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丨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青岛画出高新区发展新路径

2021-08-05 23:4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601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一天半、50余人、9个园区、30摄氏度、500公里……

这几个数字勾勒出了近两日市政府副市长、高新区专委会主任耿涛,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新区专委会副主任夏正启,市科技局局长、高新区专委会副主任吕鹏,高新区管委主任、高新区专委会副主任李鸿雁及全市各区市、科技主管部门领导的主要行程。

8月4日至5日,在室外温度近30摄氏度的天气下,市政府副市长、高新区专委会主任耿涛带领50余人观摩组,北上蓝谷,南下古镇口,西进胶州湾北部园区,全程近500公里进行观摩。先后到西海岸古镇口、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市北科技街、市南软件园、崂山高科园、蓝谷、城阳未来科技城、轨道交通示范区和高新区北部主园区9个园区。

青岛高新区近年在不断加速奔跑,但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高新区的势头下,被跑得更快的选手赶超。忧患意识,让青岛快速行动起来,近日青岛成立青岛市国家高新区专委会,打出全新高新区发展组合拳,为青岛高新区发展注入强心针。此次观摩也是专委会成立以来,首次对全市高新区“一区多园”各园区进行系统性观摩。

未来,青岛将会把分布在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的科创资源集聚区“串珠成链、联合融通”,构建各园区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一天半观摩9园区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8月4日上午9点,观摩组第一站来到西海岸古镇口,听取了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及下一步规划。

8月4日上午11点半,在位于西海岸新区分园区的海信日立空调展区内,空调分解PM2.5的演示体验吸引了观摩组的眼光,透明橱窗内,一个燃烧的火焰迅速将试验区的PM2.5值升到800多,而打开空调,不到一分钟,PM2.5数值就下降到100以内。让在场每个人都赞叹不已。

在观摩完市北科技街之后,下午3点40来到位于崂山高科园的易来智能科技,这家专注于智能照明的科技公司近年来动作频频,它通过⾼品质光环境的打造,让更多⼈享受到智能照明的便捷和乐趣,目前已成为中国新一代物联网尤其是智能照明领域的绝对头部企业。

现场,易来智能创始人姜兆宁展示了不同场景下灯光的变化,如影院模式、茶歇模式、模拟蓝天模式等等,为所有人提供了一段温馨又新奇的灯光之旅。

姜兆宁表示,定制家具行业过后,下一个风口就是智能照明,他们将继续深耕智能照明,未来引领新时代照明生态。

当天室外温度近30摄氏度,每到一处园区观摩下来,大家都汗流浃背,更有人后背已经湿透。即使如此,对于园区建设讨论的热度依然不减,对于不同园区各自的独特性予以肯定,当然针对尚有欠缺之处,批评也毫不留情。

8月5日中午12点半,观摩组参观完高新区北部园区的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区,这是此次观摩会9个园区的最后一个项目。这两天的行程可以用“南征北战”来形容,1天半的时间,行程近500公里,观摩9个园区,如此紧凑的行程,让每个人在忙碌中感受着累并快乐的感觉。

一圈观摩下来,观摩组充分感受到各园区建设发展的良好基础,体验到了高新产业朝气蓬勃的增长态势,领略到了众多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精神品质。但同时也觉察到园区之间尚缺乏沟通,统筹协调不够,这让大家更清醒地认识到高新区建设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

全国排名有所下滑

其实青岛国家高新区由来已久。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青岛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30年发展,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形成涵盖市南、市北、崂山、李沧、即墨、城阳等在内“一区多园”发展局面,并且每个园区都形成各自的行业特色。

目前,规上企业1941家,占全市的16%;高新技术企业1228家,占全市的28%;14家企业入选青岛市上市高企培育库,占全市23%。3家企业入选“2020青岛高企上市潜力十强”,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首批50家科创板上市培育库,2020年区内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超过4600亿元。高新区已成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逐步形成“湾区科创走廊”,成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绩面前,更应看到不足。近几年,青岛高新区发展有所放缓,出现了像市北科技街业态陈旧,定位逐渐偏离时代;体制弱化,难以形成统一合力等问题。

近几年,虽然青岛高新区在快速发展,但在全国各地国家级高新区的全速比拼中,青岛高新区的相对速度在变慢,被跑得更快的“选手”赶超。青岛高新区在全国排名持续下滑,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考评虽仍位列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但较2015年下滑较大,与成都、西安相比差距较大。

分析原因,主要是“多园”的运作相对独立,对“多园”的统筹协调不够,导致各园区封闭管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园区间在主导产业上没有形成错位发展,出现了相互博弈、互相竞争的不良局面。

吹响走向新时代的号角

面对严峻形势,相关部门积极作为,7月19日成立青岛市国家高新区专委会,分管副市长耿涛挂帅任专委会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夏正、市科技局局长吕鹏、高新区管委主任李鸿雁出任专委会副主任,“顶格”推动。

并在8月4日至5日连续两天的高频观摩后,于8月5日下午召开了青岛市国家高新区专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新区专委会副主任夏正启主持会议。城阳区区委书记王波,市科技局局长、高新区专委会副主任吕鹏,高新区管委主任、高新区专委会副主任李鸿雁及高新区专委会全体成员出席会议。

多方力量相互粘合,共同成就青岛高新区。

正如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专家发言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议,可见青岛执政者的忧患意识和真抓实干,这次会议吹响了青岛高新区发展走向新时代的号角。

专家指出,实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新区专委会的统筹管理和职能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发展合力。

会上,启动了“一区多园”智慧管理平台,该平台建立了园区大数据中心,构建了科研机构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和科研成果数据库等,刻画了“一区多园”产业图景,通过精准导入政策和资源,吸引和培育各类科创要素在“一区多园”集聚,它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和现代产业集群。

观摩期间,记者与众多园区负责人沟通,他们纷纷表示,此次青岛市国家高新区专委会的成立以及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意义非凡,将“一区多园”中各个园区从此前的弱链接转变为强链接,大家从竞争关系逐渐走向竞和,也从单兵作战转为互为上下游相互成就的关系,所以,他们对未来青岛高新区的发展信心满满。

打造全国知名湾区科创走廊

要行动,当然少不了路线图。

高新区专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对《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解读。《办法》明确了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建立了决策机制、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监测评估平台相互衔接的“3+1”管理机制,强化了高新区专委会的统筹协调作用。

未来,专委会将通过年度考评机制、观摩督导制度、信息化监测平台、成立工作专班四步,加强青岛高新区的发展。

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青岛实际情况,建立考评体系;每年4月份开展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现场观摩活动,督导园区特色产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运行监测机制;市科技局牵头、各园区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成立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一系列措施打出组合拳,必将有效助推高新区“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加快迈入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是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在青岛市国家高新区专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政府副市长、高新区专委会主任耿涛说,火炬是用来照明的,为别人照亮道路,希望每一个园区在各自领域都能照亮该园区、该领域的道路。

耿涛强调,今后青岛要全域发展高新区,用高新区成就青岛。他指出,要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一区多园”为主要载体,强化科教产资源积聚融合,把分布在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的科创资源集聚区“串珠成链、联合融通”,构建各园区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青岛将以全新的冲刺姿态面对全国各地国家高新区的进位竞争,跑出自己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