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 | 增幅位居计划单列市第一!山东港口整合释放巨大红利 助推青岛外贸半年增千亿

2021-08-26 06:2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982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今年上半年,青岛外贸亮出了有外贸进出口统计以来最亮眼的一份成绩单: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3975.2亿元,增量达1127.6亿元,同比增长39.6%,增幅位居计划单列市第一位。

这份成绩,表明了青岛在摆脱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中已抢得先机。既是对青岛近年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一次成果检验,也用实力证明了青岛开放型经济领跑全省、对标全国、链接全球的的信心和潜力。

成绩来之不易,背后凝聚着各方努力。

港口兴则外贸旺。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外贸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港口不仅是一座城市对外开放最前沿的窗口,也是对外贸易的“晴雨表”,港口的业绩指标能直接反映出外贸的发展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外贸吞吐量突破2亿吨,较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6.90%、13.92%。

作为山东省港口集团的一级子集团,青岛港在2020年就已实现了业务量和经营业绩的双增长,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五位,外贸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

山东港口的一体化改革,为青岛港供了更大的平台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的部署要求,山东省港口集团组建成立两年来,顺利完成一体化整合,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传统主业高位增长,新兴业务板块全面起势,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红利逐步显现。

2020年,山东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已突破14亿吨,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全球第三、全国第二。如今,山东港口对外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对内与国内沿海港口、长江港口互联互通,通江达海、连内接外,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中,贡献了举足轻重的“港口力量”。

航线增速创纪录支撑外贸增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增航线、拓货源,是港口主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关键。

7月28日上午,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81泊位,万海航运美西线正式上线。由青岛出发仅需15天航程,便可直达美西主要港口奥克兰,构建起青岛对接美西海岸高效快速的海上物流通道。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张军介绍,受国际供应链不畅、部分国家疫情爆发等因素影响,今年国际航运业出现一箱难求、舱难求、一船难求现象,青岛港积极把握我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的利好机遇,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平台资源优势和行业吸引力、影响力等,攻关远洋干线,成功开通万海航运美西线。

这是今年山东港口新开通的第16条外贸航线。

两年间,山东港口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航线增速创历史记录,先后开通69条航线,总数达316条,支撑内贸外贸取得较大增长;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布点连线成效明显,先后增加班列16条,班列总数达72条,布局内陆港13个,总数达20个,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构建了“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

青岛港的航线密度大,码头效率高、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被山东港口作为“龙头”打造。在集装箱运输网络上,突出青岛港的地位,山东港口规划了“以青岛港为枢纽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围绕各自区域腹地形成海上支线布局”的集装箱干线运输网络格局。

2020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6.05亿吨,超越新加坡港,跃居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准箱,首次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成为东北亚第一大港。

“山东港口集团成立不到半年,就在内部开通7条内支线,实现了四大港口之间航线天天班,航线、运力、客户等资源统一调配,港口之间相互转水,从过去的争抢货源到相互喂给。”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冷冰介绍,如此一来,山东港口的硬件设施、服务效率均实现了大幅提升,中国内地货物就近到达任一港口,均可在青岛搭乘国际航线直接运抵目的国。

目前,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拥有了青岛港的国际航线资源;在山东港口的统一调配下,前者的客户和货源向青岛港喂给,促进了青岛港的业务量增长,也敢于开通更多、更密的国际航线。山东港口整合两年来,青岛港已开通新航线47条,这几乎是过去四五年的新增量,增速创下新纪录。

如今,青岛港的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为青岛外贸实现高位增长,持续提供支撑作用。

港口整合释放出巨大红利

2019年8月6日,中国港口业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整合——山东省境内的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整合为一,组建成立了山东省港口集团,一跃成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集团。

曾在山东省内多个地市任过职、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由仕转商的霍高原,被任命为党委书记、董事长。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霍高原坦言,从组建伊始,山东港口就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殷殷嘱托,肩负着山东“海洋强省”、向海图强的信任期望。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一旦扬帆,每一页都是崭新的篇章。

“要想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格局,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上有所突破创新。”霍高原介绍,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的部署要求,山东省港口集团设计出“1+4+11+N”的组织架构——由集团总部、四大港口集团、11大板块集团以及众多内陆港组成的“航空母舰”,制定了“整合、融合、耦合”的一体化改革发展路线图。

这种设计,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山东港口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营、一体管理,统一优化配置岸线资源,明确各港口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发展方向,杜绝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彻底解决以往各自为战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集团化运作、一体化经营、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港口码头、货源、航线、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共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协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这种设计,也让山东港口六万余名干部职工倍感振奋。“为干部职工拓展了上升空间,人员能在各港口之间交流。”山东港口一位中层干部评价说。

但是,也有人当时心存顾虑:整合后的这艘山东港口“巨无霸”,对外会不会形成垄断,导致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倒退?对内会不会产生“虹吸效应”,让强港更强,弱港更弱?

对于这些疑问,业绩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4.2亿吨、3147万标箱,增速分别高于全国沿海港口4.3个、5.0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旗下四大港口的吞吐量均实现了增长,日照港更是首次超越鹿特丹港,跻身全球港口前十。

这一成绩的背后,山东港口在资源集聚、业务协同等方面的平台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年来,紧紧抓住海洋强国、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能,依托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政策叠加,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山东港口从传统的区域性港口,逐步发展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枢纽平台。

港口“握指成拳”后,内部合力大幅跃升,从根本性扭转各港口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局面,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山东省港口集团的主要业绩指标,也在全国沿海港口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1年上半年货物吞吐量增长15.4%,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5.6%;国有资产效益增幅明显,资产总额达到2319.1亿元;利润总额加速向省属企业“第一方阵”迈进。

海铁联运保障外贸“物畅其流”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大循环”“双循环”的格局中,山东港口坚定不移实施“腹地战略”,奔赴西安、兰州、郑州、乌鲁木齐等内陆城市,把“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的家门口,版图进一步扩大,如今已运营北京、上海、海南区域公司,搭建多向用力、多元并进的发展架构,延展地域向东北、西南、西北地区,以及沿黄、沿江等核心区域拓展,战略纵深不断拉长,业务领域朝着供应链综合服务商扩展,服务范围不断放大。

背靠大树好乘凉。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所搭建的平台优势,让旗下各港口均能充分放大核心优势,进一步释放潜能。青岛港更是获益良多,高昂“龙头”地位,加快向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的目标迈进。

2020年,青岛港新增外贸航线14条,其中直达东南亚、中东、欧洲的“一带一路”海上航线7条,全面扩大了“一带一路”市场布局。

同时,持续推进内陆港建设及功能完善,打造以青岛港为轴线、辐射全国的海铁联运网络,沿“一带一路”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的城市突破30个,海铁联运箱量达到165万TEU,连续6年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西南地区原本不是青岛港的传统腹地,从四川攀枝花发运的矿石大都是通过公路运输到山东。在与广西北部湾港合力打造“两港一航”精品快航之后,山东港口创新设计出全新“多式联运+供应链+全程物流”综合服务方案:攀枝花的货物经海铁联运班列运至钦州港,再坐“两港一航”运至青岛港,通过海铁联运班列运至厂家,这条川货出山的新路径可为西部地区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20%以上。

海铁联运的快速增长,使得“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正加速形成,为保障青岛外贸的“物畅其流”持续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青岛对前三大贸易市场东盟、欧盟和美国分别进出口769.9亿元、573.9亿元和543.7亿元,分别增长66.5%、26.4%和42.8%。同期,青岛对韩国、日本和巴西进出口分别增长34.1%、17.4%和29.4%。此外,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78.3亿元,增长56%,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1.2%;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812.4亿元,增长46.8%,占全市进出口值的38.3%。

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炳君认为,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在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中,青岛应西向聚合上合组织国家,东向聚焦中日韩自贸区,形成“联亚入欧”、融合推进的格局,突出“海港+空港+陆港”的综合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东港口近两年来的飞速发展,对加快青岛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外贸增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新兴业务为外贸增添新动能

霍高原介绍,整合后,山东港口果断摒弃“吞吐量为王”的传统思路,在稳固主业的同时,将各港口独立运营的物流、贸易等100多个业务单元进行再整合,对标世界先进港口,组建了贸易、物流、金控、产城融合、邮轮文旅、航运港湾建设等11个板块集团,作为新兴主业进行战略布局。

作为新兴业务板块的试水者,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晋,对国际贸易板的未来发展十分看好。

山东集聚了40多家地炼和石化企业,总炼油能力12410万吨,是世界三大炼油基地之一。可地炼大多为中小企业,一次性采购半船原油要动用四五个亿的资金,很多地炼企业无力支付,贸易商无法及时收回资金,银行又因无法监管原油不愿贷款。

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于是依托山东港口的资源开起了“原油现货超市”——利用银行授信,将贸易商整船原油买下,储存于港口罐区,分批向地炼出售现货——贸易商立刻拿到了货款,炼厂随买随用,银行敢于放贷,山东港口从中既获得了稳定的货源,又赚取了贸易收益。从最初原油装卸,到存储、中转、混调加工、销售、金融,再到下游成品油、沥青的销售……一年多过去,山东港口集团已经深度参与石油产业链之中。

刘晋透露,去年3月份山东港口贸易集团在西海岸新区注册成立,据内部测算,成立当年就为地方创造进出口贸易额50亿元,贡献税收8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随着三个区域公司(青岛、日照、烟台)走上稳健运营轨道,为地方贡献外贸进口额约41.3亿元,同比增长25%;贡献税收6699万元,同比增加4倍;贡献GDP9376万元,同比增长120%。

8月16日,由山东港口集团联合招商局资本发起设立的百亿级市场化产业母基金——山东陆海联动投资基金完成设立,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标志着山东港口集团挂牌成立以来在资本运作领域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

山东港口金融控股集团持有该基金50%的股权。该集团总经理姜春凤表示,整合前,只有青岛港、日照港有金融业务,而且只服务于各自港口内部的传统主业;整合后,山东港口金控集团拥有12类金融牌照及服务机构,经营管理21个主要业态,服务的对象从所属的各港口,延伸到与港口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大大拓展了业务空间。

除了贸易、金融、物流等板块外,山东省港口集团确定的产城融合、邮轮文旅等新兴业务板块,也都全面开花:3月2日,山东港口今年在青岛实施的首批14个港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开工,项目包括能源储备基地、液化仓储、粮油基地、通用码头及集疏运扩能、应急救援中心等五大类总投资141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董家口港区货物通过能力、能源储备能力和集疏运能力,加快建设国家能源储运中心和大宗散货集散中心。此外,日照、烟台等众多港产城项目,也已启动。

“港、产、城的融合,对港口自身、对临港产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霍高原介绍,山东港口集团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与所在市党委政府关系更加密切、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程度更加深入、助力腹地经济增长贡献更加突出”的发展思路。

在这一改革思路下,山东港口与济南、青岛等省内16地市组建港口与城市联合体,“港城联动”“双招双引”,投资近千亿元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拉动增长的强力引擎, 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牌合伙人”。两年来,山东港口共计缴纳税收83.4亿元、新增解决就业2660人,累计为山东省招商引资达58亿元。

在这一过程中,山东港口以平台思维探索推动港口转型升级、临港产业聚集和港产城建设,先后搭建起了矿石超市、原油超市、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发布了指数,建立了联盟,设立了基金,带来了从政策体系、营商环境到产业生态、地方氛围上的全方位协同发力。

这些新业态的聚集,进一步推动了外贸增长。上半年,青岛市主要大宗商品合计进口809.6亿元,增长41.2%,占全市进口总值的45.4%,山东港口的平台作用十分明显。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两年来,山东省港口集团边改革、边发展、边谋划未来,调结构、战疫情、促增长、凝合力,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高位增长,彰显了一体化改革的红利,以亮眼业绩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在青岛外贸实现跨越式增长中功不可没,也为山东实施海洋强省战略贡献了“港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