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旧事:登上小鱼山,观鱼山海月,游名人故居

2021-09-12 23:0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243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小鱼山上观山海风光,可谓四美具。中秋佳节,海天澄澈,在览潮阁赏鱼山海月,可谓二难并。小鱼山周边名人故居,错落有致,犹如散落的珍珠,鱼山路、福山路、大学路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道路,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熠熠生辉的项链,点缀着小鱼山。

青山旧事系列继续,这一期登上小鱼山。山海胜景与历史往事,扑面而来。

鱼山海月

明珠飞入琉璃宫

青岛前海一线,小鱼山上,有三个灵动欲飞的凉亭。

在莱阳路看海,会看到小鱼山上的亭台楼阁。在汇泉湾游泳,走在沙滩上,一抬眼,就能看到三个亭子的身姿。不论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种古典建筑的美。

在夕阳西下彩霞漫天时,出了中山公园门口,看到小鱼山上凉亭,会感觉到一种静穆的美。

中秋圆月之夜,登上小鱼山,融融月华满地,万象都在轻纱似的月辉之中,一轮明月静静地挂在天空。在小鱼山览潮阁赏海上明月,真是尘虑俱消,身心澄澈,天地之间,唯有一个小小的我伫立在小鱼山览潮阁,一轮照过古今中外悲欢离合的圆月。万顷月色中的大海,滟滟随波千万里。此时,万籁俱寂,在一轮圆满的明月照耀下,万象清虚,海天一色。这就是鱼山海月。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剌《中秋月夜泛舟于金陵石头城》的诗句:“飞廉扫空出海月,明珠飞入琉璃宫。”

如果在汇泉湾回望小鱼山上的圆月,白玉盘飞入绿色琉璃瓦的览潮阁。耳畔是涌动着月光的浪潮,一波一波冲击着金黄色的沙滩,浪花温柔地与海岸交流。

有一年初冬,登上了小鱼山。松柏葱郁,这永恒的绿叶,间杂着山上其他的树木的黄叶和红叶,虽然是萧瑟的季节,但色彩仍然绚丽。不远处是宝蓝色一样的大海,微微的波浪,衬着深深的宁静,太阳的光芒洒向波光流转的海面,阳光好像银子一样,在轻轻流动。蔚蓝色的天空,高远,透明,清风流淌,白云柔软。想起俞平伯游览青岛时写下的诗句: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小鱼山不高,只有海拔六十米。但在前海一线,也算是一个制高点,登上小鱼山,观赏沿海风景,栈桥,小青岛,水族馆,汇泉湾,八大关,太平湾,尽收眼底。

小鱼山因鱼山路得名。章高元驻防胶澳后,在今天太平路北、大学路西侧修建总兵衙门。章高元在这座小山上修筑了炮台,因为这座小山靠近总兵衙门,就叫衙门山。衙门山上的炮台,自然是“衙门炮台”。这座炮台,是德国侵占胶州湾前,清军唯一完工的海防炮台。

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日照叶春墀 著)特意介绍衙门山:衙门山炮台,十五生的(厘米的意思)加农炮,三门。衙门山这个民间的叫法,进入青岛文献,被历史铭记。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炮台拆除并在山中修建了一条小路,衙门山就被这条小路一分为二了。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把这条小路命名为鱼山路(鱼山,位于山东东阿县)。路西边的山小,叫小鱼山,东边的山相对来说大很多,叫大鱼山。大鱼山因为开发建设,山被搬掉了,全部变成了住宅。小鱼山则保留了下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小鱼山被正式命名为小鱼山公园。

览潮阁耸立小鱼山之巅,连同两侧的碧波亭、拥翠亭,成为小鱼山的标志性景观。这三处由艺术大师吴作人题匾的古典风格的建筑,也成为青岛的文化地标之一。

鱼山路5号

门内门外风云起

鱼山路起起伏伏,留下了当年山大师生进步的脚印、愤怒的呐喊。

鱼山路5号是中国海洋大学。门口对着的这栋大楼,铭记着一个重要的日子。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于是山东大学把这栋楼命名为“六二楼”。

抗战胜利前,这栋楼是日本中学的主体建筑。“六二楼”建成于1920年,由日本建筑师三上贞设计,公和兴营造厂建造。为延续城市建筑的风格,设计样式是德式。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楼为砖木、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立面对称,中部入口作门廊,三大开间高起,呈山墙形,山墙面高起二壁柱,中开三圆拱券窗,两边各开小窗形成虚实对比,由凸面乱石镶嵌和花草纹雕饰;其后屋顶竖立高耸方塔楼,上覆四坡瓦顶,强调了中轴线,雄伟庄重,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建筑。

抗战胜利后,日本中学和山大校舍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占用。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强烈抗议,要求收回校舍。赵任命周钟岐为国立山大复校筹备主任,先期抵达青岛。周利用舆论,给美军施加压力。迫于压力,美军才将校舍和原日本中学一并交给了国立山东大学。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大学进步师生爱国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最先参加的是“费筱芝事件”后的反甄审运动;先后组织了三次反对美国士兵暴行游行;“六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9年,山大师生反对学校南迁,6月2日,青岛解放,山大获得新生。王哲、罗竹风等率军管小组进校,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8月,校长赵太侔去职,由理学院院长丁西林(丁燮林)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代行校长职务。不久,华岗接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3月,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并入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青岛解放初期,“六二楼”作为山东大学的行政办公楼。华岗在山东大学任职期间,同他一起工作的副校长童第周、陆侃如,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史专家。有一段时间,他们都在这栋楼里办公。

徐瑜在华东大学并入山大后,担任校长华岗的秘书。2020年11月25日,记者走进福山支路28号“山东大学教职员宿舍”徐瑜先生的家中,听他讲老山大的故事。他说,“六二楼”作为山东大学的行政办公楼,华岗有一间校长办公室,副校长童第周和陆侃如在另一间办公室,桌对桌。当年在福山支路28号挖小鱼山北麓,建了三栋教职员宿舍楼。徐瑜请华岗题写,华岗说,陆侃如先生的书法好。于是,徐瑜请陆侃如题写了“山东大学教职员宿舍”,如今陆侃如的书法留在福山支路28号大门两侧的石柱子上。九十多岁的徐瑜先生笑着说:“这可能是陆侃如先生留在青岛唯一的墨迹,除了我,没有人能讲清石柱子上刻字的来历。”

“六二楼”背后,是“胜利楼”。“胜利楼”的名字也与青岛解放有关。据于长江先生文,“胜利楼”原来就是日本中学的学生宿舍;在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山东大学的办公楼和医学院的教学楼,旁边的“六二楼”地下室就曾作为医学院学生解剖尸体的地方。

青岛原来有一条蓬莱路,从福山路到大学路。上世纪六十年代,福山路入口不知何故封上了。蓬莱路就消失在海大鱼山校园中了。

从鱼山路5号海大校门,可以看到王蒙题写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可以容纳各种学术思想,创造新的思想。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一所大学遵循科学规律,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能脚踏实地,走得更远。

海大从鱼山路出发,有了麦岛附近的浮山校区,有了崂山校区,已经跨过胶州湾,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区大学城开疆拓土。望着鱼山路5号,海大校门,凝视着樱花树下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石,这是大学发展之道,大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湛山精舍

鱼山梵呗说旧影

1934年,小鱼山上出现了一座中国古典的建筑:湛山精舍。这座建筑的出现的契机是湛山寺的修建。1934年4月,湛山寺先建了第四进的三圣殿,僧寮及围墙,放生池,同年9月落成,12月8日举行了开光仪式。湛山寺的建成,需要一个为居士讲经的下院,于是,小鱼山上的湛山精舍就在这样的机缘中诞生了。

湛山精舍是北洋政客、将军王金钰出资修筑的。王金钰,字湘汀,又字湘亭。他做官多年,后鉴于军政场合,变幻无常,晚年潜心向佛,任青岛市佛学会会长。他的豪宅建在金口三路。

湛山寺主持倓虚法师及其首席弟子来湛山精舍讲经,听众云集。小鱼山,变成了弘扬佛法的道场。这里地处繁华都市,但环境清幽,关起门来,风声涛声俱寂灭,唯有虔诚的诵经声。小鱼山适合讲经参禅。湛山精舍门口的楹联为:

觉路启金绳,拾级恍登天竺境;

法华探遥藏,入门同听海潮音。

湛山精舍的建筑风格为传统歇山飞檐式,屋顶上覆盖黑瓦。在小鱼山山脚入口,有一座小巧的石质牌坊,建在台阶下。匾额题写“湛山精舍”。两侧石柱镌刻楹联,因照片像素低,放大后发虚,无法完整识别出这幅楹联。

湛山精舍建成后,“佛学研究社”和“法物流通处”均迁入小鱼山。小鱼山伴随着晨钟暮鼓,有了诵经唱经的“鱼山梵呗”。

就在鱼山梵呗声中,有一种批评的声音,虽微弱,但清晰地传达出来。

湛山精舍覆盖黑瓦,在前海红瓦的洋别墅中,特别扎眼,与周围环境不甚协调。再加上,这座湛山精舍建设仓促,有点简陋,甚至粗鄙。

1935年夏天,苏雪林游览青岛,写下大量的游记。在一篇文章提到了湛山精舍,不仅“模样奇怪”,还看上去“丑陋”。

1959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湛山精舍太粗简,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当年,湛山精舍就被拆除了。

名人故居

历史遗产惠岛城

鱼山路,依小鱼山南麓而建,西北起自大学路,东南止于文登路,仅仅896米。

鱼山路周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还有大量的名人故居,如散落的珍珠。鱼山路是青岛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这条路如同一条金丝线,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在时空中放射出璀璨的文化光芒。

2012年6月8日,“小鱼山文化名人街”成功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是继八大关当选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后,青岛的第二条获此殊荣的街区。小鱼山文化名人街主要由环绕小鱼山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和莱阳路4条街道及其周边老街构成,再加上黄县路、大学路等街道上的老楼老院,组成青岛老街最迷人的风景。老街迷人,是因为历经岁月沧桑;老楼深沉,是因为留下名人的踪迹。小鱼山文化名人街,是青岛宝贵的历史遗产,更是值得开发保护的旅游资源。

1930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58年,山东大学在青岛,近20年的时光,是山东大学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样是青岛文化繁盛的黄金时代。山大在青岛,它奠定了青岛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地位,赋予青岛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同时,因为一批文学家、科学家客居青岛,形成这个城市特有的名人客居文化。

鱼山路1号最初的主人名叫恩斯特·阿里文,墙上挂的铭牌也这样介绍。这位胶海关税务司实际名叫恩斯特·奥尔默(Ernst Ohlmer),阿里文是他的中文名字。鱼山路1号建于1899年,是鱼山路最早诞生的别墅。别墅院里有块建造石碑,其中的中文碑文有这样的话:“光绪廿五年阳月造。陡坡高岗,濒临南海。筑室于此,宜其遐福。胶州海关税务司阿里文志。”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文是个中国通,不仅精通海关业务,还是一位建筑设计师。这栋别墅就是他本人设计的。他在北京设计了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公使馆。在青岛设计了跑马道。栈桥附近,1901年启用的海关大楼及旁边的住宅都是他设计的。

1914年,德国在青岛战败前夕,阿里文带着他精心收藏的中国瓷器回国。

鱼山路7号是吕美荪“寒碧山庄”,她的邻居是国立青岛大学的教务长张道藩。吕美荪是民国才女、女词人吕碧城的姐姐。吕美荪也是诗人、词人。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得到沈鸿烈的资助,去日本考察、文化交流。在青岛,吕美荪与张公制、黄公渚交游甚密,一起游览崂山,诗词唱和。

1934年,青岛遇大雪,鱼山上下如琼楼玉宇,吕美荪趁兴写了《甲戌二月既望青岛喜见春雪爰赋长句就正诗家并乞雅和》,其中写有:“此际酒暖歌风诗,一唱齐和阳春词。”与吕美荪唱和者,皆为国内赫赫有名的逊清遗老、词坛名家。吕美荪将自己诗作及唱和诗作汇集,请于元芳作序,出版了《阳春白雪词》。

鱼山路33号,梁实秋故居。如果鱼山路有记忆的话,一定忘不了这样的细节,梁实秋和闻一多,策杖而行,风神潇洒,笑声朗朗。他们谈话这莎士比亚的剧,或者柯勒律治的诗。梁实秋在青岛住了四年,写了大量的散文,记录在青岛的饮食、交游、治学、翻译。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借助梁实秋的散文,我们可以领略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师们的生活细节和名士风度。

鱼山路36号(过去是26号)别墅大院,山大学界一流水平的教授才有资格入住。它的规范叫法是山东大学第一公舍。山东大学第二公舍,即今天的合江路1号。36号挂着3个黑色大理石铭牌:束星北故居,童第周故居,陆侃如冯沅君故居。

童第周三次执教山东大学,他在青岛的海洋科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据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馆长杨洪勋介绍:1934~1937年,童第周在山大开创我国的胚胎学研究;1946~1948年,童第周担任山东动物系主任,科研、教学之余,他还倾力支持学运、保护学生;1949~1956年,童第周潜心于青岛的文昌鱼研究,致力于科教事业。1951年,童第周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童第周、曾呈奎都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建所元老,名垂青岛史册。

今日青岛,是海洋科学名城,来自于杨振声、赵太侔的高瞻远瞩,优先发展国立山大的海洋、水产学科,为青岛的海洋科学奠定了基础;也来自于几代海洋学家的科学报国之志、薪火相传之功。小鱼山周边,还有很多海洋科学家的故居。比如,莱阳路28号甲张玺故居,鱼山路9号甲赫崇本故居,福山路36号毛汉礼故居。

每次经过鱼山路36号大院,总会拍几张照片,想象着大院里名人在书窗前,进行科学研究,或者学术研究。有一次,我在大学路西侧的公交车站,在那株高大的朴树下,看大院屋顶的线条。想起束星北、陆侃如在历史激流中坎坷的命运,眼泪欲滴。大师已经远行,但他们留在鱼山路的足迹,时间的大潮并不能抹去。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关于鱼山路,有一个美得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

2020年4月上旬,接受青岛电视台采访时,在鱼山路与金口三路拐角处,一栋老楼院,两株紫玉兰,具有激荡灵魂的美。两株紫玉兰,枝头缀满紫红色的花朵,毛笔状的花朵,似乎热烈地诉说着山大旧事,讲述着大师的青岛时光。老楼静穆,任由岁月的沧桑留下时间的印记。一阵清风吹拂,花朵悠悠而下,铺满一地。小院里春光烂漫,花朵静美燃烧,往上看,是无垠的蓝天,远处是青岛湾的涛声,这一切,都构成了青岛永不凋零的美。

青岛之美,更在于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在于浑然一体的山海风光,在于风格迥异的建筑,在于生生不息的蓝色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