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星辰大海!听听青岛市北区两位“造船达人”的故事

2021-08-27 14: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30715) 扫描到手机

李钢和王建民合影。

已经平稳运行两年多的“114号”。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姮

在咱市北区,有两位有名的“造船达人”——69岁的李钢和72岁的王建民。出于对航海的热爱,他俩一个敢想、一个敢做,历时4年,从理论“小白”到实践“大咖”,从最基础的造船知识学起,边动手边摸索,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终于成功改造了一艘在报废边缘的老船只,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如今,这艘“老船”整装待发、重新启航,今天,咱们就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造船不易 从零学起

李钢和王建民是“发小”,20多岁的时候,俩人机缘巧合参加了一次原青岛北海船厂的船只修理工程,那次的修理经历在两个年轻人的心里埋下了一个小小的“造船梦”。也许是命运的安排,2016年,一艘快要报废的老旧船只“114号”闯入了两人的视线,重新点亮了他们少年时的梦想。为了弥补年少时的遗憾,俩人说干就干,火速租下了一个场地,正式开启了“造船”之旅。

当时已经64岁的李钢是“总设计师”。他买了6本造船专业的相关书籍,把造船知识、造船理论、政策法规先研究了一遍,同时仔细测量了“114号”船只的所有数据,经过理论+实操,一幅船只改造设计图已经在他的脑海中大体成型。王建民则是“总工程师”,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的他精通水、电维修,在建筑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就这样,李钢提供想法,王建民动手实践,一番商量之下,两人决定把“114号”改造成长11.8米、宽3.2米的“钢铁侠”——整体船身替换成全新的玻璃钢。从设计图纸到用扁铁焊出整体架构,然后根据架构拆分图纸,再把拆分的图纸切割成同等大小的三合板,和焊好的船身完美契合。三合板安装完以后,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贴玻璃钢纸。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而为了保证“114号”的平衡性能,从设计图纸开始就要找准重心点,每一个安装到船上的零件都要用激光测量仪准确称重,确保船只两端重量一样,这样船只下海以后才能平衡航行,抵御风浪。

“我们没有专业的船只测量平台,只能结合书本上的知识边学边干,所有零件全是凭着多年的经验手工打造,尺寸、重量稍有偏差就要重新打磨、返工,就这样新‘114号’才一步步有了雏形。打磨零件既是个脑力活,也是个体力活儿,穿着防尘服戴着防尘面罩,一干就是一天。”回忆起“造船”的往事,李钢感慨良多。

“扁铁架好了,三合板安装好了,到了最关键的一步,给船身贴玻璃钢,这个才真是考验技术的时候。玻璃钢的特点是抗撞击、耐腐蚀,就拿我们改造的‘114号’来说,基本上航行20年是没问题的。”王建民回忆起“造船”的经过,也是历历在目。

“玻璃钢其实就是玻璃钢胶水的成品,胶水加入固化剂搅拌均匀,涂在船体表面,再贴一层玻璃纤维布,重复刷胶水,再贴布,整个过程手速一定要快,不然胶水很快就会固化。”王建民骄傲地说,“我俩贴了很多次才琢磨出来,贴好的“114号”船底部分,厚度足足有1厘米呢!”

改造成功 入水试航

船身改造好了,还有一项重要的工程在等着他俩,给船身装上“心脏”——发动机和船舱。装机那天,李钢租了一辆大吊车,足足500多斤的发动机和船舱不到一天时间便顺利安装完毕。至此,工程才算进展到一半。

只有船身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开船还得安装护栏、甲板等等一系列琐碎的细活儿,而这些活儿就交到了王建民手里。王建民回忆说:“轮船整个船身都是有弧度的,每一处的弧度都不一样,安装护栏要根据船身的前后、高矮、弧度测量出不同的尺寸,做成模具,模具做好了才能确定安装护栏所需的形状、数量,这个过程就叫下料。         等‘料’下好了,护栏就能安装了,按照造船的专业术语,这个过程就叫‘点点’。”

有志者事竟成。2018年夏天,“114号”在李钢和王建民的巧手改造下终于可以入水试航了。然而,11.2米长的船只想从陆地运到海上也不是件易事,“114号”在大吊车上盘桓了很久,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从租的厂地里运送出来。他俩异口同声地说:“当时我俩真是急得出了一身汗。”

下海之后,“114号”耗时一个小时,一路从红岛海边开到了小港。2018年至今,“114号”先后三次上岸进行调试,从忐忑的首航试水到如今的平稳运行,一股说不出的自豪感从李钢和王建民的心底油然而生,他俩说:“人不管多大年纪,总得给自己找点事儿干,生活要充实,这样人生才有意义呀。”

年近古稀,李钢和王建民却一如年少时,存着一颗追逐梦想的心,眼里有星辰大海,胸中有丘壑万千,生活如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