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行业领军人才 | 张风塘:与本土艺术家组队 蹲地40多天画出《青岛揽胜》

2021-11-09 18:3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1943)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人选的通知》,正式聘用18名行业领军人才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家。青岛画院院长张风塘(张法舜)就是此次入选的“领军人才”之一。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与研究近三十年,他在书法及绘画领域均取得较高艺术成就,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张风塘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什么“绝技”,只是选择了“扎根生活,贴近自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艺术家不要仅仅局限在‘寄情山水’,更要把目光放在时代大的发展格局上,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时代,创作出一些接地气、有温度、让人民大众喜欢的艺术作品。”

历时83天重走长征路

张风塘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与研究近三十年,在书法及绘画领域均取得较高艺术成就,被《美术报》评为影响全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在他担任青岛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及青岛画院院长以来,对国家重大命题进行创作研究和探索,带领团队奔赴寻访红军长征足迹、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等采风写生,用画笔成功绘就了一大批表达时代声音、拥有新境界和新理念的作品,由此也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赞誉。

张风塘以“多产”闻名,而高质量的艺术创作离开时间精力的积累是不可能完成的。很多同行都知道,他在创作之外非常低调,而是尽可能挤出时间用于绘画和书法的创作,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来寻求生活环境与艺术追求的“并轨”。早年他曾以三月之功,将龚贤的7米多长的《溪山无尽》长卷临成册页,毅力令人瞠目。他还有着深厚的书法根基,他的主体行草书浑朴中不乏灵动,频频在国家级书法大展中入展获奖,外在成就远高于他的绘画。

“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美术传统中优秀的传统,作为“山水画家”,张风塘的画作里描绘过太行山的巍峨、石板岩的崎岖、黄河的壮观、长江的汹涌、富春江的青碧……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以来,张风塘带领团队进行的多次重大命题写生采风,书写壮阔的“山河岁月”,在业界引发轰动。在同真实山水的笔墨对话中,检验经典技法的精髓与局限,新意渐渐流溢其中。

2010年,张风塘带领青岛市美术工作者进行“丹青相伴——重走长征路”大型写生活动,历时83天,途经15个省份,行程四万多里。寻找革命先辈的长征足迹、重温红色经典文化,创作了《长征诗意图——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优秀作品,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张风塘组织并带领青岛画家一行7人,历时100多天完成了“江河对话 文化寻源——长江、黄河流域写生采风活动”;2013年,他又策划、组织并带领来自全国七个省份的画家,历时63天完成了“溪山行旅——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大型写生采风活动”……钟情于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绘画创作,对张风塘来说,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是青岛美术家协会的驻会负责人,又是文联的业务干部,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好深入生活的这一课题。”

“南水北调工程”采风现场。

写生过程遭“极端天气”

每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在重新建构自己的“语言”,从内容到形式到笔墨技巧再到精神内涵,力求自我突破。

回忆起“南水北调工程”的采风征程,张风塘透露,当年他带领的“溪山行旅”团队,北起鲁东黄河,南到江汉流域,纵贯运河与太行山脉、横跨淮河与秦岭东麓,目睹了“南水北调工程”劳动者舍小家顾大家为水利建设奉献的场景,内心备受触动。参与建设的工程人员十年如一日守候在施工工地上,在平顶山鲁山县的沙河渡槽工程现场,张风塘遇到了工程师姜红斌。“他说自己来这里施工6年了,一年只有春节才回家看看,平日一直靠在工地上,老婆孩子在遥远的甘肃省庆平县,很想常回去看看,但做不到。”

在采风写生过程中画家们最怕“极端天气”,这次采风张风塘团队不但“风餐雨宿”,还经历了八级北风突然降温降雪的恶劣天气。“整个工地昏天黑地,不仅是寒冷,我们满嘴都是沙土的味道,握着的画笔都掉在了地下。”但工地上的施工人员,还是热火朝天地赶着施工进度。在到达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河南郑州的陶岔时,天气温度一下达到35℃,浇筑大坝的工程人员冒着烈日正常工作。这让张风塘备受触动:“我们受的这点苦,根本算不上什么。没有53天对人文自然的考察走访,很难知道百姓的质朴,更难体会到国家强盛是一个民族的幸福……南水北调,这项世界水利史上最为浩大的工程,给予我们对生命的另一种注释”。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张风塘以“多产”闻名,山水画的创作,在他看来是不可能在“画室”里完成的,“必须走出书斋,走进生活”。他曾远赴新疆、太行、蜀中而不知疲倦,也曾流连于青岛崂山中数日不知返。在同真实山水的笔墨对话中,领悟经典技法的精髓与局限,从城市景观到乡村新貌,张风塘坚持户外写生作画,创作出以时代精神面貌为特征的画作。当然这样的创作是有风险的,张风塘回忆,“在进行长江、黄河流域写生采风活动时,风风雨雨100多天,就担心出现车损人伤的事故,出发前我们每人都买了一份人身保险。”但这一路走来,张风塘感觉“很值”。“真切地感悟了山川,体会到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对丰富自己的艺术视野,开拓自己的创作思维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描绘新时代青岛风貌

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张风塘与单明波、相瑞军、李延智等本土艺术家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了展现青岛标志性元素的《青岛揽胜》,这幅长1005cm、高477cm的巨幅山水,将老城、新城、天文台、电视塔、大海、沙滩、太平角、八大关等众多青岛元素囊括其中,描绘出欣欣向荣的青岛时代景象,用“多重的风景”描绘新时代青岛劳动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这幅作品展出后引发强烈反响,但很多人不知道,为了创作这幅巨作,张风塘和三位画家们专门买来毛毯,蹲在地上,整整坚持了四十多天。

张风塘与单明波、相瑞军、李延智等本土艺术家共同完成的绘画作品《青岛揽胜》。

近两年张风塘开始有意识地把笔触更多地放在“青岛”,他在西海岸创作了《东方影都》《武船重工一角》《造船厂一角》等一幅幅记录时代表情的图景,张风塘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使我们能透过他的画作,与时代对话。尤其是《海上丝路》,描绘的是青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风景。作为青岛画院的院长,张风塘说,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带领画院的画家们创作符合时代主流声音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创作有生活气息,有生命力价值的艺术作品。”

  《武船重工一角》

  《造船厂一角》

  《海上丝路》

  《东方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