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面 | 住得起,住得好,更要买得起

2021-09-04 08:4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8282) 扫描到手机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前几年有一个词叫“蚁族”。一大批年轻人,在城市里讨生活,“努力在北京,居住在燕郊”,饥肠辘辘回到家,打开手机,收到短信“河北移动欢迎您”。这看似段子,却也是一部分人的写照。

居住问题,是年轻群体走向社会的第一道门槛。经常遇到一些毕业生,说不是不想留下来,是房价实在太高,挣得太少。而今,“下力气解决好青年人住房问题”,让年轻人“住得起,住得好”,这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住得起,住得好”不仅意味着不能以透支青年群体的发展潜力来提升房产利润,其最终目的是要“买得起”。

“买得起”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买得起意味着低房价。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基于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年轻群体被高房价绑定,不堪重负,何来发展动力?必然安心于“996”“007”,而不敢稍有动作。否则,一不小心,连房贷都还不上。创新、创造力何来呢?

另一方面,买得起,更是提升年轻群体的购买能力。年轻群体的聚集,本质上是他们看中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潜力,是城市带来的机会、创新创业环境、法律法规等多重维度赋予的未来。因此,“买得起”绝非仅体现在房价的降低,更意味着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某种程度上,房价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相对应的。有些城市的房价为什么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也反映了一定的供求关系,一线城市经济活力的提升,必然会引入更多人口,供求关系紧张度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房价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在限制房价不正常增长的同时,提升年轻群体的收入能力,给他们干事创业的空间和环境,使他们不仅现在“住得起,住得好”,更要在未来能够“买得起”。否则,新闻上说了,有些城市房价已经出现了“白菜价”,为什么青年群体不蜂拥而至呢?原因很简单,整体的发展环境,让他们望而却步。

因此,住得起、住得好、买得起,既是眼前的问题,更关系到长远的制度设计。比如,现在住上了好房子,那相应的退出机制何在?会不会有些人住进去了,就不打算搬出来?这可不是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再比如,有些地方限制房价,可实际操作起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房价是降了下来,但接下来就涌现出一批“精装房”配套出售,所谓的“精装修”实为“伪精装”,配套出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开发商的利润。这样的方式和方法,不仅不会提升城市的活力,反而会让青年人上了“人生的第一堂社会课”。如此何谈活力呢?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