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你丨带着蛇药巡索道,每天先当“小白鼠”!女记者体验索道养护工,告诉你“空中”上班多难

2021-06-28 06:3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9602)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闻廷

又到旅游旺季,巨峰景区作为崂山海拔最高的景区,索道每年都要承载着50多万游客。当游客在高空索道上惊叹于窗外重峦叠嶂的奇景时,他们可能想不到,这条线路长达1800米的索道能够在18年中安全运行,其实离不开索道养护工人的日夜坚守。他们攀爬于悬崖峭壁之间,蹲守在矗立云霄的钢铁支架顶端,听异响、看零件、排隐患,他们是游客头顶高空处从不被人关注的那个小黑点,也是整条索道线路的安全守护神。“今天我是你”栏目,记者带你体验索道养护工人的工作。

最高架子距地70米,每天都要做“第一个乘客”

6月23日早上6点50分,记者与巨峰索道设备部经理王启超在索道大厅集合。巨峰索道每天早上8点正式开始接待游客,所以每一个员工在7点之前必须到岗。王启超带领记者来到了索道设备部,这里已经有好几位工作人员换好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40个索道客箱也在“车库”中严阵以待,王启超把它们挨个推入轨道完成“挂箱”。“索道每天搭载的第一个乘客,一定是我们养护工人。”王启超笑称自己就像古代的试菜官,这顿饭安不安全,有没有被下毒,都要自己先当“人肉小白鼠”试过确定没问题之后才能端上去见人。

养护工高空作业

“人肉检测”是每天安全运营的第一步,王启超带领记者登上了游客乘坐的客箱。每天至少四遍静态巡检,就是坐在客箱里听轮轴的声音有没有异响,看轮衬有没有偏离或者磨损的迹象,看安全钢丝绳有没有脱索以及支架上有没有异常等等。此时的运行速度被调节成每秒钟2米,用比较缓慢的速度巡检每一处索道路过的地方。王启超告诉记者,他在这条索道上工作了十年,大到将近40米高的铁支架,小到小拇指大小的小零件,他都了如指掌,有的还是他亲自改良过的,所以坐着缆车的静态巡检对他来说就像是将军巡查他列队的亲兵。

记者还是第一次在清晨坐上第一班索道领略淡淡薄雾中的崂山美景,随着索道的不断升高,远处海岸线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脚下嶙峋的怪石都变得越来越渺小,王启超指了指窗外吊厢斜上方的铁支架告诉记者,那就是接下来“动态巡检”时需要人肉攀爬上去的铁架子。记者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欣赏美景的兴奋感瞬间变成了隐隐地担忧,那些承载缆绳的铁架子依山而建,顶端已经高耸入云,最高的架子距离地面70米,相当于几十层楼的高度,比乘坐的索道吊厢还要高出一大截,这些都要靠自己攀爬上去。

而且为了节省时间,攀爬不是从地面开始爬到顶,而是乘坐的索道吊厢在最靠近铁架子的时候停止运行,人从吊厢上翻出去。王启超指着窗外的铁支架给记者介绍,吊厢和铁架中间是有空隙的,空隙下面就是几十米高的悬崖,人要从摇晃的吊厢上一步跨越这个空隙到达铁架子,再像攀岩一样手脚并用一直翻越到头顶上狭小到仅容两只脚的铁网上暂时落脚,然后还要再往上爬……

记者与王启超一起到达索道支架顶端工作。

带着蛇药动态巡检,佩带军刀为了“放血自救”

一趟慢速的“静态巡检”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看上去都心惊肉跳的“动态巡检”。王启超先给记者展示了“动态巡检”所需要的装备,这里面除了钳子、螺丝刀这样的常见工具,最多的竟然是急救药品:被蛇咬到要第一时间服用的“蛇药”,如果是毒蛇,要迅速扎紧伤口上下端防止毒性扩散的绷带;被树枝刮伤能用到的碘伏和创可贴;被蜜蜂蜇伤时用的云南白药;晒中暑时用的风油精和藿香正气水……还有一把瑞士军刀,王启超告诉记者,那把刀不是用来对付“山中野兽”的,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如果不幸被毒蛇咬伤,两小时内注射不了血清就会有生命危险,而如果在大山里巡检要等待救援需要时间,所以保命的最快办法就是用刀给自己放血,把毒血放一放再用纱布扎紧伤口。

养护工携带的装备包。

背上这个能救命的工具包,记者在王启超的带领下登上了巡检吊厢。与其他40个360度全包围只留下小小窗口的客厢不同,巡检吊厢只是半包围的铁笼子,笼子边缘的高度刚刚过腰,四周包括脚底下都是镂空的铁网。王启超告诉记者,镂空的设计是为了视线更全面地检查到索道的各个角度,较低的边网高度也是为了方便待会儿爬铁架子。当巡检吊厢从起点启动的时候,由于惯性记者也往前扑了一下,正好弯腰卡在铁网的边缘,整个铁笼都跟着摇晃了起来。旁边的王启超提醒记者抓紧了,这才刚刚开始。

巡检吊厢顺着缆道往高出飞去,记者感慨小时候来崂山乘坐的还是双脚悬空、腰间一根铁棍当安全锁的那种索道,王启超告诉记者,那种老式索道早已停产,为了乘客安全都已经更换成全包围的吊厢。所以,此刻站在四下镂空的铁笼子里“御风飞行”的体验大概再也不会有了。

记者离开吊笼,爬向塔头。

鼓足勇气翻出吊笼,高处看山中凉亭像“橘子”

巨峰索道全长度1800米,高差385米,靠11根矗立在山体上的支架承载着这1800米的缆绳。每一根支架都是几十米高的铁塔,它们就是索道的脊梁。作为索道养护工人,时刻关注这些铁塔的健康是他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王启超告诉记者,支架的地基是否开裂、基柱是否有锈蚀乃至塔头是否有松动都是检查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细小的偏差并不会立刻导致机器停运,但造成的“抱索器”磨损是累积的,这种隐患轻则损伤机器,重则日后引发安全事故。所以把偏差发现于细微之时并且及时解决掉,是他的工作日常,爬上几十米高的塔头巡检也只是他习以为常的工作内容之一。

记者攀爬至支架塔头最高处。

当我们乘坐的巡查吊厢逐渐接近9号支架时,王启超通过对讲机跟指挥室联系,提前预报了吊厢位置,然后通过三声倒计时,整个缆车停运,吊厢停在了距离支架大概30厘米的地方。下面就是毫无遮挡的山涧,底下的凉亭看起来像一个砂糖橘。

此刻,王启超率先攀爬上去,算是给记者做了示个范。只见他整个身体往前伸,双手先抓住了对面铁架子上的一根横梁,顺势就把身上的安全绳锁扣搭到横梁上。随后,他的一条腿蹬了一下吊笼踩上支架,这个动作让整个笼子的重心产生了偏移,也让旁边瑟瑟发抖的记者立刻感受到了剧烈摇晃,像躲避地震一样记者迅速吓得蹲坐蜷缩起来。

而王启超则大喊记者站起来,提醒记者要看清楚第二步脚应该往哪里踩。只见他身体向上一用力,第二只脚稳稳地踩实了支架,彻底离开了吊箱。随后对着记者喊道:“站起来!每走一步先挂安全绳,就第一步难,熟悉就好了!”眼看着王启超越爬越高,五六步就抵达了中间拐弯处暂时落脚的小平台,看着等待自己的王启超,记者只好硬着头皮爬了上去……

记者站在高空铁网上自拍。

铁架晒得烫手不敢抓,这工作像“爬塔李天王”

从吊笼爬到支架的第一步确实是最难的,王启超已经在上面等着记者,不能再多耽搁了,因为8点钟就要迎来索道的第一拨客人,索道不能一直停留在这里让记者纠结。

头顶的缆道轰鸣着,记者学着王启超的样子,股足了劲儿,探出身体抓住了支架横梁,并快速挂上安全绳,“牙一咬眼一闭”后脚一蹬终于脱离了吊笼。抱紧支架,记者才发现铁棍被太阳晒得好烫,记者后悔摘下了工作手套,只好像捧着烫手山芋一样快速倒腾双手往上爬。王启超见记者已经脱离了吊笼,立刻通知指挥室让索道继续运行。

看到扶手烫,王启超把自己的手套递给了记者,他则忍着铁架的灼热爬到了塔头的最顶端。最后这一小段也很艰辛,记者在小平台稍作调整之后,整个身体需要扭转45度,换个方向往上爬,整个过程都要计算好了每一步踩在哪一根铁棍上。王启超则在上面一直提醒记者不要往下看,手脚一起用力。而记者此刻也顾不上铁架上的油污,像“猴子”一样横抱在上方最粗的横梁,然后把脚再数好的落脚点往上伸够。当爬上塔头最顶端的时候,坐在平台上喘着粗气的记者只想放声大哭:我太难了……

记者蹲在塔头查看轨道运行情况。

王启超安慰记者说,十年前他第一次爬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害怕,但是十年间的重复工作,已经让他忘记了害怕。虽然在“空中”上班,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干好属于自己的活,当好这颗安全“螺丝钉”。

就在记者跟着王启超蹲在塔头上听缆绳运转声音的时候,索道也带着第一波客人“上了山”,而吊厢里的游客发现支架顶端有人时,还会激动地跟我们打招呼。此时,看着郁郁葱葱的崂山风景,记者有些羡慕王启超的工作环境。毕竟塔头顶端这个“赏景”位置可不是花钱能看到的。当然,高空作业看上去依然令人心惊,即便是有安全绳。而记者看着那根保护自己的安全绳,再看着来时帮着自己爬塔的安全锁和一根根铁棍,不由的感慨:来巡塔体验之前以为这份工作会像神话故事里的“托塔李天王”那样轻松搞定巡检,最后却发现光有“通天本领”还不行,还要有胆气和严谨,最重要的是还要“爬塔”,这不是我想的那样,这简直就是“爬塔李天王”。

巡检工作结束,记者和王启超塔头合影留念。

人物>>

蹲在支架塔头的顶端,感觉自己是“世界之王”

完成了支架顶端塔头的巡检后,因为索道已经纳客运行,所以修理工人不能通过缆车返回地面,而是攀着支架基柱外侧的爬梯返回地面。9号支架高39.89米,这个大约30厘米宽的铁梯子就像“天梯”一样直冲到底。

9号支架是建在山体岩石上,岩石之下还有离地几十米的距离,这让刚刚平复心情的记者再次紧张起来,这一段梯子要手脚并用,而且每一步都需要一只手去挂安全锁扣,虽然也不知道这个小铁环能不能抗住自己的体重,但为了赶紧下去记者“豁出去了”。从顶端到地面,爬这个铁架子记者用了将近一小时的时间。当双脚落地的时候,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去,还是脚踏实地的感觉好。

看到记者已经抵达地面,王启超也很快就爬下了支架,领着记者下山,“以前都是老师傅在大石头上自己凿个窝子落脚,去年给我们专门修了木板路就方便多了”,王启超边走边提醒记者小心脚下,还要注意草丛里出没的蛇。王启超告诉记者,天一热除了暴晒,最恼人的就是蛇多,而且这块区域还不少有毒的蛇,当地叫“土灰蛇”,也叫“崂山蝮蛇”,包里背着的急救药品多数都是用来防蛇咬的。

监控室内时刻关注索道运行状况。

除了毒蛇,还有马蜂。王启超告诉记者山上的蜂子都很厉害,一旦咬伤十天半个月的都消不了肿。有时候马蜂筑巢在铁支架上,他们就要带上竹竿,穿上防护服去捅破马蜂窝,为的就是不让马蜂繁殖多蜇伤索道吊厢里的游客。王启超笑称自己既是个电工,也是个焊工,还是个无线电装接工,关键时刻也算半个急救大夫,最重要的还是个“马蜂窝破坏工”。

采访临近结束,王启超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工作,尤其蹲在最高的支架塔头时,感觉像《泰坦尼克号》里站在船头的杰克,在这个位置自己就是“世界之王”,“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一直当这个索道头顶上不为人知的‘小黑点’,守护着这1800米的巨峰索道安全直到光荣退休。”

记者与王启超在高空塔顶合影。

相关阅读↓

今天我是你:女记者变身采茶姑娘,绿叶这样成“金叶”

今天我是你:女记者变身美人鱼,“变美”并不容易

今天我是你:女记者驻唱酒吧,用歌声“撩一撩”夜青岛

今天我是你:酷寒街头,我是一只来派单的“熊”

今天我是你:怒减20斤经历残酷选拔淬炼,女记者体验真实车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