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辟蹊径 | 奥运赛场外的“山东拉拉队”

2021-07-27 23:5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386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特派记者 杜金城

  空场进行的东京奥运会没有观众,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就成了观赛主力军。半岛全媒体记者和同样来自山东的几名媒体同行每天奔波于各个赛场,除了完成采访任务,还不自觉地担当起了拉拉队员的角色。

  因为疫情原因,这次来采访东京奥运会的媒体人数大幅缩减,半岛全媒体记者是唯一一位来自青岛的媒体人,而整个山东媒体团的人数不过六人,其他五位都是来自济南的同行,分别来自《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和山东电视台。

  大伙出行前就组建了微信群,既为了信息互通更为了联络方便,后来报名填报表格以及了解防疫政策,这个群还真是起了大作用。

  到了日本,因为组委会安排住宿酒店的原因,大伙没法住在一起。但山东媒体关注的选手与夺金点都差不多,49位来自山东的奥运健儿就是采访重点。所以每天走到赛场,几位山东老乡几乎都能碰面,如果碰到山东选手的比赛在同一天“撞车”,大伙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调配一下。

  走到赛场,记者们关注的自然是中国选手的发挥,很多时候不自觉地就充当起拉拉队队员的角色。在射箭赛场,因为是室外场地,记者还放开嗓子给中国队加油了一次,那感觉还真是挺过瘾。

  山东记者团年纪最大的记者刘瑞平来自《齐鲁晚报》,老同志今年50多岁了,采访过四届奥运会,这次东京奥运也算是“封山之作”。从开幕式到比赛日开始,他比团里的小年轻还勤快。一早就奔赴赛场,天黑才回酒店。开赛第一天中国拿了三块金牌,老同志在现场“逮着”两块,这运气也是出奇得好。

  说起记者“逮”金牌这事,也就是记者能在现场见证中国队夺冠,除了凭经验判断以外,还得有点运气加持。就像东京奥运第一天,中国队夺金点看似不少,但能够从中发现机会,并且把采访时间排得恰到好处的记者还真不多,齐鲁老刘显然是其中的翘楚。

  半岛全媒体记者则成了“反面教材”,奥运开赛三天了还没能在现场见到中国队夺金。女排两连败、国乒混双折戟、中国射箭男队止步八强……这些不幸时刻倒是都亲眼目睹,如此经历被同行封为“奥运贝利”也算是实至名归。

  其实,说到没能现场见证金牌这事,记者心中虽有遗憾,但很多失利比赛的内容更富新闻价值。抛开胜负影响不谈,咱国乒一年到头输场球真不是常见的事。往小里说,这是记者见证历史;往大里说,中国乒乓球历来强大,这些年输出技术、输出队员,就是想让更多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发展起来。只有更多国家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乒乓球的春天才会真正来到。如今,奥运赛场让别人夺了金牌,肯定会刺激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所以,放到这个角度看国乒丢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分析金牌与竞技的关系又扯远了。其实,赛场外的“山东拉拉队”远不止我们六个来自山东的媒体记者。在乒乓球赛场记者就见到了一位志愿者老乡,小姑娘姓杨,来自青岛,每次有陈梦的比赛,她就守在场地边。因为不能大声喊加油,每次陈梦得分,小姑娘就会攥着拳头狠狠挥舞两下。陈梦离场的时候,她就远远看着默默加油,表情实在可爱。

  一届特殊的奥运会改变了很多奥运规则与习惯,不仅运动员要适应,采访的媒体记者、服务赛事的志愿者都要去适应。只是,大伙都疑惑,三年后,当奥运再次来到身边的时候,是否会恢复原本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