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实验室认知偏差 博士后袁新安的直线人生:点对“技能点”的人生不迷茫

2021-07-27 21:05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7062)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博揽英才 创领未来丨博士后袁新安的直线人生:点对“技能点”的人生不迷茫

风口财经记者 刘丹阳

  在不少年轻人都追求“斜杠人生”的当下,选择太多,人们也更容易感到焦虑和迷茫。而袁新安的个人履历却是“单纯”的、直线条的,主线明朗,不蔓不枝,似乎走的每一步都顺利地实现了自然过渡,“无缝衔接”。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袁新安对这条简单的公理再熟悉不过,越单纯越可贵,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果断抓住机遇,做出选择,点对“技能点”,最大限度的减少试错成本,给出了通往梦想的“最优解”。

减少试错,给出通往梦想的“最优解”

  在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一众金奖获得者中,90后的袁新安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个人履历最“单纯”的一个。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未离开过母校的怀抱,是个“土生土长”的石油大学人。

  2009年,袁新安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本科阶段学习,随后的6年中,袁新安在本校继续攻读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9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的袁新安留校任教,成为了机电学院的特任副教授。

  同年,袁新安参加了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并凭借“高端装备结构缺陷智能可视化检测”项目,捧回了大赛的金奖。

  在众多的选择面前,人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迷茫。而袁新安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却看起来顺利得有些“单纯”,它几乎是直线条的,主线明朗,没有其他的枝蔓,似乎每一步的过渡都做到了“无缝衔接”。然而,这一切看似轻松且顺理成章的背后,其实都需要一步又一步脚踏实地地刻苦钻研和潜心研究。

  目前,袁新安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已授权10余项。除此之外,他还入选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评山东省高层次人才、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高层次人才,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等众多荣誉及奖项。

  在袁新安的“人生技能树”上,就没有点错、点废的“技能点”。除了刻苦与专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果断抓住机遇,做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试错成本,少走许多弯路,人生才不会迷茫。

科研≠市场,突破实验室认知偏差

  袁新安的研究方向是智能可视化无损检测/监测技术,主要从事水下结构缺陷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其2019年的金奖参赛项目主要针对的是海洋在役装备的安全监测和精确评估。

  海洋结构物长期在海水中服役,由于腐蚀、生物附着、复杂应力、外力破坏、风暴等原因,结构表面会产生裂纹、腐蚀等各种类型的缺陷,威胁结构物的安全服役,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安全监测,可能会造成结构物断裂、平台坍塌、平台泄漏燃爆等后果。而由于水下复杂特殊的工况和恶劣的环境,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应对各种问题,且风险较大。亟需创新技术,来解决这一关键难题。

  2019年参与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经历对袁新安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转折。在答辩环节,专家提出的问题让他记忆犹新:“市场上是不是真的这么做的?市场到底需不需要你这个技术?需不需要达到这么高的科研指标?科研不等于市场,你的科研做得再好,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适应市场行为,你投入了时间、钱和精力,最后一台也卖不出去,技术就始终是技术,不叫产品。”

  面对这一串“连珠炮”似的问题和质疑,让当时的袁新安有些窘迫,但也正是这些问题让他感到醍醐灌顶。

  “我很感谢这位专家,所以在此之后我们团队便经常走出实验室,到客户、到市场、到工程现场去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是什么,并以此作为我们改进技术方案的导向。”基于市场的反馈,他们摒弃了“实验室思维定式”,将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推广力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

  疫情期间,袁新安作为技术服务人员参与了青岛海工基地某项目的现场检测,这个项目的维修工期非常短,检测任务非常重。为此,他们前前后后跑了不下10次工程现场。

  “当时的气温有30多摄氏度,工程人员戴着口罩,穿着很厚的工装进行作业,在高温的船体焊缝检测时,由于温度太高,还要不停地用冰块去给舱室降温。”艰苦的作业环境,给袁新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亲身经历过之后,袁新安更加坚定地希望能将创新技术尽快推广应用,尽量减少工人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时长。

  “这个项目采用了我们的技术方案之后,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工期比原来缩短了2/3的时间。” 谈起技术应用后的效率提升,袁新安仍然难掩兴奋之情。

  能够让自己的技术真正落地,并为青岛的工程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一刻,袁新安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有了用武之地,那种自豪感是实验室的成功难以比拟的。

额外技能:向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的“基因”

  回顾过去的三年,年轻的袁新安经历了两次个人身份的转变。

  第一次身份转变,是从学生成为老师,成为了一个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第二次身份转变,则是从一个纯粹的实验室科研工作者,成为了一个与市场、与产业紧密联结的科研工作者。其中那个关键的节点,就是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袁新安坦言,在过去不接触市场的情况下,无论是做横向课题还是纵向课题,都很难跳出封闭的圈子,影响力和知名度是一个线性的缓慢上升,而大赛带来的是一个爆炸式的反馈,仅就仪器的销量来说就是指数级的增长。

  在学校,参赛获奖的经历也让袁新安一下子从“小透明”变成了大家热议的对象,体验了一把“校园明星”的待遇。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90后导师,用他“无缝衔接”的科研路,和借由大赛迅速实现的产学研转化,给学生们树立了一个“零距离可模仿”的榜样。

  袁新安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在他们院系的学生之间,创新创业的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地参与创新比赛。而获得过金奖的年轻老师袁新安,自然而然成为了学生们请教经验的最佳人选。

  2020年,袁新安指导的学生团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相继斩获了省赛金奖和国赛银奖。看着学生们获奖的袁新安甚至比自己拿奖还要激动。

  “你的PPT要简洁漂亮,突出优势,演讲要详略得当、通俗易懂,切中市场痛点……”在每一次参赛辅导和课堂授课中,袁新安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的学生,如何以‘创业者的姿态’呈现科研成果。他说,这是大赛无意间帮他点亮的“额外技能”,能够把创新创业的基因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或许是他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从大赛中获得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