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面 | 以“双减”对抗“内卷” 需要一场系统性改变

2021-08-21 09:3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8037) 扫描到手机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从《小欢喜》到《小舍得》,每年都有一场家庭剧,鸡毛蒜皮、恩恩怨怨、你侬我侬的剧情,再加上“教育”话题,当即就如烈火烹油,火星四溅,成了热点。

虽然2020年胡润富豪榜上,中国教育行业的首富已经从新东方的俞敏洪变成了中公教育的实控人李永新和其母亲鲁忠芳。但“小系列”依旧演得入木三分,看得惊心动魄,算是把住了当下家长们的脉,那就是对教育资源的“小焦虑”。

家长们对于教育的这种“小焦虑”逐年降级,不仅从“高考”逐年降到了“小升初”,甚至连早教都在贩卖焦虑,如“输在起跑线上”之论。有时我想,会不会下一步就说“输在娘胎里”?暑假前还戏称,会不会有公司再投拍一个《小冤家》,讲述“幼升小”的故事,结果国家新规出台,要“双减”,堪称对教育界的一次拨乱反正。但“双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辩证来看。

首先,“双减”不是躺平,而是让教育回归教育。因此,要避免一种错觉,以为既然要减轻“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那是不是可以就此“躺平”了?实际不是如此。“双减”的目的是减少“资本”对于教育环境的侵蚀和破坏,扭转教育的乱象,让教育回归教育,激发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而不是对孩子的正常教育弱化。我实在难以想象,辅导班能激发学生多少的创造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其次,“双减”要有政策跟得上。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估计没有家长乐意去看着自己的孩子每天奔波于辅导班之间。但考试的指挥棒在那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就那么多,每年考上清北复交的学生就那么多,连知名高中校长的公子都去做了“高考移民”。作为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假如一个城市连普通高中的就读机会都比较少,让家长如何不去焦虑?所以,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以及公平公正,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当然,有些家长也应该想一想,天天埋头辅导班里,真的有用吗?是不是会产生对于辅导班的心理依赖?倒不如上课好好听讲,系统改变一下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因此,实行“双减”,需要社会、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一次系统性的改变。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