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 多少“套路” 假“大厂”之名以行

2021-08-11 09:44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阅读 (51946)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多少“套路”,假“大厂”之名以行

精修简历、导师笔面试辅导、“内推”名额、付费实习、“100%保心仪offer”……在大学校园,如果你接触到毕业季大学生或研究生,立刻会感受到“大厂”无处不在。

所谓“大厂”,指的是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华为等知名企业。近年来,作为新经济代表,上述“大厂”带动身后的二三线互联网企业,成为毕业生眼中的求职热门。而在这一背景下,围绕“大厂”梦,大批学生“求教”顾问导师、加入辅导机构,大有入“大厂”必先进行求职辅导之势。种种乱象也随之而来:一套完整课程,价格5000元至数万元不等,少数针对国外顶尖咨询公司的“保offer”服务费用甚至高达数十万元!

记者深入求职辅导机构调查发现,这些围绕“大厂”的求职辅导背后,实则大多为欺骗性的“套路”——在对涉世不深的毕业生“割韭菜”的同时,在校园中生发出一种畸形的求职文化。

无法抗拒的“大厂”诱惑

应届毕业生程鸽,是省内顶尖院校的研究生,为圆“大厂”梦,他从研一开始准备,在就业实习前就掌握了多种专业技能,例如Axure、Visio、Xmind、PS等产品设计工具,SPSS、MYSQL、Python等数据分析工具;在牛客网、boss直聘等网站上刷面试真题,找同学一起模拟面试,锻炼应试能力。研二期间,他想了各种“门路”,在字节跳动、腾讯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实习,最终通过实习转正,获得了进入“大厂”的邀请函。可以说,整个研究生期间,他一直在为入职“大厂”而拼搏。

程鸽这样的“大厂控”,在当今高校特别是一二线院校大有人在。据中青校媒调查数据,超八成大学生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入职“大厂”,更是多数毕业生梦寐以求的首选目标。记者查阅某媒体之前公布的一份求职问卷调查,目前大学生心动企业的前三名,依次是字节跳动、华为和阿里。

进入互联网“大厂”,对于毕业生来说,确实有无法抗拒的诱惑,等同拥有了“左手高薪,右手前程”: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水平,在人才市场有绝对竞争力。记者与毕业生们交流,大家对各“大厂”的高薪offer、丰厚的奖金福利都颇为了解:阿里平均月薪29440元,在互联网企业中排名第一;字节跳动去年薪资大涨12%,今年人才简历投递热度能在互联网企业中排名第一,与之有明显关联;而腾讯的“年终奖”同样被津津乐道,某位将入职腾讯的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他的offer年薪达到了30万元,而且,“随着你的努力、升职,你的年薪还是会涨的,只要你足够优秀,足够努力,百万年薪指日可待。”比起国企工作年薪只有10万元左右的同学,他有强烈的优越感。

同时,“大厂”有名气、有活力,有利于拓展人脉和资源。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每天都在接触最新潮流,可以倒逼自身能力提高。这些年来,能进入真正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大都是清北等国内顶尖院校的高材生,毕业生接触到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同事,不仅能够拓展人脉,也有助于自身学习提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再者,在头部互联网公司工作,简历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不管是跳槽还是升职,都有光明的职业前景。

进入“大厂”的人等于是人生赢家,正是在毕业生的趋之若鹜中,针对“大厂”的求职辅导应运而生。

27399元“保过”求职课程,

只能当“买了个教训”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各种各样求职辅导机构推出的“求职X计划”,宣传“offer保过”“专业导师1V1”等保证协议,以及各种通过报考求职课程斩获了美团、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优质offer的神话……可以说一下子就切到了毕业生们的“痛点”。

艾米是一所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的她在秋招季广投简历,但应者寥寥,“那段时间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经历多次求职失败后,她分析失败原因:“首先是我没有相关互联网公司实习经历,但当时再去实习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时候,一些求职辅导课程宣传“内推”“offer保过”,吸引了她的目光。艾米说,“保过”这两个字对当时无助的她而言,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

之后,艾米联系了求职顾问,对方十分热情地回答了各类问题,特别针对“没有相关实习经历”等劣势情况,求职顾问回应“会给你补充实习经历”,并表示以艾米的条件肯定去不了一线互联网公司,只能去二线的互联网公司:“我现在手上带的学生,能走到一线互联网公司面试环节的都是本硕985高校(或者海外名校)、外加有两段高含金量实习经历的学生。你的本科是双非院校,情况比较差一些,导师会给你定制专门的求职课程,帮你内推,保证你能进二线互联网公司。”听完这番话,艾米瞬间感觉“自己只要能有个工作保底就行”。

很快,艾米和这家知名的求职辅导机构签订了“XMAX计划直通车”合同,付费27399元。这份为期4个月的合同显示,求职辅导机构将会为艾米提供专属定制就业辅导服务,包括简历精修2次、中英文笔试真题库、求职教练全程辅导、行业名企导师一对一辅导6次、群面模拟训练4次,以帮助艾米提高专业素养和职场能力,最终拿到协议约定目标企业offer。

艾米按部就班地参加了一次简历修改、三次导师指导、一次群面模拟的课程。她慢慢发现,这些服务并不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水”得很——“所谓内推就是将公开招聘的信息转给我;按照他们要求修改的简历,也只是改变了原有内容的布局和相关措辞;行业导师指导,就是让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前辈从大方向上讲一些注意事项,针对性的‘干货’很少。”艾米说,在几个月的服务期内,艾米按照他们的要求投递了内推简历,但没有获得一次面试机会,焦虑得“几乎每晚都失眠”。最后,走投无路的她又开始自己找工作,并凭借自己努力考入一家事业单位。

显然,这项求职计划不仅内容“水”,还“坑你没商量”。艾米介绍,自己想要终止合同,但却被告知,合同中未履行的服务都不能退款,只能退款合同中规定的50%,即13699.5元。即便是她上了相关课程,没起任何作用,但对方仍然理直气壮地回复:“你上与不上,都不会退你一分钱。”艾米无奈地表示,只能当自己“买了个教训”。

艾米的情况不是孤例。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求职辅导机构打着“精准辅导+内推”的旗号,帮助学生获得“offer直通车”,但实际上全是“套路”:所谓的精准辅导,不过是改改简历、让导师打几个语音电话和学生聊聊;所谓内推,就是将用人机构的公开招聘信息转给学生,让其投递简历,而简历过与不过,最终辅导机构还是归结到学生个人条件或能力问题上。

即使求职辅导机构看起来最“干货”的“实习offer保过”协议,也其实是前途未卜的一种变相骗局:一些中等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比如滴滴和网易,内推实习价格一般在2万-3万元。学生付出的代价就是高昂的培训费,如果学生过了,这个钱花得值。如果学生没过,那是学生条件不够,即使退费50%,辅导机构仍然大赚一笔。

正因如此,打开网络平台,痛诉自己被求职辅导机构“坑”的帖子比比皆是。其中,涉及金额5000元到5万元不等,最贵的课程服务能够达到十几万元,令人瞠目结舌。“‘大厂’的求职辅导机构都是坑,大学生未入职先当‘韭菜’。”一位知乎用户如此感叹。

扭曲的求职文化

更重要的是,围绕“大厂”这样的求职辅导大行其道,带来的不仅是学子们经济上的损失,其对校园求职文化的冲击,也许更需要正视。

首先是强化焦虑。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2021年更逼近千万大关。大学生就业本来就焦虑感加深,而求职辅导出于需要,大大强化了这一氛围。记者在一份求职机构的材料中发现,求职按条件分为三六九等。个人条件决定了学生能内推什么样的公司——“本硕是985高校或者海外名校的学生才有机会去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作为双非院校的学生,如果再不通过参加求职培训课程提高综合能力,基本很难找到工作。”从另一个官方渠道,记者看到了一份实习内推的简历评分表:985院校有50分的基本分,普通一本院校有30分,二本院校只有10分,二本院校以下是0分。此外,还有一系列加分项和减分项,比如艺术类等冷门专业减10分,金融女生减10分,理工科男生加10分。求职辅导机构会向学生保证,内推能够降低找实习岗位的难度,“如果用人单位对简历的要求是90分,通过我们内推进去的,60分的简历就可以包过。”求职辅导机构如此不遗余力地划分求职对象等级,无非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依赖心理,以便实现“卖课”“卖内推”的目的。这种宣传多了,大大助长了毕业生的焦虑,恶化了毕业求职环境。

更重要的是,原有的大学求职文化,更多放在能力本位上:一般认同多下功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就会更有竞争力。但如今因为金钱的参与,对原来相对健康的求职生态产生了很大冲击——求职辅导在原有的求职渠道外,侧面营造出“用有钱的优势去弥补自己能力不足”的意识,设置了只要花钱就能实现求职理想的另一个捷径。而这种新的文化一旦形成,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法置身事外。对那些能力水平能够跨入门槛的人来说,现在也想着加钱换“保险”——如此,在培训机构的大捞特捞中,原来能力本位的求职文化,也就越来越被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