桥”。

回顾我省高考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开始试点保送生、自主招生、单独招生等多种录取模式,多年下来,帮助一批高考生实现了高考升学梦。其中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招生,选拔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偏才怪才”,但在高考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主招生面临着不得不进行调整的境况,自2020年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强基计划接过了人才选拔的接力棒,由教育部确定的36所一流高校试点,特点鲜明地为基础学科选拔优质人才。

夏季高考热度颇高的综合评价招生,从2016年起作为新招生方式加入,第一年仅在山东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当时招生计划也只有754人。但近年来综招试点院校范围不断扩大,招生计划也是随着有了大幅提升。截至今年,在我省试点综招本科院校达到11所,更增加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新选项,与此同时,本科综招计划达到2008人。与第一年试点时相比,综招计划数实现了倍数式的增长。

目前,对于我省夏季高考生的升学来说,有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统招计划、专项计划、艺术升学、体育升学等主要途径,其中还有公费生及委培生、军事院校、公安政法高校、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选择。最早只能通过高考分数来升学的道路,到如今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分数也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加入了对全面评价综合素质的考量。

成长百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才出路

在这种多元的升学路径之下,特色更加鲜明的升学故事,正在高考学生中不断发生着。耿玘琳是通过强基计划升学的,目前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她告诉记者,2020年是山东新高考首次亮相,当时正在学校全力备战高考的她,得知了强基计划开始招生的消息。那时候她对强基计划的了解不深,只是在脑海中大概知道国家在支持,招生方向上多为一些基础学科的专业,但高校将会提供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此前一直计划通过自招升学,但强基计划的出现取消了自主招生,推着她以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最终以642分的高考成绩被提前录取,成了海大第一届强基班当中的一员。

与耿玘琳的强基计划升学路径不同,在青岛科技大学读大一的李同学说,是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升入大学的。他至今还记得参加综招时的经历,在高考之前提交了相应的报名材料,并顺利入围了学校面试的大名单。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能说非常突出,报考综招算是增加了一条出路,恰好此前参加竞赛获得一定奖项,比较适合通过综合评价升学。当时,为了尽可能增加入围的机会,他在妈妈帮助下一口气报了三个学校,其中有两个进入了面试范围,最终从中选择了青岛科技大学的校测,幸运地通过综合评价实现了升学。

记者了解到,高考呈现出来的多元录取机制,使升学由竞争激烈的“独木桥”变为多元选择的“立交桥”,更多家庭开始思考个性化成长方案,在能够保证孩子顺利升学的同时,更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成长。有的考生选择继续夏季高考,在众多的招生类型中寻找可能;有的则调转船头奔向了春季高考。一位高中家长告诉记者,虽然勉强升入了普通高中,但孩子成绩在班级并不突出,关于未来升学一直忧心忡忡。在高考前了解到高职综合评价,只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招生,让他仿佛找到了一条适合的出路,跟孩子在升学上达成一致,提前从夏季高考的列车下了站。

高中实践>>

围绕个性升学定制成长方案

在新高考搭建的多元立交桥下,高中学校也因势利导,提前帮学生定制成长方案,以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口。尤其是新高考政策落地后,我省按照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原则,依据学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即“两依据一参考”的基本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打破高校招生单纯的“以分取人”,转向注重对人才的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长期以来,高中教育的应试倾向越来越严重,创新型人才培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常态机制。应试教育的背后是唯分数录取的理念,一方面束缚了考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满足学校对多样化人才的选拔需求。”在省教育厅相关专家看来,新高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就是要将“唯分数论”录取,变为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素质,真正意义上促进考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2017年新高考开始之前,高中学校的探索就走在路上,全员育人、选课走班等探索不断。“新高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个性成才的需要,背后赋予了更多选择的幸福。”在青岛六十七中校长李作从看来,等级考“六选三”模式下,高中生拥有了20种学科组合,不同专业面对不一样的选科要求,这对学校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量身定制方案,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成长方向。

“在升学路径多元化的背景下,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方向,学校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在班级推行了ECM班级企业化管理,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团队组建、制度建设和团队管理。”青岛六十八中一位老师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确立目标,激发自主发展的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更渐渐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此外,教育集团化的发展,让学校向上对接高校资源,向下对接初中等学生,更早地衔接人才成长路径,以更好适应多元成才的需要。

高校思考>>

在特色发展下选拔真正适合的人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当中,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快速向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迈进。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办学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的办学定位越来越有特色。”在省招考院相关专家看来,高校的特色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形成了研究型大学、行业特色大学、地方综合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样化办学格局。

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双一流”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大学。此前耳熟能详的211、985等,统筹为“双一流”建设。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省也在加快布局,开展了高水平大学和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确定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5个,确定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51个;参照省属高校学科建设标准,从驻鲁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中,确定“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51个。在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中,确定了青岛大学等7所高校为“冲一流”建设高校,青岛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为“强特色”建设高校。

“双一流”建设打破高校过去“千校一面”的格局,给高校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正推动着高校走上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在选才上的变化。目前,新高考赋予了高校更多自主权,其中在等级考六选三的设置上,可以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要求,提前明确不同专业的选科限制,以真正吸引到适合学科、对学科有兴趣的人才。在“专业+院校”新志愿填报模式下,一条专业即对应着一条录取线,专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也倒逼着高校专业不断优化调整。

高校与高中之间简单的分数对接,正在高考综合改革中发生变化,从单一的分数对接走向多元对接,不再只是看冷冰冰的分数那么简单。在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张天德看来,在高考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校对人才的思考也更加深入。高校对于考生的选拔正倾向于多方位发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显而易见,“死读书”“读死书”不再适合需求,用“一张试卷考人”“一考定终身”“一个分数选人”的考试招生模式,已经走在了不断深化改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