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迁一所老校,比办一所新校还麻烦——成仿吾与青岛的短暂缘分和16年的校长生涯故事

2021-11-21 16:5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516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福山路15号,一栋拾级而上的小楼,18级台阶,引来人走入庭院,小楼近日应被粉刷过,大理石基,黄墙红顶绿檐,在萧瑟的冬日显得明亮耀眼。原山东大学校长成仿吾,在这里度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匆匆随校迁往济南。而后,他又多次来青,眼看着当年“冷清”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闹,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景也牵动着他的心。在这座适合创作的城市里,作为惟一一位参加过长征的有教授衔的学者、作家,他“偷偷摸摸”地继续完成《长征回忆录》的创作,他坚信,自己的特殊经历终有问世的一天……

本期,我们关注山东大学在青岛的最后一位校长成仿吾,通过学生的回忆,研究者的讲述,再现“慈母心肠、严父要求”的老校长故事。

“妈妈”校长 接下山大接力棒

“青岛是个办学的好地方,因为这里风景宜人,居城市而无喧嚣之声,校舍背北面海,师资也比较齐备,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不论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都是有一定基础的”。

1958年8月25日,成仿吾告别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离开长春来到青岛。就在不久前,长春车站上,送行的师生们依依惜别,望着车窗外那些不舍的面孔,成仿吾五味杂陈。在青岛,他又见到了一批朝气蓬勃的面容,他要守护的,是另一批渴望知识的学生们。

在福山路15号安顿好后,成仿吾已经做好准备,接下校长的接力棒。

成仿吾是一位好校长,因为他被称为“妈妈校长”“慈母心肠、严父要求”的老校长。

成仿吾(1897年8月24日~1984年5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然而,父母的早逝,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幸运的是,成仿吾自幼聪颖,刻苦读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岁,在他渴望继续进城求学的年纪,因为身体的原因,无奈辍学。1910年,大哥成劭吾带着成仿吾迁往日本求学。在日本,成仿吾展现了过人的学习能力,不到一年就熟练掌握了日语,并于后来学习了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就连他的好友郭沫若都赞叹道:“他很有语学上的天才,对外国语的记忆力实在有点惊人”。

成仿吾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的屈辱史,为了中华民族富国强兵,他以惊人的毅力钻研枪炮制造。只是,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一次次打击着成仿吾的梦想,“我感到失望、苦闷”,正如当初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弃医从文”一样,成仿吾也开启了人生的转折。“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成仿吾看到了新的方向,他与郁达夫、张资平一起筹办杂志。虽然历经挫折,梦想终于在1921年得以实现:创造社创办的《创造季刊》编辑出版了。正在长沙兵工厂工作的成仿吾从郁郁不得志和家庭包办婚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加入杂志团队,《创造》系列杂志成为这些年轻人展现理想抱负的阵地。

让成仿吾走向人生坦途的是与中国共产党员的接触。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成仿吾被迫出国,他在莫斯科先与张闻天相会,后经其介绍抵达巴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3年的时光,他不但参与编辑了党刊《赤光》,还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回国后,成仿吾于1934年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在红军抵达陕北瓦窑堡后,在中央党校任教务主任。1937年初,离开中央党校,筹备陕北公学,担任该校校长。就是在此期间,成仿吾有了“妈妈校长”的美誉。他没有一点架子,不时地出现在学生的窑洞里、课堂上、食堂中,对学生嘘寒问暖。有一次,敌机空袭延安,成仿吾镇定自若地指挥学生疏散完毕,他才最后一个进入防空洞,学生们到延安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关心学生的校长,因此有个女同学给成仿吾送了张纸条,亲昵地写着:“你是我们的妈妈。”这道出了学生们的共同心声,于是“妈妈校长”的称呼就在陕北公学和延安流传开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仿吾被派往东北师范大学担任校长,他不仅关心学生的生活,还关心学生的学业,经常亲自到各系听课。就连黑板安放的位置和灯光的明暗问题,都会提出改进意见。

就是这样一位广受学生爱戴的校长,被派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的重任。

学校搬迁 成功完成巨大考验

“1958年秋季开学之后,没有马上上课,全校上下都把搬家当作压倒一切的任务。我们的行李很简单,捆起来即刻可以开路。但学校家大业大,就不那么简单了。中文系图书多,我们成日整理书、捆书,还有的给公家的办公用具用麻绳加固,那一时间,从鱼山路五号到青岛火车站,形成一个搬运家什的车流。1958年10月3日晚,我们登上开往济南的火车,有一个同学在火车启动时大叫:‘再见了,青岛!’大家不禁一齐笑起来”。

这是当时就读于山东大学的老校友石家磷的记忆,他说,青岛学校搬迁的消息,他们有兴奋,也有不舍,能在两座名城上课,让他们感到十分新奇,但是,离开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让他们有“怆然若失之感”。

搬迁,对于学生来说,是大学生涯的一段小插曲,但对于校长来说,则经历了巨大的考验。“迁一所老校,比办一所新校还麻烦”,成仿吾曾经如此感叹。

1958年,中共山东省委研究了山东省高等院校的布局和发展,决定把山东农学院迁至泰安,山东大学迁至济南山东农学院的原址:济南东郊洪家楼。一纸令下,全校动员。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六系迁往济南,海洋、水产和正在筹建地质三系留在青岛。成仿吾在动员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动员全校人员团结互助,听从指挥,完成艰巨的迁校任务。

指挥部成立了,全校师生也行动起来了。运输、生产、房舍管理三个小组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图书一起和随迁家具打包成箱。1958年9月28日,中文、历史两个系的学生600人先去济南,接受炼铁任务。10月3日,迁济人员和物资分批行动。火车开动了,山东大学的历史再一次改写。

从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到1932年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阳光与风雨中,鱼山路上的这所象牙塔见证了名师的风采,也培育了一大批祖国的栋梁之材。从兴盛到停办到复苏,28载春秋留给青岛深刻的记忆。而后留下的三个系逐步发展,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到如今闻名全国的中国海洋大学,也是山东大学文脉的一种延续。

《成仿吾评传》的作者李夫泽先生说,从1958年8月开始,成仿吾在山东大学工作了16年,其中前8年属于正常工作阶段,后8年是在十年动荡中度过的。在当校长的岁月里,成仿吾注重提高师生们的思想意识,狠抓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教育水平,重视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作为校长,对学生的爱护是成仿吾最为注重的,和在陕北和东北一样,他仍然会出现在山大学生的宿舍里、食堂里、教室里,为保护学生,尽力减少不必要的举措。和成校长共事过的王启新回忆,1960年,由于思潮的原因,山东各高校都扩大招生,新生质量不能保证,各校把一些水平比较差的学生也招进来了,俗称“大肚子班”,导致出现了一些教学问题。对此,省教育领导部门又通知各校,淘汰部分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泻肚子”。消息传来,成仿吾没有立刻执行命令,而是先摸底,再研究。结果,各系提供的名单很庞大,这让成校长有些惊讶。他说,不能轻率地淘汰学生,毕竟学生没有错,可以分班上课,加强辅导,让他们赶上来。实在吃力的,可以留级。就这样,学习吃力的学生慢慢跟上了进度,难关迎刃而解。

所以,栾贻信教授回忆自己于1959年入学的场景,激动万分,他清晰记得,那是深秋的一天,秋高气爽,他与同学佩戴着醒目的山大校徽,鱼贯进入洪家楼北校灰蒙蒙的学生餐厅举行开学典礼。“主持典礼的校领导我记不清了,但久负盛名、令人钦慕敬仰的文学家、教育家成仿吾老校长那半是鼓励、半是热烈期望的谆谆教诲,却使我终生难忘。他是我不倦探索的灯塔”。山大的教授队伍,是成仿吾口中的骄傲,“他们锻造出一批像李希凡那样出色的学者,必将继续熔炼出更多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起之秀”,听到这里,栾贻信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

这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正如阎兴广所说,每逢翻阅“毕业文凭”时,看到成仿吾校长的刚劲、秀丽的蓝色钢笔字,便感慨万千,仿佛回到当年的校园生活。

严师故事 吃了搭车的“亏”

“校长对我们生活上的关怀如同‘慈母’,对我们学习上的要求又是‘严师’”。即便被称为“妈妈校长”,成仿吾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他的严厉不是因为凶悍,而是教学态度的严谨程度。这一点,山大教授、《红楼梦》研究专家马瑞芳深有体会。

成仿吾校长在山大学生眼中,比万吨巨轮上小水兵眼中的舰长还神秘。师生们尊敬地称呼他“成老”。

马瑞芳教授多次讲述过她与成仿吾校长接触的特殊故事,即便在十年动荡时期,她也为成仿吾校长的严谨所折服。她的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63年初夏的一个夜晚,她与师姐从济南珍珠泉礼堂看完电影出来,发现公交车已经停运,学校又在十里外的市郊,两个小姑娘怎么回学校?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姐姐惊喜地叫起来:‘成老的小车!’”当时成仿吾办事还没有出来,司机正在等待。“我们跑去向司机‘毛遂自荐’,如此这般,‘请带我们回校吧!’”司机一听立刻拒绝:“学生想坐校长的车,不行!”强硬的态度令二人非常不满,她们生气地扭头就走。刚走出几十步,司机就撵上来了:“喂,那俩学生,成老叫你们上车!”原来成仿吾已经办完事出来了,听司机说有学生搭车,就让他把两人叫过来,一起回学校。马瑞芳和师姐高兴地上了车,不一会儿,大家就热烈地聊起天来。快期末考试了,成仿吾好奇地问她们:“复习好了吗?已经可以出来看电影了?莫要大意失荆州罢!”见校长挺平易近人,马瑞芳也就“信口开河”起来:“考试并不可怕,文学史猜题也猜个八九;俄语呢,突击突击变格变位,单词记个大概其,至于把非重音‘O’记成‘a’,想一般不会扣分儿的。”这一回答逗笑了成仿吾:“猜题?大概其?有意思……”结果,期末考试,隋唐文学实行口试,囊括全学期课程内容的80道题,扇面形铺在桌上。不仅如此,两位主考老师还要东查西问,吹毛求疵。俄语更严了:错漏3个字母,就不给“优秀”。据说这是成校长亲自规定的。马瑞芳有些后悔:“我怀疑吃了那天搭车的亏。”

尽管自觉“吃亏”,马瑞芳对成仿吾更加敬重了,她说:“熟识的老师说:成老从来重视基础理论、基本训练、基本知识。岂止对学生?对老师,也是教学任务之外,兼以外语进修,学术论文之求。想混日子是很难的,但有一点:不大容易成为草包。”

而马瑞芳讲述的另一件事,尽管带有悲情的意味,但成仿吾对学术的较真程度可见一斑。

特殊的年代,成仿吾成为被批斗的对象。当时的成仿吾正在被按着头,让他“低头认罪”,他不服,仍昂首挺胸;对方怒发冲冠,读诗词以壮声威:“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能!”尽管已被按住头,成老仍奋力抬头,高声断喝:“那个字不念‘能’,那个字念‘罴’(Pí)!”掌声四起,旁观的师生潸然泪下。“现在的人可能觉得很可笑,都把你打倒了,你还那么较真干吗?但作为大学校长,他不能容忍学生念错别字。这就是精神的闪光!”马瑞芳回忆说。

青岛踪迹 难忘青岛,多次重游

福山路15号,因为八关山的地势,隐藏于台阶之后。一栋色彩亮丽的三层小楼,背靠八关山,俯瞰汇泉湾,处于福山路中间位置,出门无论左行还是右行,都离大学校门不远。拾级而上,庭院面积很大,院里的菊花开得正盛,橙色、紫色、黄色,花团锦簇,一旁的浅粉月季相比之下显得低调了很多。簇簇鲜花让萧瑟的冬日有了生机;挂在半空中的鸟笼里,画眉鸟看到来客有些“羞涩”,以背示人……

因为居住的时间不长,成仿吾在这栋小楼里留下的记录不多,然而,人们走过福山路,寻找名人故居,还是会注意成仿吾校长与福山路15号的短暂缘分。因为迁校事宜,在这栋小楼里,他也接待过山大的同事们、教授们。

成仿吾是一个严谨的人,早年凭借文艺评论展露头角,有郭沫若、郁达夫这样的好友,也与胡适、鲁迅进行过“笔战”。他指出胡适缺乏“学者态度”,揭露胡博士“英文程度”糟糕,让胡适不得不“求和”;他还与文学研究会展开论战,观点犀利;最著名的是与鲁迅的分歧,他称赞《呐喊》,但对其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篇章提出质疑,鲁迅不甘示弱,不但故意删除了成仿吾点名褒扬的《不周山》,还指出成仿吾在“抡板斧”,奚落创造社。于是,成仿吾的这三次论战就有了“三板斧”的名号,他也被戏称为文坛上的“黑旋风”。

福山路15号离鲁迅公园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即可抵达,其实,成仿吾与鲁迅的交际不仅仅有论战,还有互相帮助。

学者的风范就是如此,论战归论战,该帮的忙还是要帮。1933年秋,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仿吾接到任务,到上海找党中央汇报工作,并转交写在衬衣上的密信。经过千难万险,成仿吾突破敌人防线,抵达上海,苦苦寻找接头人无果。当时他贫病交加,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看到国民党报纸骂鲁迅,成仿吾豁然开朗,立刻找到内山书店,请老板内山帮忙联系鲁迅。不久,就得到鲁迅的回信,两人约定在书店附近的咖啡馆会面。“当我按着约定时间到咖啡店时,鲁迅先生已经在等我了。看见我进来,鲁迅站起来向前迎了两步,热情地同我握手”,成仿吾后来回忆当时的见面情景,非常感动,尽管两人曾经“剑拔弩张”,但仅限于文学层面,在大局面前,他们都是勇敢的战士。嘘寒问暖后,成仿吾说,“‘我看到前天的报纸在骂你……’听到这儿,鲁迅有些引以为豪的样子微微一笑,接着他幽默地指了我一下,也低声说:‘你也死过几次了。’”这样的调侃,让两人更亲近了,成仿吾悄悄将任务和暗号告诉了鲁迅先生,在鲁迅的帮助下,1934年1月,成仿吾找到了党中央,与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居住在青岛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给成仿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又三次来到青岛。1964年,在夫人张琳陪同下,成老第二次来青岛休养。成仿吾与张琳是1938年结婚的。当时,成仿吾任陕北公学校长,张琳是女生队负责人,两人的结合既是生活上的结合,也是事业上的结合,婚后,他们育有三个子女:成其瑾、成其谦、成其朴。夫妇二人感情甚笃,形影不离。张琳说,成老对这次青岛之行最感欣慰的是,能在碧海蓝天映衬之下,悠然地与老战友徐特立多次畅谈。

1973年夏,成仿吾一家再次来到青岛,在八大关居住。已经76岁的成仿吾精神矍铄,喜欢游泳,只要天气好,他都会下海。这次最大的收获是,继续完成《长征回忆录》的写作。他每写一页,就让张琳抄一页,抄完之后就得把书稿藏起来。就这样,在青岛,成仿吾完成了三个章节。他对夫人和孩子们说:“写好后,如果发表不了,就把它藏在山洞里,迟早有一天会公之于世的。”终于,这部记录长征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历史著作,在1977年,成仿吾80岁生日的时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最后一次来青岛,是1983年6月。成仿吾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兼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校长,在青岛主持召开了《成仿吾教育文选》的定稿会议。工作之余,他登上崂山,参观山东大学旧址。他说:“1958年我来山东大学工作时,住在福山路15号,那时比现在冷清多了。这次来,我的感受更深刻,21层的黄海饭店拔地而起,市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街上游人如织,旅游业兴旺发达。这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发展很大呀!”尽管此后,没有再来青岛,但他时刻挂念这座城市里的山大人,1984年2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友举行迎春聚会活动,成仿吾特地从北京寄来了亲笔题词:“山大在青岛的同志们,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

然而,3个月后,1984年的5月17日,成仿吾突发脑溢血病逝,临终前,他拱着双手不停地晃动,诚挚地向北京医院医护人员致以谢意,这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一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