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谁该为“大意迁关公”负责?

2021-09-11 08:2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4932) 扫描到手机

1.7亿元建成、1.55亿元搬走,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近日再度引发关注。《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先是违建、后又搬移,3亿多元就这样浪费了。日前,荆州当地媒体公开了市委书记吴锦在全市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到“关公铜像搬迁”一事时,他坦言,“我觉得雕像的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关公雕像的一建一搬,相当于9512名荆州市民2020年一整年的可支配收入。虽然搬迁再利用的确减少了资源浪费,但仅仅移走就结束了吗?从被拆走的关公雕像上,我们又该留下些什么?

关公像建了、迁了,还需有个“然后”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建,花了1.729亿元。迁,再花1.55亿元。一来一回,3.279个亿,没了。

“3.279亿元”是个什么概念?查了一下,据当地政府官网消息,2020年荆州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7元。我数学学得不好,这得是多少个小康之家的年收入呢?各位可以自己算。

经常见到一些新闻,事情被曝光就会引发一片叹息,几声谴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然,领导们也少不了批评,比如这次就有领导说,“我觉得雕像的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反思不可谓不沉痛。

批评之后呢?建了、迁了,这期间的损失谁来埋单?如果事情到“批评”为止,那这一记耳光即使再响亮,也着实有点贵,什么样的耳光能值3个多亿呢?若真如此,那这记“耳光”不仅不响亮,甚至只能说是轻轻抚摸,还不如“罚酒三杯”。

公众需要知道的是,这高高的关公像谁建的,谁批的,谁管的?之后有没有人被追责?估计公众还想多问一句:未批先建,违规建设,怎么就没人出来管呢?一个高达57.3米的庞然大物,堂而皇之地矗立在那里,有关部门岂能视而不见?可能有人出来说,我们不是没管,我们下过整改书了。理由貌似很充分。可如果下一纸整改函就可万事大吉,甚至就此免责,那这“领导”真是太好当了。

如果没有国家有关部门的通报批评呢?是不是继续高高矗立在那里?是不是可能有关部门还会幻想成为网红打卡地?成为城市的地标式建筑?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能。想到此处,不禁为有些领导的豪横捏一把汗。权力意味着责任,而如果用什么“认识模糊”之类的理由来搪塞,那只能说明其业务素质不过硬。

3个多亿的损失,如果仅换来一个“教训深刻”,那是不是还可以说“大意了”。的确,大意了,中央发现了。当年关云长大意失荆州,现在有关部门大意迁关公。只是,若此事再无下文,到此为止,则迁移也毫无意义。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城市发展挖“特色”,不能哗众取宠

特约评论员 刘燕

近几年,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业,在大搞建设方面你追我赶、毫不含糊。湖北荆州的关公像、贵州独山县的水司楼、陕西韩城“鲤鱼跃龙门”等景观都规模庞大、劳民伤财、脱离实际、破坏当地自然风貌,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见,城市发展不能简单地靠哗众取宠、盲目攀比、堆砌金钱来寻出路。

城市想发展,必须和人一样,关注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发挥最大优势,找到真正的闪光点,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持久品牌。作为城市的领导者,不能简单地靠砸钱来追逐外在的“数量”,而应该深挖本地优秀的文化内涵,做到在“质量”上下功夫。沉下心来研究本地的实际情况,在民俗民情民意中寻找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差别和特色,拿出别人比不了超不过的“独家秘方”,这时候立起来的才是真正的金字招牌。

国内外成功的先例不少,比如日本熊本县,为抓住九州新干线开通带来的旅游机会,当地政府找来本县出身的知名作家小山薰堂和其好友设计Logo和地方吉祥物。两人对熊本县的文化建筑等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设计出了数千种形象组合,最后精选出一个呆萌的熊本熊形象。仅一年时间就为熊本县带来12亿美元经济效益。

我国云南丽江也一样,它以800年古城为卖点,定位慢节奏生活方式,传播咖啡、小院、音乐和大把阳光的悠闲生活,成功引爆了时尚群体关注,迅速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海南三亚则抓住自身环境优势,迅速在冬季吸引了大量北方游客到三亚度假休养。青岛更是以广兴里为试点,由百年历史街区改革推进老城复兴,中山路、黄岛路、大学路……这些天然的城市地标变身网红时尚打卡地。

近年来,我们从上到下一再强调文化自信,在城市的发展上,只有挖掘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色,才能带来真正高质量的发展和繁荣,否则,人云亦云、盲目攀比、大跃进式的工程只能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作者为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教师)

要记住这个“响亮的耳光”

特约评论员 李光全

古有“关公大意失荆州”,今有“荆州大意迁关公”。正如荆州市委书记吴锦所言:“说实话,我觉得雕像的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建关公雕像时如果决策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做到位了,又何来花钱建了再拆、异地搬移之事的发生。雕像拆走了,但留下的遗憾和“响亮的耳光”又能跟着雕像拆走吗?

出现这一问题,是决策的不科学、不规范。在进行关公雕像项目研究、专家论证和最终立项中,决策的公开性不够、科学性不足、社会参与性不强,导致项目违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作为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和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决策者难道不知吗?主人翁责任感的缺失和把关的不严、听之任之,最终造成了现在的最差选项。所以,不管什么样的项目建设,不能以一人或几人之言来代替科学、忽视规划,必须要把尊重科学规律、尊重专家建议、尊重法律法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部门要积极对待、认真论证、开放决策,专家要守好底线、专业决策、坚持科学,公众要广泛参与、有效监督,以专业性、规范性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出现这一问题,是监督的缺位和不到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问题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关公像建设的过程中有多少次可以修正、改正的机会,如果监督到位的话,也不至于落到“1.7亿元建成、1.55亿元搬走”的尴尬境地。项目没有获得审批的情况下,正是相关部门在雕像长达两年的建设期中始终不闻不问,才导致3亿多元付诸东流。面对这样的结果,试问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责是否履行到位?也要问一下,雕像搬走了,相关部门的渎职或失察之责追究了吗?破解监督缺位和不到位,相关监督部门必须主动履职尽责、避免渎职失察,同时把尊重民众参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决策置于阳光下,置于更大范围、更多主体的监督之下。

出现这一问题,其本质是不惜民财、民力。荆州不算是一个富裕的城市,按道理更应该深入化、细致化研究。关公像的一建一搬,丢掉的可是9512名荆州市民2020年一整年的可支配收入。要记住这一惨痛的教训和“响亮的耳光”,要真干好事、干真正的好事,不合法、不合规的不做,贪大求全、浪费民资民力的不干。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把打下的耳光牢记在心里头,把爱民为民的情怀落实在工作中。那这一记耳光就没白打。

(作者为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委会秘书长)

互动留言

@圣域光影:

荆州可是二爷的伤心地,你们让他站在这里,问过他的意见吗?

@洪都烟客:

荆州既不是关公的故乡,又不是关公的下葬地,有必要花这么大成本来建这么大的关公雕像吗?如果把建关公雕像的1.7亿元花在其他民生项目之上,岂不更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

公共艺术在中国不是美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有些领导把公共空间看作自己家客厅,我需要就要,我不要就拆,这是当前公共艺术面临的最大困惑。

北辰遴选寒柏老师:

如果这是一项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荆州关公像的建设无疑是错误的,决策者应该受到惩处。如果是在挖掘历史文化,推动地方发展,荆州关公像的建设也是情有可原的,应该给予包容。荆州关公像,难说对与错,但愿历史不再重演。每一个暴露于大众视野的决策,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或许都能为我们千千万万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给予一些启发。既要担当不止步,又要清醒不妄断。

凤凰政能亮评论员王琳:

屡禁不止,前禁后犯,甚至边禁边犯,正是因为追求“大”“最”“全”能出政绩,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短期利益反而有效果,且不用担责。纠正这一乱象,追责不可大意。关羽在荆州因刚愎自用丢掉性命;那些无视法律的拍脑袋官员,同样刚愎自用造成严重后果,不能就这么丢下责任。党纪和国法都开不起这个3亿元的玩笑。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