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 | 为买心仪作品不惜卖房 坐拥上亿藏品却深“藏”不露…独家揭秘青岛书画江湖

2021-07-30 06:3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906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郑成海

>>岛上卖画人<<

“爷爷买,孙子卖。”一句民间俗语,道尽收藏奥秘。

如今,书画等艺术品收藏逐渐褪去神秘的光环,正在进入寻常百姓家,书画市场也由此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书画交易中重要的一环,不少画廊老板本身就是有故事的人。

从门外汉到内行人,从草根到大咖,他们的从业经历跌宕起伏,他们眼中的书画市场风云变幻,无疑都是一部部精彩迭出的“江湖大片”。

门外汉晋级资深策展人

6月27日,李沧区黑龙江路1688创意产业园内,一家名为蚨第雅美术馆的画廊蛰居在园区一角。推门而入,里面别有洞天,墙上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展厅、画室、书房、私人小酒吧等一应俱全。平日里,馆内顾客不多,一到节假日,这里就成了书画藏家们的聚集地。让人颇为诧异的是,这家美术馆的“操盘手”王振淇是一名80后。

一到节假日,蚨第雅美术馆就成了书画藏家们的聚集地。

脸上永远挂着微笑,37岁的王振淇是个“自来熟”,无论见了谁,马上就能打开话匣子,天南海北地“嗨聊”起来。

“来的都是客,买不买货不要紧,先交个朋友。”王振淇说道,随后发出爽朗的笑声。

王振淇是四川泸州人,2007年从郑州一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到济南的一家企业工作了几个月。那年10月,他只身来到青岛,“接管”了市南区一家设在酒店内的美术馆。

最初,王振淇对书画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在大学期间选修过西方艺术。好在他的哥哥在济南经营书画,可以经常“指点迷津”。尽管如此,王振淇初到青岛时,还是尝到了创业的艰辛。

“那时人生地不熟,既没有朋友也没有资源。一些书画作者甚至怀疑,这个年纪轻轻的外地娃,是否真的懂书画。”王振淇笑称。

所幸,王振淇咬牙坚持了下来。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振淇结识了一家银行的负责人,给他的美术馆带来了转机。

彼时,这家银行正在发力私人银行业务,准备邀请部分VIP客户在青岛举行一场交流会。为了丰富活动内容,银行方面想同期举行书画鉴赏会。得知银行方面邀请的客户多达上百人,有的甚至是资产上亿的富豪,王振淇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机遇。他连夜筹划,不到三天就提交了一个“齐白石师生艺术展”的策划案。

机会就这样扑面而来。“当时,主办方预留的时间很短,我们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在交流会期间向与会贵宾们介绍收藏知识和书画鉴赏常识,由此结识了不少资产丰厚的成功人士,收获了一批稳定的客源。”王振淇说。

由此,他借势出击,与青岛地区的多家地产商进行跨界合作,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逐渐打开。如今,王振淇不仅早已变身资深策展人,还成为青岛市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书画门外汉,再到如痴如醉,王振淇每天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王振淇(中)每天沉浸书画之中,乐此不疲。

来青岛的这些年,王振淇也看到了不少同行关门退市。“做书画生意,就得不断地走出去交流,这些年我经常参加拍卖会,看到了太多的名家作品。这种收获,靠死守着一个店的传统做法,是换不来的。”

饭店大厨转型画廊老板

相比之下,刘晓刚的入行经历更加特别。干过厨师,种过苗木,还曾出国打过洋工,开过中餐馆。最终,他选择了回国开画廊。

刘晓刚(左一)在自己的画廊里。

46岁的刘晓刚是城阳人,高中毕业后做了一名厨师。有了一定积累后,他当起了小老板,倒腾过苗木,承包过绿化工程。2003年,刘晓刚和亲戚一起去了捷克,在那里开起中餐馆。一晃十年过去,强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果断地放下一切,下定了回国的决心。

其实,早在上中学期间,刘晓刚就对书画充满了兴趣。回国后,看到书画市场火爆的行情,他正好顺势干起“自己喜欢的事情”,义无反顾地进入了书画行业。2013年,刘晓刚的九州美术馆在城阳一家市场开张了。

7月17日,刘晓刚的美术馆里,记者看到墙上的书画作品琳琅满目,但价格并不是很高,便宜的只有几千元,多数在一万元左右。对于这个定位,他有自己的考虑。“如今的书画市场水太深了,顾客一不留神就会交学费。”他说,经过反复比较后,没有去碰那些古画,而是将自己的主打产品锁定为现代书画家作品。“这些画家就在我们身边,真伪比较好判断。”

青岛九州美术馆的合作书画家主要是谢添、石寒、宋生罗等几位名家。画廊里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创作区,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等。书画家们只要有时间,会隔三差五驻店现场创作。

在很多人印象中,书画作品的消费者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从刘晓刚接触的客户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70后、80后、90后正在成为书画消费的主力群体。他们对售价1万元左右的字画兴趣比较大,有的甚至一次出手购买一大批作品。”他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画廊,刘晓刚申请了多个账号,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书画新品。有一次,一位福建的90后网友在某平台上看到作品后添加了他的微信,接着就转来16000元,要求购买两幅作品。这样的经历让刘晓刚意识到,年轻一代正在逐渐成为书画市场的消费主力。

刘晓刚还发现,与线下市场不同的是,网上书画交易正日益受到众多买家的追捧。去年,他曾组织了一批书画作者试水直播带货,因价格比较低,销量还不错。眼下,他正在打算寻找更多的画家合作,把网上业务做起来。

作为画廊老板,刘晓刚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为书画家们做好服务,让他们不为琐碎的事情所累,专心投入到书画创作中。2019年,他组织了4位书画名家到捷克举行画展,受到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所带作品在当地被抢购一空。

靠着卖字画在青安下家

在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的眼中,青岛是他人生中的福地。一方面,来到青岛后,折磨他多年的病痛逐渐消除。另一方面,他在这里打拼多年,开启了崭新的“书画人生”。

在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右)的眼中,青岛是他人生中的福地。

侯廷玄的老家在临沂。19岁那年,他到当地一家建材企业打工,仅干了两个月,就因承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工作环境,患上了湿热症,不得不从厂子里辞职,回村当了一名小学代课教师。

19岁到29岁,原本是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但对侯廷玄来说却是“苦难的十年”。被病痛反复折磨的他,每个月都要感冒发烧好几回,医生曾断言他照此发展下去活不了多久。由于住院的费用太高,家里也拿不出钱来看病,他就边看书边给自己“诊治”。侯廷玄称,为了给自己治病,他阅读了大量医书。那段岁月,因为长期被病痛折磨,行走都不太方便的侯廷玄爱上了写字画画。2001年,29岁的侯廷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陕西书法家的作品后,慕名奔赴西安拜师学艺。在这位老师的指点下,他正式推开了书画的大门。

遗憾的是,在西安仅仅停留了3个多月,侯廷玄就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匆匆结束学习,辗转来到青岛闯荡,下了汽车,全身上下只剩50元现金。

刚来青岛的那段时间,由于找不到落脚点,侯廷玄曾在一家医院里“借宿”好几天。后来在好心人的指点下,他来到青岛大学附近摆起了地摊。比较幸运的是,从西安带来的一批剪纸,被一位大学老师以270元的价格全部买走,他用这笔钱交了房租,总算找到了落脚之处。

有了住处,侯廷玄没有去找工作,干脆在大学附近支起了摊,一边卖从西安批发过来的剪纸,一边现写现卖自己的书法作品。到了农历正月里,他就去赶糖球会,“最多曾一天卖了7000多元的书法。”

慢慢有了积蓄,侯廷玄在延安二路附近开了家店,既卖书画也接装裱的活。几年后,他终于挤进了昌乐路文化市场,开起了古今缘画廊。他的店里,主要卖本土知名书画家的作品。

进入书画行业后,侯廷玄潜心研究发现,不少名家虽然名声在外,但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的真实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时,一些名家的作品甚至几十元一张就能买到。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从2005年到2009年,侯廷玄每周都要去一次济南,拜访书法泰斗魏启后,同时从他那里购买一些书画。侯廷玄一般去一次就能购买一两万元的作品。老先生去世,其作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一下涨了十倍多。

当时,侯廷玄还注意到了青岛书画名家张杰三,便隔三差五登门拜访求字。老先生过着简朴的生活,对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令人动容。老先生去世后,其作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也呈数倍增长。侯廷玄手里的书画作品很快成了抢手货。

侯廷玄说,靠着这几位老先生的作品,让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在青岛实现了买房安家梦。不仅如此,他还帮两个弟弟在临沂分别开起了化妆品店和便利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曾经拿着白条转手就赚

7月24日,在昌乐路上的古今缘画廊,来自日照五莲的郑先生一行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买走了三幅名家书画作品。然而,画廊老板侯廷玄却显得十分淡定,“只是开了个张而已,现在的成交量和价格,和前些年简直没法比。”

在众多“卖画人”看来,前些年书画市场的火爆,与如今略显“冷清”的行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几年,只要是稍微有点名气的书画家,作品在市场上都能供不应求,根本就不愁销路。”九州美术馆馆长刘晓刚回忆,五六年前,市场行情最为火爆的时候,买字画的人一般都不会去细看作品的优劣,而且基本上都是提前付款,等待交付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等上一年也是常有的事。而现在,买家越来越理性,一般都要见到作品才肯付款。

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回忆,在市场行情好的那几年,只要能拿到画家写的条子,比如一幅售价200万的字画,不管什么时候能交货,出门加价20万就有人主动过来收购这“白条”。那时,很多书画作品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短短几年的时间,有的名家作品从5000元一平尺涨到了5万元一平尺,甚至更高的价格,涨幅之大令人咂舌。”青岛蚨第雅美术馆馆长王振淇说。

价格一路猛涨,有人从中大赚一笔。王振淇说,十多年前,省内一位书画爱好者花了三四十万元购买了一位北京名家的数幅作品。当时,这位画家的作品每平尺仅售2000元。到2014年左右,该名家的作品已经涨到十多万元一平尺。该买家光靠这批藏品,就能净赚上千万元。

“今非昔比,我认识的一位画家,原来一幅作品能卖四五十万,如今降到了十多万,还没大有人买。”王振淇说,经历了过山车般行情的青岛书画市场正在逐渐回归理性。现在的市场,到了真正考验书画家作品真实水平的时期,部分经不起检验的书画作品有价无市,“半月不开张”也是常有的事。

不过,在九州美术馆馆长刘晓刚看来,当前市场对书画的需求依然有较大空间。他介绍,自己认识一位城阳当地的70后地产老板,对来自北京的书画名家宋生罗的作品一见倾心。去年底,得知宋生罗的作品正在青岛展出,这位老板专程赶来参观。最后,他拿出了一套100平方米、市场价160多万元的房子,置换了宋生罗的60多幅作品。目前,房子已经交付,作品将在两年内完成。

放大镜下甄别书画真伪

书画市场水到底有多深?一位研究者曾撰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假画充斥、真伪莫辨,甚至很多时候假画堂而皇之地被公开拍卖。”

据媒体报道,2018年,公安部指挥破获了一起特大制贩假冒名家书画案,一大批署名为徐悲鸿、齐白石、吴冠中等名家的赝品被查获,这些赝品甚至还混进拍卖行。一幅署名李可染的山水画,2013年曾在北京拍出5000多万元天价,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就是一幅假画。

九州美术馆负责人刘晓刚说,他在书画市场上打拼多年,也见到了各种江湖套路。

有一次,一个陌生男子提着一袋子字画来到刘晓刚的店里交易。他仔细看了看,男子带来的众多作品中,有一幅作品的落款是一位青岛名家。“当时,卖家提出用这批作品置换我店里的一幅画。”一番讨价还价后,刘晓刚同意拿一幅售价4000多元的作品交换,但对方嫌价格太低,转身离开了。过了不久,那名男子拿着字画再次来到店里,表示只要给2000元现金就卖。这顿时让刘晓刚起了疑心,由此基本断定该作品是赝品。后来,听说那批字画还是被人当成真品收走了。

刘晓刚说,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有时会有人拿着一大摞“古字画”来到店里,称是传世家藏,想捐出来做公益,卖多少钱都无所谓,让他看着开个价。可刘晓刚仔细一看,这些所谓的“名作”破绽百出,造假水平十分低劣。

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坦言,书画市场上的假货太多,一不留神就会上当,这也是他为何只经营本土书画名家作品的主要原因。就是本土书画名家,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赝品也会随之出现。面对各种仿冒手段,不得不常常拿出放大镜来仔细甄别。

青岛蚨第雅美术馆馆长王振淇认为,古往今来,赝品书画人人喊打,这也一直是不少藏家们绕不开的一道坎,他自己也目睹过一些藏家遇到的血泪教训。“很多画家在创作时,一般都没有外人在场,有的时候遇到造假手段高明的赝品,即使是他们身边的人,也有可能看走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的磨练中,画廊老板们对如何鉴别书画真伪分别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心法”。

王振淇说,多数情况下,他会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书画作品时,多找几个书画爱好者和行家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判断,通过多方求证,书画到底是真是假一般都能看得出来。对于已故书画名家的作品,他会联系那些专门研究该作者书画作品的研究会等专业机构,以及作者的弟子、家人等,进行多方求证。对于在世的书画家,那就更简单了,“一般只要给他们寄去作品的照片,对方就能判断真伪。”

刘晓刚说,根据他的观察,随着技艺的进步,很多书画名家在不同时期,其创作风格也是有细微差别的,有的在钤印方式上也有变化。只要善于细致揣摩,总能端详出赝品中的猫腻。

侯廷玄的感受是,如今的书画造假水平在不断提高,有的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令人防不胜防。也正是因为入过坑,让他逐渐摸索出看卷轴、观起笔落笔等鉴别真假的一整套“心法”。他认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总有蛛丝马迹能让赝品现出原形。

>>藏画得失录<<

今年4月底至五一假期,一场艺术珍品展在青岛画院美术馆举行,现场展出了上百幅名家作品等众多藏品,包括康有为、高凤翰、法若真、黄宾虹、张朋、梁天柱等众多名家,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这场大型展览,不仅让众多书画爱好者们大开眼界,也让人们见识到了青岛藏家江湖高手云集、精品迭出的厚实家底。

一场艺术珍品展,让人们见识到了青岛藏家们厚实的家底。

为买心仪书画不惜卖房

这场艺术珍品展,对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张殿游来说,堪称人生“高光时刻”。展厅中央的梁天柱老先生11米长卷以及多幅张朋老先生作品,均为张殿游个人藏品。此外,还有不少作品为其朋友珍藏。展出期间,络绎不绝的观众、此起彼伏的赞叹,让张殿游瞬间觉得自己多年来的坚守和努力都没有白费。

在青岛书画收藏界,张殿游堪称资深藏家。从二十多年前花5000元购买了一幅张朋老先生的荷花图之后,就一下子迷上了书画,家里收藏了不少“宝贝”。他曾坦言,为了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曾把家里的几套房子都卖了。

在张殿游眼中,买卖书画不能只看价格,他往往还会“挑买家”。“好东西卖出去咱自己也很心疼,舍不得。”他说,自己在卖画时,往往还会私下“考察”对方是不是真的懂书画、爱书画,如果发现买家对书画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纯粹是为了获利,他一般都会拒绝出手。他坦言,自己珍藏的多幅张朋画作,就卖给了几个爱书画的朋友。这次在青岛画院美术馆举行的书画展上,经过他的游说,大家都拿到了现场展出分享。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张殿游不仅深深地喜欢上了收藏,还拿出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张朋、梁天柱等本土名家的画作风格,不仅对这些名家的艺术生涯和风格特点了如指掌,并且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他深入研究发现,梁天柱虽然是山水画家,但吸收了黄宾虹、吴昌硕等名家的长处,将花鸟绘画技法融入到了山水画中。

在收藏方面,张殿游也有自己的原则。“宁买一张不买一堆。”他说,自己的藏品从数量上看并不算多。在他看来,不少书画名家虽然作品很多,但能够代表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属于凤毛麟角。“一些名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一幅巅峰作品抵得上几百幅普通作品,我认为,搞收藏没有必要贪大求全,只要收藏一幅精品就足够了。”

“我手上的那幅梁天柱11米长卷,收藏十多年了,现在好几个买家都想入手,他们出的价格也不低,但我就是不愿意卖。”张殿游称,作为藏家,就得需要有几幅绝无仅有的精品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稳固自己的“江湖地位”。

他还认为,买卖书画应该有正确的收藏观,不应该急功近利,包装炒作、盲目攀比跟风等不好的风气都应该坚决予以摒弃。他说,现在很多书画爱好者玩收藏喜欢跟风随大流,喜欢盲目攀比、跟风炒作,买作品时追求贪大求全,认为自己的藏品越多越好,其实这些书画爱好者并未真正懂得艺术收藏的真谛。在他看来,玩收藏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只看高峰不看群山”,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

曾组团赴海外市场“捡漏”

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高振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经营书画,至今已经三十多年。遇到喜欢的名家作品,他经常会在大半夜爬起来端详揣摩良久,迟迟不肯离去,为此还落下了腰椎不好的毛病。他不仅喜欢篆刻,还从小就酷爱书法,每天都要坚持练一会儿毛笔字。

高振洪(左)从小就酷爱书法,身旁的张殿游也是一名资深藏家。

这些年来,为了深入了解书画收藏知识,高振洪购买了上万册专业书籍,连厨房的架子上都摆满了书,只要有时间就抱着书研究琢磨。多年的潜心钻研,让他对《明史》《清史稿》等较为熟悉,各种典故更是信手拈来。此外,他还经常参加拍卖活动。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磨炼出一副“火眼金睛”。

多年的潜心钻研,高振洪磨炼出一副“火眼金睛”。

正是凭着敏锐的眼光,高振洪自己也收藏了不少名家作品。比如在青岛画院美术馆举行的这场展览上,就展出了他收藏的多幅高凤翰等名家作品。

多年前,高振洪曾与国内多位藏家一起组团到海外市场“捡漏”,收获颇丰。“那些名作被成筐地装在一起竞拍,留给买家们考虑的时间很短,稍微一犹豫就被别的买家抢走了。”高振洪凭着深厚的艺术鉴赏功底果断下单,以非常低的价格拿下后,接着拿到了北京的拍卖市场,以可观的价格出手。不过,他说,这样的“捡漏”机会并不是很多,“后来再去时,就发现有不少是假货了。”

“现在的书画市场,水确实是太深了。”高振洪向记者感叹,如今要想从事书画收藏,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在他看来,书画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藏家如果不掌握相关知识,很容易入坑。他举例说,自己曾亲眼见过一幅假画被人以150万元的价格出售后,几经辗转又被南方一家企业主以700万元的价格买走。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高振洪发现,实际上,一些古代名家的作品,很多在典籍上基本上都能找到记载和出处。此外,还可从印泥、纸张、落款、画风等细节鉴别真伪。他认为,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书画常识,就能识破书画市场中的一些套路。

不过,他同时也感慨,现在书画市场对鉴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但遗憾的是,现在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年轻一代很少。

有藏家买下一层楼放书画

事实上,在众多画廊负责人眼里的藏家江湖,故事同样也很精彩。

7月中旬,经营书画多年的青岛九州美术馆馆长刘晓刚接受记者采访,他在圈内称得上是见多识广。根据他的了解,青岛的书画收藏圈里,有不少藏品过亿的藏家,甚至还有身价深不可测的顶级藏家,让人叹为观止。比如,有的藏家专门收藏黄宾虹的作品,藏品价值难以估量。有的甚至频频在国内外藏品拍卖会上举牌。

刘晓刚至今记得,前几年,捷克当地公开拍卖了一幅中国近代名家的花鸟作品,成交价折合人民币大约300万元。当时,刘晓刚还曾亲眼看过那幅画。没多久,他发现这幅作品被拿到国内市场,以1200多万的价格成功拍卖。转手之间,买家就轻轻松松进账不菲。刘晓刚说,捷克当地的朋友曾私下告诉他,这位买家应该就是一位来自青岛的藏家。

青岛蚨第雅美术馆馆长王振淇说,以他的观察,青岛拥有价值上亿元书画作品的藏家至少有几十人。“比如,青岛郊区一家企业的老板,这几年在书画市场频频出手,拥有的书画价值超过了数十亿元。我认识的另一家企业老板,家中收藏了200多幅青岛一位本土名家的作品,甚至专门购买了一层办公楼用来存放书画。”

在书画市场沉浮几十年,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对作品的鉴别能力也不断提高,他的身边也聚集了一大帮朋友。靠着他的“指点”,不少书画藏家朋友也跟着沾光。侯廷玄说,2018年时,一位青岛藏家经他介绍,购买了上千幅书画作品。凑巧的是,一年之后,刚好有一家美术馆打算扩大经营,一下子将这批作品买走。“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只要真正爱好书画,具备敏锐的眼光,书画是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的。”他说。

侯廷玄还透露,在他的身边,藏品价值上亿的藏家并不少见。不过,这些藏家们大多非常低调,丝毫不会显山露水。他们一般会定期抛出一批藏品,更新一下手中的作品,有的甚至长期持有。

青岛名家亟待“走出去”

长期研究书画,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高振洪对青岛书画历史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历史上有一大批书画名家和大儒都出自青岛,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宫廷画家冷枚,以及法若真、柯劭忞等,都是从胶州走出去的大家。这些年,经过深入研究和努力发掘,市面上三分之二的高凤翰作品回到了青岛,青岛藏家对高凤翰作品鉴定的权威性也得到了业界的公认。

尽管如此,高振洪认为,相比之下,青岛书画当代名家在全国的知名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急需打造在外界的影响力。这次在青岛画院美术馆举行的集体展览,正是一个好的开始。他认为,以后应该多组织此类展出活动,而且要走出青岛、走向全国市场,让更多的书画爱好者了解青岛的名家。

一位市民正在对展览的名作拍照留念。

张殿游也认为,好的画家集艺术功底、学识、修养等于一体,张朋、梁天柱堪称两座艺术高峰,也是青岛本土书画家名家的代表,他们的艺术造诣在全国也举足轻重。但遗憾的是,目前对这些名家的推介力度还远远不够,导致这些名家难以走出青岛、走向全国。他建议,可以为这些名家建艺术馆,让更多的市民和书画爱好者们来了解他们。

在收藏圈,一直都流传着“全国书画看青岛”的说法。多位收藏爱好者认为,青岛玩书画的群体比较大,仅青岛市收藏家协会的会员就达上百人,藏家圈堪称藏龙卧虎,有不少人甚至长期不显山不露水。“书画收藏知识性、专业性都非常强,藏家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青岛拥有更多在全国知名的藏家。”张殿游说。

另外,多位人士也指出,受长期以来“财不外露”观念的影响,许多藏家收集到好的书画作品之后,往往都是深藏不露,并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更别提对外展示,而是放在自己手中“孤芳自赏”。其实,好书画就应该“与人乐乐”,陶冶大众情操、促进书画从业者绘画水平,这也是办书画展的初衷。“好东西就应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张殿游认为,“我们玩收藏的,都只是一个保管员。”

手记

把一切交给时间

五一期间,青岛画院美术馆内人流如织,人们在一幅幅作品前驻足欣赏。

从展厅现场络绎不绝的人流,不难看出,高雅的书画等艺术在青岛有着众多的忠实粉丝,这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的重要体现。再从展厅现场琳琅满目的展品可以判断,青岛藏家中卧虎藏龙精品不断。欣赏这些名家的书画作品,不仅仅是带给人们感官上的赏心悦目,更是在接受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这正是高雅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熏陶和享受。

说到书画收藏,蚨第雅美术馆馆长王振淇曾向记者分析过他的心得。他认为,人们在选购书画、判断书画作品的价值时,不应该太盲目盲从,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他建议,至少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去综合衡量。一是作者的艺术造诣,二是作品本身是否具有打动观者的艺术价值。有的书画藏家不看作品本身,只看书画作者的名气进行投资,有时不一定会得到理想的投资回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侯廷玄,还是王振淇,都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

如今,侯廷玄的头衔越来越长,但他却始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现在,他每个月都要去青州,向那里的一位名家学习书法。在他看来,作为书画从业者,必须永远保持空杯心态,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进步。

进入书画行业十多年,王振淇认为,艺术品投资收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藏家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对艺术品价值有着精准的认识,因此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对从业者来说更是如此。他也要求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和不断学习的心态,既要深入了解书画市场行情,也要提高自己对书画作品的鉴别和鉴赏能力。此外,他还多方拜师学艺,经常到多位大学教授家中登门求教。

在书画行业,很多人可能比较关心的是一幅作品收藏投资能带来多少回报。但实际上,在不少藏家的眼中,他们很多并不在意能够换成多少钱。比如,在王振淇的美术馆里,有几幅画有的售价不菲,就那么随意地挂在墙上,他并不急于出手,也不急着向客人推介,只是静静地放在那里,让真正懂画的人来欣赏。王振淇说,他认识的几位实力雄厚的藏家也是如此,手中的藏品一放就是好多年,并没有急于变现的想法。

把一切交给时间,这恐怕就是书画收藏艺术的真谛。

探访

部分古玩市场已关门歇业

近年来,青岛市区逐渐形成了昌乐路青岛文化市场、山东路古玩城、十五大街古玩城、古早文化城、浮山所文化街、太古古玩城等多个文化市场,成为书画等文化产品交流的重要渠道。如今,这些市场的书画交易境况如何?记者进行了探访。

5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山东路35-1号的山东路古玩城,只见这里除了招牌还在外,已没有商家营业。记者从敞开的大门走进去,里面已经成了一片繁忙的工地,传出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看样子正在装修。

记者来到位于辽阳东路附近的古早文化城。几年前,记者曾到这里的画廊参观过。不过,记者在二楼转了好几个来回,也没有见到专门的画廊,大多数业户都是经营茶叶、文玩等产品的店铺。一位物业工作人员说,之前确实有画廊,但现在已经撤走了。

在香港中路63号甲负二层太古古玩城,这里漆黑一片,店铺已经闭门谢客,招牌上布满了尘埃,一块告示牌上写着“禁止入内 后果自负”等字样。“这个古玩城关门已经快三年了。”旁边一家根石雕刻艺术店的工作人员说。

在闽江三路上的1388浮山所文化街,记者走访发现,除了饭店、茶社以及诊所等机构外,整条街上并没有见到画廊的踪影。

在延安路附近的十五大街古玩城,记者走访了多家书画店发现,多数画廊内的顾客寥寥无几。在一家画廊,店主坐在椅子上打盹,店里光线有些暗,看到有人进来,才打开灯。

相比之下,昌乐路文化市场要热闹许多,大街两侧停满了车,一到周末不少人在沿街人行道上摆摊销售。一家画廊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店里的书画作品从几百元到上千元的都有,价格并不高。“现在生意也不是很好做,卖高了没人要。”

在青岛书画古玩城三楼,一家画廊的老板称,他店里有不少名家的作品,有的书法作品三四万元就能卖。“现在的市场行情,就得便宜点卖,才会有人买。”店主说。

唐伯虎、乾隆“真迹”这都有?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延安路附近的十五大街古玩城进行探访。走进一家名为“××斋”的画廊,墙上挂满了各种书画,还有许多成卷的书画放在地上的几口缸里,男店主正在忙着整理书画。见记者走进来,他一边从墙上取画一边说,“这幅画是元代作品,你看看画得多好,20万元就卖!”

见记者对墙上的不少书画作品有些好奇,这位店主顿时来了兴致。他指着墙上的多幅书画开始一一介绍,“实话实说吧,我店里挂的都是古代名家的作品,比如,这一幅是清代乾隆的御笔手书,那一幅是北宋年间的,上面有好几个大家给题款呢,假不了。”接着,他又从一堆卷轴书画中抽出了一幅,“我这里还有一幅唐伯虎的真迹,就是稍微贵一点,得100来万。”

面对记者的疑虑,这位店主还一个劲地声称,保真方面没有问题,可以找专业人士进行鉴定。他还称,自己店里这些书画的价格都不贵,现在买书画正是价格最低的时候,并一个劲地劝记者早点出手。

记者来到不远处的另一家画廊,店里同样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店主表示,他店里的书画主打当代名家作品,价格都不贵,既有几百元的,也有几千元的,还有上万元的。他指着挂在墙上的几幅书法告诉记者,“这些是我从一位明星在青岛的别墅里收来的,想要的话,可以便宜点卖给你。”

走访中,十五大街古玩城一家画廊的老板直言不讳地说,玩书画不同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它不仅考验眼力,更是对藏家鉴赏功底的“检验”,没有一定的学识功底最好不要轻易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