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政府“服务指数”换来企业的“幸福指数”“发展指数”

2021-07-28 23: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126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在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荣获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跨境贸易指标标杆城市;2020年底荣获“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第2名……从百余年前栈桥上的肩挑背扛开始,青岛向海而生的窗口越拓越大,如今成为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一年前,青岛董家口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启用,青岛也进入“双港口口岸”城市行列;即将启用的胶东国际机场,更将点燃胶东半岛城市圈的热力值。

口岸是发展的窗口,更是政府服务的窗口。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企业的关切是根本出发点。近年来,青岛口岸各单位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部署,围绕外贸企业关切,聚焦提速、降费、立信,深入推进口岸营商环境建设。且看青岛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上的十八般武艺。

自我加压

上合峰会期间,前湾港自动化码头让世界媒体为之震惊,而几年过去,又是一个翻天覆地,“智能”已经武装到了牙齿,不仅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审批,是口岸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其速度和质量直接决定着营商环境的优劣。

一连串的高效动作最说明问题:

通关缩短至1.4天:海关系统稳步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全面推广“两段准入”信息化监管,实施后前湾港进口铁矿靠泊至通关放行时间缩短至1.4天、下降74%;

“无感”检查:“先期机检+智能审图”实战化应用取得积极成效,大幅拓展海关“无感”检查覆盖面,2020年实施先期机检23.6万集装箱,占进口箱载货物比例的1/4以上,位列全国海运口岸首位;

同比增长10.1%、32.6%:港口部门加强协同,持续推进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2021年上半年“船边直提”1803标箱、同比增长10.1%;“抵港直装”8062标箱、同比增长32.6%。

深化通关模式改革在青岛口岸营商环境优化中已经发挥出强大的动能。据统计,截至6月份,青岛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下降为39.8小时和2.19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58.7%和89.79%。

不仅如此,青岛海关还在全国首建启用原产地证书虚拟审签中心,审签时长由半个工作日缩短至1小时以内;推广第三方采信制度,压缩通关时长7天以上;黄岛边检站充分运用港口系统核查签发记录,全面实施边检行政许可“一地办证、区域通用”,平均节省查验时间约2小时;实行国际航行船舶网上预报预检、行政许可网上办理;青岛海事局推进“一网通办”平台 21 项政务服务事项上线应用,所有海事政务办理事项实现“零跑腿”或“只跑一次”办理,年均办理海事政务8万余件,核发各类船员证书近4万份;山东港口青岛港连续六年获得马士基全球集装箱码头泊位效率排名第一!

逆势掘金

尤其在当前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下,青岛做出的努力显得尤为可贵。

为应对国际航运运力紧张形势,联合船公司及代理成功打造中国北方首条杂货件美西航线,着力解决一箱难求、一舱难求的实际困难。

在背后,青岛口岸相关部门单位久久为功,为全球贸易的稳定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如何打通疫情影响竖起的壁垒,成为口岸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在“通”上下功夫,青岛海关积极助推拓通道,创新推出内陆港“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模式。实施“水水中转”改革,全物流链条作业时间由1.5天缩短到5分钟。

青岛海关还支持“齐鲁号”中欧班列多程转关,开展过境货物海铁箱换装,上半年青岛海关监管的中欧班列箱量增长13.3%。

同时推进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建设,实施中韩“前置检测、结果互认”。青岛海关二级巡视员王建平说,当前中日韩之间在畅通国际寄递物流通道,推动实施国际邮递物品‘一点清关’,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试点等方面正在努力。

逆行,也是先机在握。青岛自贸片区、上合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成为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下跟发挥出自身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外贸企业的经营特别困难,这也是口岸营商环境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一个重点方面。例如,青岛海关就确定812家企业“一企一档”建立帮扶台账,完善问题清零机制。加大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监测预警力度,妥善解决动物源性食品输欧准入等问题,帮助出口企业突破壁垒。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上半年采取保护措施892批,增长77.3%。

逆势而上成为青岛口岸单位的共识。在黄岛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一套关于边检行政许可办理、船舶手续办理、外籍船舶港口间移泊等方面的细化措施在有效运行着。

在这里,省内其他边检站签发的上下外轮许可和搭靠外轮许可在黄岛口岸通用,还喊出了7×24小时国际入出境通关保障的承诺,全面推行国际航行船舶入出境手续“一次办妥”。

对入境后直接出境的国际航行船舶,在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一次办结入出境手续。这样一来,不仅减少手续办理时间,还提高通关效率。

对国际航行船舶在保税燃油加注锚地不上下人员,仅加注保税燃油的船舶免查验证件,免收纸质申报单证,直接办理出境手续,最大程度节省船舶在锚地等候时间。

健全机制

作为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青岛市按照国家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部署,紧紧围绕外贸企业关切,深入开展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动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努力用政府部门的“服务指数”换来企业的“幸福指数”“发展指数”。

而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中,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最重要的保障,保长远,保质量。

为此,青岛边检系统推出24小时服务承诺,建立警企“点对点”联络机制,7×24小时办理国际航行船舶预检、入出境手续、上下外轮许可等业务,全面推行国际航行船舶入出境手续“一次办妥”,减少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海事部门进一步减免船舶申报材料,推行事中事后核查,实行集约登轮检查,每年约为1.8万艘次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口岸极简化审批,进出口岸效率提升60%以上。全链条梳理海运集装箱进出口作业流程和时限,向媒体发布了进出口全链条流程和时限参考。山东港口青岛港对下属各码头公司、拖轮、外理、堆场的作业环节进行了全面自查,进出口业务流程、服务承诺和投诉监督电话在显著位置通过展示牌、滚动屏的形式进行公开,集装箱业务在公司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强化事中事后服务,向全国公布了“1010-0532青港热线”服务品牌,率先建成一号通用的非集中式客服体系,实现山东港口青岛港78个服务岗位的串联,形成覆盖全港、互联互通的“一号响应”格局。

为加强口岸治理能力建设,青岛健全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成立了青岛市口岸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定期研究改进措施。

还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究提出青岛海运口岸通关便利化指数评价办法,建立定期评价机制,促进口岸营商环境建设的科学化、规范性。

深入开展“进基层、惠企业、促发展”服务活动,精准了解企业政策需求、业务诉求,组织走访和企业座谈30余家,征集问题、诉求40余项,并督导各有关单位加快问题化解转化,着力提升广大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

“智慧口岸”建设是体制完善和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青岛,近年来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功能持续拓展,进口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提货单电子化应用率达到92%,出口集装箱装箱单、设备交接单电子化系统加快研发,平台功能逐步向进出口全过程拓展。

同时,区(自贸片区)、关(黄岛海关)、港(山东港口青岛港)携手创新,依托港口“云港通”建成口岸智慧查验平台,实现了口岸监管资源和码头生产资源的信息化整合。

此外,推广应用“货主码头双选船”平台、全球首创的空轨集疏运系统示范段投产运营、外贸企业可享受出口业务的一站式线上服务……一系列智慧手段的应用带领青岛口岸向前迈进。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企业需求在哪里改革就在哪里。青岛市坚持“企业需求导向”,聚焦外贸企业的关切“精准发力”,补短板,强弱项,优化服务,奋勇争先,不断提升口岸营商环境建设水平,这也将为推动青岛全市在高质量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