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观察丨探索开展博士后工作,青岛在全国属率先,看青岛高层次人才战略新路径

2021-07-28 19:3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1654)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风口观察丨“纵横交织”,看青岛高层次人才战略新路径

  进入7月份,青岛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工作动作频频。7月19日,“千名专家‘进重点企业、进企业科研机构、进见习实习基地’行动暨山东大学百名教授进百企行动”启动,对外发布348个项目供需清单;7月21日,青岛本年度博士后企业行活动第一站在海信研发中心启动;与此同时,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即将在7月31日截止报名,并于8月份启动初赛。

  探索开展博士后工作,青岛在全国属率先。1988年,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是青岛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发人才资源的重大举措,正式拉开了青岛招收培养博士后高层次人才的序幕。截至2020年底,青岛市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813人,累计出站(基地)留青博士后1792人,留青率超过76%。

  超过76%的留青率,是高层次人才对青岛这座城的评价,是标尺,也是风向标。

  30余年来,青岛以博士后人才集聚为重点,以博士后人才留用为目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培育更具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打造更加优化的人才发展生态。从深挖高层次人才“蓄水池”、打破产才融合壁垒障碍两个维度探索青岛高层次人才战略路径,将高层次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大局。

纵向:

深挖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1988年,为了培养、吸引高层次急需人才,青岛市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获批设立。这是青岛市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的重大举措,正式拉开了青岛市招收培养博士后高层次人才的序幕。

  1998年,海尔集团和海信集团获批设立青岛市首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为青岛市的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与企业搭起了桥梁,开辟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

  2013年,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强博士后工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在加强博士后站建设、提高博士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用好和吸引博士后创新人才创业、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同年,青岛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青岛市博士后培养留青计划实施意见(试行)》,从开展博士后工作的各个环节给予大力资助,资助范围涵盖青岛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最大限度调动设站单位的积极性。

  2019年、2020年,青岛先后举办两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激发博士后创新创业热情,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021年5月1日,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启动报名,报名时间截止到7月31日,全国各地博士后踊跃参赛;初赛定于8月上旬到中旬举行,复赛阶段为8月下旬,决赛阶段为9月中旬。创新组和创业组各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4名、优胜奖若干名,对获得金、银、铜奖的项目分别给予奖金20万元、奖金10万元、奖金5万元,并由大赛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和奖杯。对获奖并落户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的项目,最高可获得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和1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且3年免费使用;经创投机构认定后落户城阳区的项目可以给予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对城阳区有较大经济贡献的项目,可获得其地方经济贡献50%-100%的资金奖励;对在城阳区内工作的人才,可申请共有产权住房,最高可无偿赠送30%产权……截至2020年底,青岛累计向博士后设站(基地)单位和博士后人员发放各类资助(补贴)5.1亿元,有力支持了博士后站和基地建设,促进了博士后人才的引进培养。

  30多年来,深挖高层次人才“蓄水池”的不断努力下,青岛博士后工作成果骄人:截至2020年底,青岛拥有博士后站11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9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0家。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800余人,占全省的39%,累计出站(基地)留青博士后1700余人,留青率超过76%。

  2020年,国家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对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开展五年一次的综合评估,青岛10个流动站和7个工作站被评为优秀等级,优秀数量和总体成绩均位居全省第一。

横向:

打破产才融合壁垒障碍

  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对青岛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不可否认,青岛当前仍存在着科技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高效对接渠道不畅通问题,专家学者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经常被“束之高阁”、转化应用率不高,而当企业方面遇到发展瓶颈技术难题迫切需要专家智慧力量时,却往往无法及时得到对接和满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搭平台、赋能“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7月19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千名专家‘进重点企业、进企业科研机构、进见习实习基地’行动暨山东大学百名教授进百企行动”正式启动。现场,348个项目供需清单正式对外发布。其中,专家科创项目49项、企业创新需求73项、企业人才需求226项。

  在这些项目供需清单中,目前已促成合作项目12项,包括山东大学孙锲教授、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王浚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将分别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隔热材料、生物安全智慧装备等方向展开合作。启动仪式上,这12项合作项目也分别进行了项目签约。

  “我们启动千名专家‘三进’行动和山东大学百名教授进百企行动,既是服务创业城市建设、让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共享青岛开放发展大势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通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打造‘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4+1’发展生态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搭建一个高质量平台,让人才、技术乃至资本等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胡义瑛表示,下一步,人社部门将进一步摸底、梳理、汇总,实现合作项目清单、推进项目清单、供需双方需求发布清单的动态更新,按照清单逐一为这些合作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研究可操作的推进措施。

  这种模式,不论是对于人才,还是企业来说,都意义深远。

  与山东大学孙锲教授签约隔热材料项目,歌尔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合作总监徐燕坦言收获颇丰,“我们所反馈的人才需求得到了及时回应。”她表示,企业自己发布的一些人才需求常常“石沉大海”,或者不够契合,而市人社局的牵线搭桥则让这种供需对接更加靶向精准。徐燕表示,他们将以此为契机,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山东大学探讨开展全面校级战略合作。据悉,目前歌尔与广大高校建立多样化合作关系,如设立众创空间和俱乐部等,从本科到研究生均有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企业的岗位以及企业的技术方向,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快速转化。”徐燕表示。

  青岛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博士后陈涛投身于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研究已有6年时间,项目现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成果可以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所用的高分子材料、化妆品添加剂等多个领域。他认为该类活动就像一座桥梁,把学校和企业连接了起来,“一方面能够把学校内的专利技术产业化,造福社会;另一方面让博士后们在瞄准前沿、专心科研的同时也了解社会的需求,在科研上进行调整,学以致用。”

未来:

融入青岛城市发展大局

  引才留才,必须做好人才发展的长远规划,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应。

  围绕博士后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创新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领先性的政策,实施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人才服务举措,纵向发力,深挖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启动千名专家“三进”行动,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需求的直接高效对接,横向出击,打破阻碍产才融合的壁垒障碍,推动各领域、各区域的要素流动资源集聚铺路架桥,尤其是努力激发和促成更多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生产一线集聚,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需求的直接高效对接。平台建设是提升博士后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是做好博士后工作的根本保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将博士后工作融入城市发展大局,青岛一直在探索,也一直在加码。

  人才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博士后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和留用,极大促进了青岛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科技创新,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城市发展。据了解,在近年来的留青和来青博士后中,约75%的博士后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从事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主持或参与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00余项,已授权专利超850件;约25%的博士后进入青岛市企事业单位工作,推进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培育了一大批支柱产业。博士后人员的科研成果遍及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制造等诸多领域,初步构建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技术进步融为一体的博士后培养支持新格局。青岛市博士后人才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800余项……这些人才为推动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青岛科技兴城、人才兴市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下一步,青岛市的博士后工作将以博士后人才集聚为重点,以博士后人才留用为目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培育更具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打造更加优化的人才发展生态。重点围绕加快形成全市博士后工作合力、加快打造博士后创新创业高端平台、充分发挥博士后平台和博士后人才社会作用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力争到2022年年底,全市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家、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0家、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0家。

  人才聚,事业兴。对于跨越发展中的青岛而言,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加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国家战略与发展机遇叠加的青岛,站在时代发展新风口,也将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新的机遇与无限发展空间。诚邀天下英才,青岛诚意满满,共谱发展华章,在今朝。(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