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力量为飞船发射保驾护航!中国电科22所再出征 “接二连三”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2021-10-16 06: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500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神十二”归航方落幕,“神十三”问天又出征。

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点火升空,搭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如利剑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在中国航天史上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梦想,这其中就有来自青岛的科研力量,他们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下称“中国电科22所”)。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中国电科22所921团队成立,30年来,921团队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血脉相连,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初心和使命,并圆满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10月16日,再一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

中电科22所921团队部分成员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合影

发射,点火,起飞……

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看着神舟十三号飞船顺利发射,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果后,中国电科22所高级工程师、22所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团队负责人宋磊第一时间和记者分享了他的心情,虽然已经多次参与神舟飞船发射保障任务,但他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10月中旬,凌晨的大漠戈壁气温已经在0摄氏度左右,但这并不能影响22所921团队的热情。宋磊和团队从10月15日一大早就一直守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基地回收待命区,进行着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整个过程他们精神高度集中,严阵以待。

宋磊介绍,此次飞船发射中,中国电科22所承担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发射阶段,飞船在上升段至准确入轨期间,一旦发生应急返回,布设于海上、陆上应急着陆区的搜索定向设备和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发现返回舱营救航天员。宋磊说,在此阶段他们希望自己的装备“备而不用,但必须常备不懈”,“因为这是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的最强保障”。

第二个阶段是六个月后,航天员完成所有在轨任务,正常返回时,在东风主着陆场,中国电科22所研制的搜索定向装备就要唱主角,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能够在全天候、全天时条件下,快速捕获着陆返回舱,引导空中、地面力量迅速抵达着陆点进行处置。

与此同时,还要随时应对航天员在轨运行时的随时返回。

“接二连三”圆满完成任务

“神十二”归航方落幕,“神十三”问天又出征。

“今年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元年,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承担载人航天工程任务最重的一年。”宋磊说,今年这种高频次的载人航天发射与回收任务,对参与航天事业的技术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宋磊介绍,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之后团队经过短短几天休整,就立马进入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中。

“当时在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任务时,我们已经知道10月中旬要进行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大家的心情可以说是既紧张又兴奋,航天任务多是对我们团队的考验,同时,航天任务多也是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体现。”宋磊说。

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任务之后不久,宋磊和团队就开始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作准备,进行设备调试、维护,并经常到野外、海上等搜救区域进行演练,“团队的许多成员,都是在战位上过的十一假期。”宋磊说。

为保障搜救设备的性能,宋磊告诉记者,在发射前的几天时间里,团队成员会对每一台参试设备进行巡视检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仔细检查测试设备各项指标,保证设备能够在任务期间正常工作。

“中电科22所此次的参试装备数量、新研装备数量、保障点位数量均达到历史极值,并派出12人的保障团队,分布在各个搜救点,全天待命。”宋磊说。

为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中国电科22所应急保障演练工作早已提前完成,并拥有一套严格完备的应急方案预案,为航天员顺利着陆提供坚强保障。

航天精神烙在心里

宋磊所在的921团队,在中国电科22所是一个有着辉煌成就和光荣历史的特殊团队。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这个团队便成立了,自成立起该团队便以工程代号“921”命名。

30年来,921团队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初心和使命,几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并圆满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

伴随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断付出,中国电科22所在“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领域不断进行着技术突破,先后研制出“天地通”短波通信系统,船载短波/超短波定向仪、机载定向仪、机载指挥平台和模拟双频信标机等返回搜救设备,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搜救手段,被誉为搜救飞船的“眼睛”,为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伴随着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征程,921团队也践行载人航天精神,在逐梦的征程上也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身影,其中有耄耋之年仍然矢志不渝的老科学家,有荣誉等身依旧坚守一线的领军人物,也有锐意进取不断成长的青年专家,更有矢志航天的年轻一代。

回顾921团队的发展历程,宋磊说,烙印在每个人身上最鲜明的色彩是传承,是航天精神的传承,也是航天使命的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宋磊告诉记者,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他还给团队第一代负责人去了电话,老人家已经80多岁,但仍然心系祖国航天事业,知道宋磊又要带领团队执行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老人家有颇多关心和嘱托。

从老一代航天人手中接过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宋磊和团队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我们要把这项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将载人航天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航天梦作出自己的贡献。”宋磊说。

目前,921团队共20人,年龄最小的23岁大学,刚毕业,年龄最大的47岁,团队比较年轻化,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十五载奋斗不止,勇担当筑梦航天

30年来,伴随着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征程,中国电科22所921团队逐梦的征程上也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身影,其中有耄耋之年仍然矢志不渝的老科学家,有荣誉等身依旧坚守一线的领军人物,也有锐意进取不断成长的青年专家,更有矢志航天的年轻一代。

作为中国电科22所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团队负责人的宋磊,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现在独当一面的团队负责人,他说在921团队的每个人身上最鲜明的色彩是传承,是航天精神的传承,也是航天使命的传承。

荣幸成为921团队成员

“作为921团队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宋磊说,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他也在不断成长进步。

宋磊1980年出生,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电科22所,今年是第十五个年头。

至今,宋磊还清晰记得当时办入职手续时的情景,工作人员问他所入职的部门时都会不由地说一声“奥,是921的”,而且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些许赞慕。

当时宋磊有点纳闷,后来他才慢慢明白,921是载人航天工程代号,在22所921也是烙在团队每位成员身上最鲜明的符号,这是一只有着辉煌成就和光荣历史的队伍。

就这样,宋磊的职业生涯就从921开始了,从此便与载人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一次次的科技攻关中,宋磊不断地感受到航天科技创新道路上的艰辛与挑战,同样,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务成功中,他也不断地收获着载人航天带来的喜悦和荣光,航天强国梦也在他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到现在,宋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正式执行任务的情形,那是在2008年7月份,在神舟7号发射任务之前,根据任务总体安排,需要在海上应急溅落区部署返回舱搜索救援力量,确保一旦启动海上应急着陆程序,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返回舱营救航天员,为此中电科22所研制了船载定向仪,实现对海上着陆返回舱快速跟踪定位。

说起船载定向仪,宋磊说它可是明星装备,之前总是听老同志们讲述它的传奇,它开创了我国海上搜救定向装备的先河,圆满完成了历次神舟飞行海上保障任务,受到多位总部首长的高度赞扬。

当年7月的上海外高桥救助局码头骄阳似火,宋磊和团队在此进行船载定向仪设备加复装。这其中发生的一件事让宋磊很受触动,有一天中午太阳非常厉害,大家都在驾驶舱短暂休息,突然门外有人指着桅杆喊了一声“看,戴总!”,宋磊和同事不约而同地奔出舱外,看见中国电科22所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第一任总师戴陆村研究员不顾烈日亲自爬到了20多米桅杆顶端,他可是已经60多岁的老人了,他说担心下午会有雷雨,要亲自确认天线状态后才能放心。

从第一任总师身上,宋磊真切体会到了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忠诚和奉献,自己在内心也埋下了吃苦奉献、勇攀高峰的种子。

从毛头小伙子到团队负责人

经过多年载人航天任务的磨练,宋磊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921人。

2015年,宋磊担任新型船载定向仪研制的副总设计师,后来升为总设计师,主持设备研发,新设备立足于实现平战结合应用,创新装备保障模式,既可以用于海上着陆返回舱搜索定位,也丰富了平时海上失事目标的搜索定位手段。

经过两年的刻苦攻关,宋磊和团队研制出的新装备实现小型化、环境适应性强、抗电磁干扰能力强,2017年经鉴定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年获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回想起新型船载定向仪的研制历程,宋磊说那就是两个字“艰苦”,这期间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通宵达旦都是家常便饭,对家庭、对当时刚刚出生的孩子他一直心存愧疚,“但是绝不后悔,因为我是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就是我们的精神坐标。”宋磊说。

神舟十一号任务之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空间站阶段,宋磊在着陆场系统也摸爬滚打了10余年,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了系统总师,并担任22所921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继续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传承创新基因,接续奋斗,助力实现航天强国梦。

为航天强国梦贡献力量

之后,他带领团队抓住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调整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重大项目落地,以智慧着陆场建设为切入点,总结数十年来中国电科22所深耕着陆场建设的宝贵经验,从实战出发,论证了新型机载/车载/便携式定向仪,新型模拟信标机、新型航天员电台等项目。

同时,他带领团队一举拿下重点项目研制任务,实现了“当年方案论证、当年批复立项、当年首样鉴定、当年批产列装”的历史记录,统筹产品研制、对外协调和外场试验三条主线。这些年来,宋磊和团队的身影出现在草原上、在大漠里、在大洋上……不断创新、攻坚克难,用坚韧和创新确保项目按节点顺利实施。

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宋磊说他将继续坚持和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坚持科技创新不放松,坚持攻关奉献不放松,为早日实现航天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