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青岛将建设6所三级中医医院 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或达81.51岁

2021-09-27 17: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786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

9月27日,《青岛市“十四五”专项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召开,记者从现场获悉,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1.5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4.26/10万、1.67‰,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未来五年,青岛将强化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综合防控,人均期望寿命或将达到81.80岁。实施“攀峰强基”工程,全市三级医院达到35个,将完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等60余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在全市计划建设6所三级中医医院、20所二级中医医院,还要建立10个国际中医门诊。

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1.51岁

《青岛市“十四五”专项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向媒体介绍,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1.5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4.26/10万、1.67‰,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十三五”卫生健康发展成果,加快推进健康青岛建设的关键时期。谋划好、设计好未来五年卫生健康工作思路,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了《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近日《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赵国磊表示,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就《规划》编制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和思路研究,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和区市意见,与国家和省、市“十四五”有关规划进行了全面衔接。“可以说,《规划》编制是一个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汇集众智、科学决策的过程。”赵国磊坚定地说,“未来五年,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规划》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也真诚希望社会各界朋友与我们一起携手共进,为加快健康青岛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区域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功能完善、富有韧性的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系统连续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事业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群众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展望2035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健康青岛,率先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规划》围绕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资源、健康保障、健康产业设置了26项量化指标,使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可操作、可衡量。

《规划》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健康优先、共建共享、创新驱动、系统整合的原则。一是人民至上,健康优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目标和城市治理重要内容。二是关口前移,共建共享,坚持预防为主,强化个人健康主体责任和全社会健康管理。三是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突出人才、科技、信息数据等创新要素驱动,强化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四是公益本色,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资源配置和服务衔接。

未来五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80岁

《规划》围绕城市运行更安全、人民生活更健康、医疗服务更优质、事业发展更可持续、行业治理更现代化发展愿景,提出今后五年重点任务。

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方面,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和应对处置能力,加强应急医疗救治,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守住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底线。

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综合防控,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80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2.42%。紧密结合国家老龄健康服务新要求和生育政策调整新导向,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攀峰强基”,全市三级医院将达到35个

在提升服务能级方面,实施“攀峰强基”工程,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市三级医院达到35个,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5张,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5人。有序推进三甲医院从中心城区向县域延伸,加强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推动健康服务业集聚发展。“十四五”时期将完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60余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对老市区部分医院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在科技创新、“数智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学)科,增强卫生健康核心竞争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临床科研、疾病诊治、疫情防控等领域的应用,迭代升级“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服务,重构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服务流程,推进“出生一件事”“医疗付费一件事”“全市一家医院”等政务服务和智慧城市场景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化、智能化、有温度的卫生健康服务。

在行业治理现代化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深化医改“青岛样板”,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加强卫生健康法制化建设,促进监管与服务双提升。

全市计划建设6所三级中医医院、10个国际中医门诊

青岛市作为国家确定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中医药强市应该说是当仁不让。在“十三五”期间青岛的中医药工作就已经打好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那么,“十四五”时期我们该如何建设中医药强市呢?赵国磊称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具体推进。

建设中医药服务新高地。将推进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以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以及建设康复大学为契机,打造本市中医药“医、教、研、产、服”新高地。以创建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为核心,凝练5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医优势病种,构筑中医药临床服务高地。要加强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打造100个引进类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立1个省级、10个市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构建专业覆盖广泛、结构布局合理、中医优势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中医重点专(学)科集群。

加快中医药服务资源扩容。加快推进城阳区中医医院、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在全市计划建设6所三级中医医院、20所二级中医医院。同时要加强中医医院发热门诊、感染病区和重症监护室建设,提升感染病科、肺病科等科室的临床水平,强化“平战结合”能力,增强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在区(市)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非中医医疗机构都要设立治未病科室,建立3~5个治未病中心。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中医药诊疗量要达到基层总诊疗量的30%,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的村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要能够提供中医的非药物疗法这方面的服务。

推动中医药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海洋中药研发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研制平台,开展海洋中药养殖、生产、加工,研发海洋功能食品、医用材料、化妆品等产品。支持相关的骨干企业开展中药名方研发,加快市场化的开发步伐。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和文化建设。加强中医药特色传承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省级以上名中医。在驻青的职业院校开设中医护理、中药等专业,推进青岛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提升本市中医药高等教育水平。同时要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术品牌。做好“三字经小儿推拿”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打造各级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借助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举办“传统医学分论坛”,设立中医特色体验区,建立“中国-波兰中医药中心”“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等方面,推进全市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全市还要建立10个国际中医门诊,让中医药的特色服务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