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之名,致敬企业家!青岛聚力打造企业发展高地、创新创业热土

2021-11-01 22:3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493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娄花

11月1日是第一个“青岛企业家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倾听企业家声音,以城市之名向企业家致敬。市委书记陆治原出席会议,并向青岛企业家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企业家群体,对企业家提出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等殷切希望,赋予企业家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设立“青岛企业家日”,召开这次座谈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举措,就是要更好体现对企业家的尊重和重视,进一步增强广大企业家的获得感、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凝心聚力把青岛打造成为企业发展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热土。

这场为期半天的座谈会,开门见山、议程紧凑、气氛热烈,鲜明表达了青岛对企业家和制造业的关心,传递出激发企业家群体干事创业、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会上不仅为企业家送上政策大红包,还与企业家真诚“谈心”,企业家直言感受到温度、决心与力度。

“黄金18条”创下两项全国率先

10月21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青岛企业家日”的议案》,决定将每年的11月1日设立为“青岛企业家日”。

一场“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青岛在行动”为主题的图片展和前海一线的主题灯光秀为这个以城市之名致敬企业家的特殊日子暖场造势,市委、市政府召开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则将青岛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推上高潮。

工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克服增速换档、结构调整的重大压力,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三度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但产业能级不高、优势行业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匹配高标准的加持政策。

青岛企业家日首日,会上正式发布《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青岛市工信局牵头制定的利好制造业的政策,青岛学习借鉴深圳、苏州、合肥等城市经验,聚焦“项目建设、企业赋能、产业升级”,主动邀请大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产业专家等参与政策制定,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切实做到“政策制定市场化、政策导向精准化、政策设计生态化”,青岛市制造业政策“点菜单”式改革纳入全省试点。

《政策》立足青岛“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聚焦5大领域、共18条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以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核心内涵的青岛制造新高地。

聚焦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包括培育接续发展的企业梯队,支持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竞争优势突出的企业,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等政策措施。比如,对年营业收入过50亿元到1000亿元的企业,分阶段给予上规模支持,最高奖励500万元,带动全市98家领军企业实施“倍增计划”。

聚焦企业加大实物投资,包括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措施。比如,对重点领域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最高奖补2000万元。

聚焦企业提升创新质效,包括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工业设计能力,推广应用首台(套)创新产品等政策措施。比如,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奖励3000万元、500万元。

聚焦产业短板培育新动能,包括做大做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超高清视频示范应用、鼓励软件产业加快发展、加强产业数字化能力建设等政策措施。比如,对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最高奖励300万元,对5G基站建设企业最高奖补5000万元,助推青岛市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聚焦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包括培养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强化“亩产效益”评价结果运用等政策措施,推动要素资源最优配置。

《政策》创下了“两项全国率先、四项全省创新”:在国内率先将财政资金与“亩产效益”评价结果挂钩,对比同类城市,仅对水、电、气、用地、用能等要素供给或价格调控的做法,青岛市率先把非投资类专项资金与评价结果挂钩,对评价为A类B类的企业全额支持,C类给予80%支持,D类不予支持,倒逼企业向“效益好、占地少、能耗低”的方向发展。

在国内率先推动政府购买化工安全环保公众责任险,立足“花小钱、办大事”,梳理全市化工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仓储、道路运输4大类531家企业,初步测算每年保费约700多万元,通过集中打包、集中招标、集中采购保险的模式,给予化工企业保费兜底支持。

在省内创新实施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青岛市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已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立足延链、补链、强链,通过资金支持重点引进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项目;近期国家高端家电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将成为全国家电领域的首个国创中心。

在省内创新实施“4K应用示范小区”惠民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小区,按照运营商建设投入的30%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有效拉动全市超高清视频终端的生产销售,让广大市民共享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助推超高清产业发展。

在省内创新实施5G网络基站奖补政策,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确保今年建成1万个以上5G基站,加速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筑牢“数字城市”底座。以政策出台为契机,青岛市抢抓获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重大机遇,争创国家首批“千兆城市”。

在省内创新实施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鼓励企业由发展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向绿色数据中心升级,对承担国家绿色制造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配套补助,大力发展绿色制造。

下一步,青岛将加大政策宣贯,充分用好“政策通”平台,推动项目“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监管”,做到政策兑现“一网通办”。

新政策的出台,无疑为青岛制造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心剂,而在企业家日当天送上政策“红包”,也彰显了青岛对企业家的尊重与支持。

“让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具备企业家精神”

青岛以城市之名致敬企业家,必定要在这一天倾听企业家的心声: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对面交流,直言不讳,只为城市与企业共成长。  座谈会上,张瑞敏、周厚健、黄克兴、谢炳、田学华、霍高原、袁仲雪、李晓雨等8位企业家代表作了发言。

制造业的高质量的到底“高”在哪儿?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总结了“三高”,首先是要高于消费互联网,融入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是以流量经济为基础,而工业互联网是体验经济,依托的是物联网,物联网是万物互联,为用户创造新需求的新业态,一个产品流量再大,也不可能成为体验经济,因为体验经济要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万物互联带来的体验,比如衣联网把洗衣机和服装行业连起来,创造了服装行业过去没有的业态。再就是高于传统品牌,创造生态品牌,他认为传统品牌就是产品溢价,生态品牌是体验溢价,是靠创造的新用户体验、个性化需求产生溢价,“产品会将场景替代,行业会被生态‘复’盖”。

第三个“高”为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创造物联网时代的引领模式,过去,中国企业从来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但是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引领的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为海尔的人单合一。

张瑞敏认为,这三“高”都来自于它的前提——弘扬企业家精神。“我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强调的绝对不是企业家应该具有的精神,而且企业家应该创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人都拥有企业家精神。”张瑞敏说,今天是青岛市的企业家日,从今天开始,希望青岛自己的企业率先在全国在全球做出示范,让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具备企业家精神。

“在青岛,召开座谈会、设立“企业家日”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企业家的温度,对优化营环境、赋能企业发展的决心与力度。”青啤集团董事长黄克兴认为,企业家就是那些不愿意过舒服日子,愿意过“不舒服”日子的人。企业家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要像将军一样去思考,也要像士兵一样能打仗。无论企业做得再大,企业家都要矢志不渝地做“创业者”“拓荒者”,不能做“守摊者”“守业者”。环境越复杂、竞争越激烈、遇上的困难越多,企业家越要弘扬“吃苦耐劳、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老黄牛精神;越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敢于破旧立新”的拓荒牛精神;越要保持“高风亮节、为人民谋幸福”的孺子牛精神。作为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他将带领领导班子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经济领域更好地为党工作,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实干和实践创造高质量发展实绩,为青岛发展贡献更多的青啤力量,打造拥有全球品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作为橡胶名城,青岛如何促进橡胶轮胎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仲雪提供了夯实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橡胶全产业链,孵化专精特新科技企业群;全球布局优势产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践之路,比如,国橡中心直属的怡维怡橡胶研究院,是行业唯一的橡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机构,成功研发世界首创的化学炼胶技术,颠覆了国际传统橡胶磨耗理论,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在橡胶新材料、高性能轮胎、特种橡胶制品等应用方面取得革命性突破,实现了关键橡胶基础材料的自主可控,化学炼胶技术制备的高性能橡胶材料被西方誉为“液体黄金”,应用该材料研制的“液体黄金”轮胎达到欧盟标签法最高等级AA级,在降低滚动阻力性能的同时,提升了抗湿滑性能和耐磨性能,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魔鬼三角”问题。

中车四方股份高速动车组累计市场占有率44%,城际动车组占有率94%,位居全国第一;城轨地铁产品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青岛等16个城市获得13000余辆产品订单,同时出口美国芝加哥、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高端市场,取得这样的成绩,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学华认为,企业将“创新引领”作为核心发展理念,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前沿技术及市场需求,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了“开放、协同、一体化、国际布局”的创新体系。而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苦练内功、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除了谈高质量发展、谈企业家精神,座谈会还直面真问题、讲真话,其中不乏企业家中肯的建议。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反映了海信B超产品难以进入本地医院采购的问题。他认为,各级政府在政府采购上帮助企业形成市场优势并予以复制,是成就产业的关键,只有成就产业才能为城市做贡献。

“材料产业存在长周期、长链条、高投资的特点,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需要5年,产业化到行业引领需要4年,从行业优势到行业胜势又需要5年,云路经历了14年的周期,累计投入近10亿元研发经费,花费了大量心血。”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雨建议,对材料行业从长周期的角度进行精准支持。

陆治原在认真听取发言后说,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大家也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今年以来,全市广大企业家带领企业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紧盯前沿、锐意创新,承担责任、反哺社会,用智慧、汗水和激情书写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发挥了当之无愧的“顶梁柱”作用。陆治原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企业家表示衷心感谢!

打造“工赋青岛 智造强市”新名片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和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抓项目、抓招商、抓产业,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和重点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希望广大企业家把企业发展同落实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坚定信心、扎根青岛、深耕青岛,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的典范,当好青岛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制造业一直是青岛的传统优势,青岛要坚守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力,率先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陆治原说,希望广大企业家始终点燃创新创业激情,开拓创新、拼搏实干,与城市共享机遇、共促发展。希望坚定走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希望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整合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希望始终紧跟时代潮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打造“工赋青岛 智造强市”城市新名片。希望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和规范经营。希望潜心深耕主业、做专做精,创造更多高质量的拳头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服务企业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当好企业“店小二”的服务意识,竭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要旗帜鲜明支持企业做强做大,设身处地站在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谋划工作、提出政策,着力实施重点企业倍增工程,不断壮大新锐企业、培育高成长性小微企业。要统筹优势资源引领撬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空间,吸引集聚更多高端要素,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

当天,青岛还发布了2021青岛制造业企业100强排序,青岛制造业百强入围门槛营业收入7.3亿元,比上次略有提高(上次7.2亿元)。收入规模过百亿企业16家,比去年增加2家。海尔、海信以营业收入3025亿元、1363亿元名列第一、二位。

制造业百强企业按规模可分成5个档次,呈“橄榄”形。百强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营业收入10亿元—40亿元之间,企业数量超过制造业百强企业50%。从所有制结构看,青岛一汽、中车四方等27家国有企业入围,营业收入总量4388亿元,占百强收入的45.6%。在名单前10名,国有企业占8家。即发集团、特锐德等55家民营入围,营业收入总量4851亿元,占百强收入的50.4%。丽东化工、嘉里粮油等18家外资企业入围,营业收入总量390亿元,占百强收入的4%。从区域分布看,全市七区三市均有企业榜上有名,西海岸新区以32家的入围数量领跑全市;其次是城阳区19家,这两个区占百强的51%。上榜企业数量前5名的区市依次还有即墨区11家、崂山区9家、胶州市和平度市各8家。

企业与城市相互成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已绘就,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青岛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这次会议精神,坚持制造强市战略定位,不断提升制造业在全市的基础地位,完善制造强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各区(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体系,统筹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区市联动、各部门协同、全市一盘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全力打造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五个一流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三个新兴产业,协同推进“强基、锻链、赋能、倍增、育苗、聚合、双碳、链接”八大工程,争取区域产业集群的主导地位,保持制造业融合创新的领先地位,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再创青岛制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