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的砣矶岛|记者对话救援亲历者,还原4米巨浪下的海难大营救
大众日报记者 陈辉 陈巨慧
9月25日,记者到长岛砣矶岛蹲点采访,在砣矶红色文化展览馆参观时,被“2.22海难”大营救的故事深深感动。当天下午,记者见到了当年参与救援的砣矶镇副镇长朱延晓、井口村村民张元民、北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亲文、北村妇女主任王淑芹,听他们还原这场惊心动魄又温暖感人的海上救援。
2003年2月22日14时30分,由旅顺开往龙口市的“辽旅渡7”号客货滚装船在长岛砣矶镇附近海域遇险,情况非常危急。
得知海上有难后,时任砣矶镇党委书记王成强立即带领6条大马力船顶着4米多高的巨浪,第一时间赶到出事海域。这时“辽旅渡7”轮开始放下救生筏,有些乘客想快点逃生,不顾一切地跳进海里。渔船在浪上抛上抛下,救援人员随时都可能被卷入水。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绳子把自己绑在船上,用缆绳、钩杆甚至徒手奋不顾身地将落水者拽到甲板上。
17点40分,“辽旅渡7”轮全部沉没,20多名乘客和船员都落入水里,这些被惊吓、寒风和冷水折磨了3个多小时的乘客,精神和体力都降到极点,多数人不习水性,在水里拼命挣扎。王成强大声喊道:“都别怕,保持体力,只要我们在,大家一定能得救!”转身对营救人员喊:“不能丢下一个人!”
营救人员铆足了劲,一次次甩下缆绳,伸出手臂,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条条生命。有位体重100多公斤的乘客,先后三次脱手,第四次,终于被救上船来。
18点30分,砣矶镇抢险船队共救起54名遇险人员,其他27人被驻军8002号船上的军民合力救起。难船船长张永山泪流满面地说:“当时我们的船已倾斜45度,如果你们再晚来10分钟,81条生命就全完了。”
当时的气温在0度左右,水里的人被救后,因天气太冷,极有可能被冻僵。营救人员顾不上极度的疲劳,逐个拍打昏迷乘客的身体,让他们保持神志清醒和血液循环。有被救人员激动地说:“你们如果晚到10分钟,80多条命就全完了,砣矶岛人是海上救命的神啊!”
海上,砣矶岛的渔船在拼死救人,岸上,村民和岛上的官兵们早已作好安置准备。
19点20分,“鲁长渔3045”号船载着获救者第一个返回磨石嘴码头,早已等候多时的1000多名乡亲一拥而上。热水端上来了,毛毯披上了身。15名带伤的遇险者被当即送往镇卫生院,马上进行抢救。余下的遇险者大部分被村民们“抢”回了家,出租车免费招乘。
“抢”到海难遇险者的村民把遇险者搀上热炕头,端上姜汤,端上面条和饺子,拿出干爽的衣服,让他们换上。有电话的,还催着遇险者们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
善良、淳朴的砣矶岛人把遇险者们感动得泪流满面。第二天,当77位遇险者转往蓬莱治疗、休息时,遇险者和当地村民依依惜别,许多遇难者和村民们抱头痛哭。
“2.22海难”中,遇险的81名乘客和船员被全部救起,除3男1女伤势严重不幸遇难外,其余77人全部获救,创造了海难救助史上的奇迹。
2003年3月25日,国家交通部、山东省政府、省军区在长岛县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大连市政府在北京举行了层次较高的答谢会;烟台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专题表彰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砣矶岛有着“救命的砣矶岛”之美誉,勤劳、质朴、勇敢的砣矶岛人在大海上一旦发现遇难的渔船,不管是否认识,都会毫不犹豫地拼死相救,在与风浪斗争中形成了抢险救助和舍己为人的美德。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砣矶岛人先后参与海上救助20余次,救援150多人。
“2.22海难”已经过去了18年,说起当时的救助场景,四位亲历者仍旧激动不已。王淑芹告诉记者,她很挂念被当年被救起的遇险者,也希望他们有时间的时候到砣矶岛上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