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角看碳中和之路 “双碳”目标成为跨国企业关注的热点话题

2021-07-17 07:0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311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刘丹阳 白菊 石冰冰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课题,推进绿色低碳是时代的强音。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将“双碳”目标相继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推动各行各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新一轮绿色低碳革命的大幕正式拉开。

在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跨国企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跨国公司路演专场活动中,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三菱化学中国区总经理野间元雅也、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奎、江森自控日立空调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关宇等嘉宾,围绕 “碳中和和国际合作”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从全球视角看碳中和之路。

企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也是参与全国碳市场的重要主体。当前,跨国企业正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承担起绿色发展社会责任,推进国际合作。

野间元雅也表示,三菱化学在中国拥有20多家分支机构,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目前整个集团正在紧密锣鼓落实各项举措。在野间元雅也看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视化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通过与顾客、消费者还有原材料制造商的合作,实现整体价值链中的消减管理,比如,我们不仅要关注生产某产品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减少,我们还要关注产业界整体的净零碳的转换,以及使用多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电力来生产产品”。

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伟将表示,山东能源集团将从强势拓展、快速发展、引领发展三步走战略发力。

“从具体举措来看,我们争取在三年内,实现新能源装机量800万千瓦,‘十四五’末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在绿色化工方面,集权高端化发展,提高煤化工高端新材料发展的竞争力;在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方面,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来高质量推进新能源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做好上下游产业链融合,与国内外企业,风电、太阳能、光伏的各个企业加强合作,为山东省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李伟说。

技术是改变能源和碳排放之间关系最直接的手段,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田亚峻表示,技术的投入,是实现“双碳”目标行动的焦点。

同时,田亚峻也从专业角度指出,一个新的能源技术原形到成熟应用大概要经过20年到70年的时间,如果盲目快速推进,或者是激进推进双碳的行动,会与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相违背,因此在企业在决策过程中也要特别慎重。

“零碳经济”的承诺与行动

林德集团、巴斯夫、瑞士再保险的三位高管热聊“碳中和”

7月16日上午,在第二届跨国领导人青岛峰会财富全球百年企业分论坛中,来自林德集团、巴斯夫、瑞士再保险的三位高管就“零碳经济:承诺和行动”展开讨论。碳中和是一个时间维度长、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话题,碳中和将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如何能够在“零碳经济”中发挥价值?这是许多企业正在思索的问题。

巴斯夫:

革命性技术创新,让人们不再谈“化”色变

在人们的印象中,化工行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人们总是有些谈“化”色变。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化工企业,德国巴斯夫或许最有发言权。

“化工行业是能源消耗的一个大行业,所以化工行业在如何进行气候保护,完成碳减排、碳达峰,最后实现碳中和这个过程,会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事实上,其实很多的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这些解决方案,也正好要来自于化学行业。”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说,“我们分析了整个公司所用的十种基本化学原料,它们占到了碳排放的70%,因此对这十种基础化学品的生产技术,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审视,并提出最新的解决方案。”

从1994年开始,巴斯夫就开始推行可持续的理念,过去二十年来,巴斯夫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50%,但是产能翻了一番。今年初,巴斯夫又提出一个新的气候保护的目标:到2030年继续减少25%碳排放,到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接近零排放的目标。

“我们很早就有了承诺,这当中有挑战,但同时充满机遇。目前我们正在通过更多的革命性技术创新,比如我们正在做的蒸汽裂解技术和天然气制氢技术,这些都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郑大庆说。

林德集团:

每年1/3研发经费用来做减碳研究

林德集团是一家世界领先的气体公司和工程公司,林德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李臻旻表示:在碳减排方面,林德正在做的一方面是自身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其次是与整个产业链一起在应用端将碳排放减到最低。

“我们在全球大约有4000多项专利技术,我们每年把研发经费的1/3拿出来做减碳和零碳的应用研究,而这方面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当然我们也制订了一个很大的目标,到2028年之前实现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35%,绝对碳排放做到中和近零,我们也在做研究,很快会推出我们的一个目标出来。”李臻旻说。

当前,中国提出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30年的时间,从国外的路径经验来看,这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目标。这有赖于全球,中国、美国、欧盟跨区域的合作。李臻旻说:“我们都在谈新能源、清洁能源,氢气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机会,林德在这方面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我们全球建了190个加氢站,希望能够在这方面看到一些积极的贡献。”

李臻旻认为:“挑战第一是标准问题,要搞清楚我们排放的计算标准在哪里,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是不是通行的语言,我们说我们达标了,国际上没有达标,所以标准是第一位的;第二是技术挑战,我们现在做了很多工作,一个是减排,另外一个是怎么样把二氧化碳捕捉下来,甚至应用到工业当中去生产产品;此外,我们谈了很多市场责任、社会责任、企业责任,碳减排归根到底是一个市场行为,怎么样用市场的行为约束企业减排、零排,也就是说前期你的技术投入和你后期去买的碳,这样一个综合经济回报的问题,就是一个市场挑战的问题。”

瑞士再保险:

碳中和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

有着160年历史的瑞士再保险从金融企业的角度谈到了企业对双碳目标的行动。“作为一家金融企业,我们自己做到零排放不是什么成绩,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工厂,而且是轻资产,那么我们在其中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瑞士再保险中国区总裁陈东辉指出,碳中和近零排放不只是一个社会责任,而是一个真正的商业决策,是一个战略的选择。瑞士再保险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它带来的价值,比如ESG投资回报比较高,比如可再生能源保险的业务确实是可持续,而且质量比较好。

“所以它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真正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做了以后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此外,保险的激励和投资杠杆作用,可以促进许多行业去做绿色转型,投什么、不投什么,保险保障什么、不保障什么,在这个方面有巨大的发挥空间。”陈东辉说。

“做加法大家都特别积极,去支持新能源,支持新行业,一说到减法,大家都很头疼。瑞士再保险用了10年时间,才下定决心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对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我们要表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永远地像以前一样,一直来支持你们,你们自身要转型,同时我们也要把更多的承保能力、更多的资本用到一些新的行业当中去。”陈东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