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党的足迹·感悟沂蒙变迁 | “一碗水饺”的故事讲到今 “支前模范村”变了模样

2021-06-15 15:1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813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解放战争时期典型的支前模范村。6月9日下午,“追寻党的足迹·感悟沂蒙变迁”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朱村,重温朱村保卫战历史,传承沂蒙精神,感受红色朱村的新变化。

感恩英雄的“钢八连”

王经臣是土生土长的朱村人,从孩提时,他就耳濡目染家乡的红色历史文化,深爱这片红色热土,后来成为朱村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者和义务传播者。今年72岁的他,既是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名誉馆长,还是馆里年龄最长的讲解员。

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坐落于朱村保卫战的遗址,包括支前文化纪念馆、朱村文化展览馆、朱村博物馆和烈士纪念园等。走进馆内,大量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存资料,以及数都数不清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一一展开。

见到采访团一行,讲解员王经臣热情地讲述了那段70多年前的故事。“1944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从壮年到白发,虽然这段故事他已讲了很多次,但每次讲起,这位老人仍然哽咽。

“那年的旧历除夕拂晓,我们朱村被500日伪军包围了。”王经臣回忆说,他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朱村就成立了党支部,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日伪军早就将这个红色堡垒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那天,日伪军派500余人,对朱村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

枪声就是命令,危急时刻,英雄的“钢八连”在连长鄢思甲的带领下,火线驰援,经过6个多小时血战,击退了敌人。朱村得救了,村民平安了,可“钢八连”24名年轻的战士却永远长眠在了朱村。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乡亲们手捧热腾腾的饺子,眼含着热泪说:“是八连救了俺,新年的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八连牺牲的战士!”

“从那以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深深根植在朱村一辈又一辈人的心中。每年过年各家各户的第一碗饺子,都会送到朱村抗日战斗烈士墓前,祭奠和缅怀为朱村牺牲的烈士。”王经臣说。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朱村不光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引以为傲的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始终在村民们的血脉中传承。”紧邻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是年逾9旬的村民王克昌家,当年,只有18岁的他,随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支援前线直到安徽。

红色精神的感召,吸引着年轻一代的朱村人踊跃参军,报效祖国。孙子在部队立功受奖,王克昌高兴了许久。在他心里,这不仅意味着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

这些年,朱村先后迎来无数的参观学习者。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前来朱村学习的党员干部、群众越来越多,义务讲解朱村红色历史文化的王经臣也越来越忙。而令他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来到村里,承担起了红色讲解员的任务。

“虽然累,但能把朱村群众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军民谊、鱼水情传递给千千万万参观者,我觉得很值得。”王经臣高兴地告诉记者,能为前来的每一位游客讲解朱村的红色历史,感到很光荣,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红色历史文化感兴趣,更应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如今的朱村,村美街净。从“支前模范村”到绿水青山、文明和谐的富裕村,朱村正在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

“现在环境变好了,收入提高了,村里有了为村集体和百姓增收的小企业,还给老人建了照料中心,没事就去下棋打牌拉拉呱,可恣儿了!”支前模范王克昌一脸幸福地说。

说起朱村的文化,不得不提正在建设中的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对面,一处集思想教育、文化体验、美食购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村落型风景区已初具雏形。

据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介绍,该项目聘请中国美院对拆迁区进行规划设计,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展馆区,分别有支前馆、治淮馆、村史馆、民俗馆和进士府五个展馆;第二部分是商业配套区,分别为滨水商业街、主题购物街、柳编商贸街,整个改造区将水系引入,围绕水系两侧规划建设商业街和小吃街;第三部分是“三同”教育基地和老年康养中心,规划建设90套明清古建。

望着建设得如火如荼的项目,王济钦自信地告诉记者,该项目将于今年7月1日起陆续开放,届时,朱村将结合红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带动老百姓富起来,成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老区人民幸福生活样板区、山东传统村落保护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