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山东“两创”的实践 大众日报推出5篇重磅报道

2021-11-27 08:27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 (190698)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聚焦山东“两创”的实践,大众日报推出5篇重磅报道

搭建平台、以文化人、为政以德、传承文化基因和走向世界,每天一个主题,连发五天,且看大众日报推出的重磅报道——山东“两创”的实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八年来,山东深入践行“两创”方针,有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11月23日起,大众日报重磅推出“两创”大型融媒报道,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反映山东推进“两创”工作的实践探索,汇聚“践行‘两个结合’ 扛好‘两创’担当”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开篇聚焦“两创”平台建设,刊发《搭建平台,打造“两创”高地》,以及本报评论员文章《践行“两个结合” 扛好“两创”担当》、专家点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高地”》;第二篇《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力量》围绕“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讲述齐鲁大地上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故事;第三篇《为政以德,深厚土壤滋养政德》报道了山东是如何涵养干部政德的做法;第四篇《面向青少年,传承文化基因》,报道了山东如何让青少年上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第五篇《走向世界,文化魅力远播四方》,报道了山东把中华文化名片发向世界各地,向全球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客户端也开设专题,并推出系列融媒作品,包括系列视频访谈——会客厅·“两创”大家谈、“漫画山东·历史文化人物”系列手绘产品、“60秒看山东·文化与生活”系列视频、“文化创意大赛”系列产品等。

以下为系列报道文集。

11月23日■评论

践行“两个结合”扛好“两创”担当

大众日报评论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作出“四个讲清楚”的重要指示,发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厚望如山,深情似海,指明了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山东在全国文化繁荣发展大业中的责任担当,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谆谆嘱托重若千钧,科学指引激励前行。八年来,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做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做文明交流互鉴的担当者、践行者,通过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积极打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实践成果、理论成果,为推动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重温总书记嘱托,总结经验心得,我们更加深切体认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体现着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弘扬传统、激扬时代的行动指南。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扛牢文化强省建设使命担当,坚定践行“两个结合”,奋力打造“两创”高地,我们就一定能为同心共筑中国梦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迈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更加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奋勇前进的力量。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再次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又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踏上新的征程,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奋力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全省上下一定要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责任担当,扎实践行“两个结合”要求,紧紧围绕“四个讲清楚”“两创”的重要指示,着力加强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等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扛牢文化强省建设使命担当,必须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坚定践行“两个结合”。坚持什么样的立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原则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也必然促进“两个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是孔孟故乡,也是墨子、孙子、荀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故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互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扛牢文化强省建设使命担当,必须找准现实连接点,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恒久稳定,但其表现形式却会随着时代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强化“两创”担当,就要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用与时俱进、合乎情理、紧接地气的表现方式,来回答时代之问、社会之问、发展之问、人民之问。要积极探索文化传播普及、实践养成的新路径,不遗余力地把“两创”成果融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生产生活、产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有力助推形成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新气象。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宽广的视角,进一步放大文化交流载体的“品牌效应”,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山东力量。

11月23日■通讯

搭建平台,打造“两创”高地

大众报记者 赵琳 王学文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

从省委对全省“两创”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到专家学者活跃在各类研究传播平台上、基层群众实践在工作生活大舞台上……八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坚定扛起文化资源大省的责任担当,以平台为舟,行稳致远,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地。

搭起“四梁八柱”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遵循,有条不紊,一项接一项,既有擘画全局的设计规划,又有抓具体、具体抓的周密安排。这是山东推进“两创”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八年来山东“两创”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原因。

2017年,省委印发《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明确了这项宏大工程的目标安排:到2025年,基本形成我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当好排头兵;

近年来,山东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出台实施方案,围绕黄河文化、泰山文化等编制规划纲要;

在工作机制上,成立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协调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尼山片区规划建设推进工作专班,从省级层面整体推动“两创”工作,搭建起文化传承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工作方式上,省委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分解为22条具体任务,逐一明确责任分工和落实要求,定期进行督导调度……

今年国庆节前夕,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首届儒学专项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曲阜举行。首批100名儒学专项博士研究生开始新的学习之旅。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是为培养高级儒学人才,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国内10所一流高校共建的。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则是山东省与教育部共同打造的世界儒学研究高地。

不仅搭建“四梁八柱”,省委、省政府还联合权威单位共建平台,从细、从实推动“两创”工作。在此不仅有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更有中外叫响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这个论坛开展文明对话,传递中国声音,已成功举办七届。

“尼山论坛在国际上取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这样评价尼山论坛。从2020年起,省政府联合教育部、文旅部等5个单位共同主办,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融为一体,一起举办,层次更高、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非仅如此,自2013年以来,我省每年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着眼“四个讲清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联合举办理论座谈会、研讨会。

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海疆文化……齐鲁文化的多姿多彩、厚重底蕴,在全国来说都具有独特性。近年来,全省各地院校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和国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社科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孟子研究院、济宁学院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等,无不科研活跃,成果频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平台多了,加之实施了“大师引进”等重大工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研究人才奔向山东。目前,全省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端研究人才148人。

文化工程项目愈加活跃

各种传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是推进“两创”的另一类平台。山东从政府到学界,在这一领域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

明代傅浚所著《铁冶志》,是一本很有价值的科学专著,然而在我国失传已久,全球仅有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收藏一孤本。2019年,该大学校长将复制本赠送给到访的习近平主席。这个孤本,是山东大学参与“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老师发现的。通过这个工程,897种国内稀见的汉籍,从美、俄、英、法、日等国家回归中国。

这项对中华文明功德无量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由山东大学设计、提出,获得国家资助,并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山东,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研究单位发起传承保护的各种工程、项目,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已成为这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

孔府档案是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有25万余件,文体繁多,内容浩瀚,是中国社会史、明清史、近现代史研究的瑰宝。作为孔子故里的大学、政府,曲阜师范大学和曲阜市政府合作,开展孔府档案抢救性整理和挖掘研究工程。目前,三卷本《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汇编·明代卷》已出版发行,孔府档案数据库建设早已进行,相应的《儒学五圣》编纂和“四书”解读工程也已启动。

对于国家部署实施的重大工程,山东表现出勇挑重担、积极作为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山东中医药大学牵头出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国家投入资金4000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大的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项目。非遗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山东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享誉全国。

山东还在曲阜挂牌建设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创建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和省古籍修复中心,创建“山东省图书馆古籍珍本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易学古籍数据库”等。

建设示范区,搭建更大平台

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山东以曲阜、泗水、邹城为三个核心区,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在淄博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处长张景宗说:“通过建设示范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山东在全国独一无二。”

两个示范区,是山东推进“两创”的更大平台。

泗水县圣水峪镇椿树沟村村委会大院,左边是“乡村儒学讲堂”,右边是“和为贵”调解室。尼山圣源书院老师李士勇常来这里讲课,他观察到,来讲堂听孝道的村民越来越多,调解室越来越冷清。现在,全省已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2.4万个。

在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另一个核心区邹城,孟子研究院邀请陈来等8位专家,挖掘孟子思想中的为政之道、廉政思想、民本思想,为干部政德教育增加理论支撑。

再过不久,曲阜师范大学礼乐研究所所长宋立林所著的《三孔现场教学实录》将正式出版。这本著作,源自他多年来对山东教师群体进行传统文化培训的理论和教学总结。“我们利用好曲师大和中国教师博物馆这两个平台资源,发挥礼乐研究所的教研优势,总计培训了三千多名中小学教师,期待他们回去后能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济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汉涛总结道,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就是要汲取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传统美德,倡树社会新风,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正在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淄博,则充分吸收齐文化“变革、开放、创新、务实、包容”的精神内核和独特品质,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在文明实践层面,淄博在深入挖掘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新举办了“5个祝福礼、10项节庆礼”和齐文化“对话”等系列活动,并积极建设“稷下学堂”440余处,每年开展“稷下讲堂”传统文化讲座3000余场次,受众近50余万人。下一步,将通过推动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文化赋能,打造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品牌鲜亮的区域性文化发展和文旅融合高地。

平台,承载着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任。山东搭建的不同层次平台,正助力山东“两创”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11月24日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力量

大众日报记者 张春晓 宋亚鲁

一场“百姓儒学节”,能带来什么?在曲阜,这场连续举办8届的主题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让重礼崇德的民风日益浓厚。

一顿“敬老饺子宴”,能“吃”出什么?在寿光,这桌村村都有的“饺子宴”,“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孝道,还“吃”出了干群关系的改善。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全过程,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和新生活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注入山东力量。

立足当下——

与时代精神共振,引领风尚浸润心灵

假如,请一位山东人谈一谈这几年最触动心弦的文化收获,我们会听到什么?

任蒙,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负责人。

每个周六,大明湖畔。依托省图书馆“老馆”搭建的尼山书院,会邀请专家学者举行国学讲座,不定期开展传统射艺体验等活动。国学普及、经典诵读、礼乐教化、道德实践和情趣培养,5大板块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一位身体残疾的中年男子从圣贤身上体悟到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座的座位总是“供不应求”,任蒙欣喜地感受到:尼山书院“火”了,传统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人向上向善。

以文化人、以文培元,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关键是要找到当下的切入点。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张文珍认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山东在“两创”的实践中,始终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振,在引领时代风尚中焕发强大生命力。

将“两创”融入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山东出台《新时代山东省公民道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打造一批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全省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率100%,镇级文明实践所建成率98.1%,村级文明实践站建成率79.6%。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2.4万个、尼山书院153个、孔子学堂2150个。

济宁打造“蒲公英讲(夜)堂”“儒学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大文明实践品牌,淄博开展“5个祝福礼、10项节庆礼”和齐文化“对话”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系列活动……山东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创造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探索文化传播普及、实践养成的新路径。

山东始终注重把传统文化优势转化成资源优势、创新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以文化人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今年7月,滕州市首个“科技工作者之家”在墨子书院成立。近年来,滕州成立墨子研究中心、建设墨子博物馆,挖掘墨家文化中的科学创新资源,在全市营造起浓厚的科技创新之风。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表示,山东在“两创”上做好融合文章,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

融入社会——

与社会治理有机衔接,“提供方案、接受检验”

海贝,在古时曾作货币,是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

“海贝分”,在威海意味着“信用有价”。“海贝分”达到AA级,住院可以免交押金。如果达到AAA级,市民申请公积金贷款,贷款额度可从账户余额的20倍放宽到25倍。

如何获取“海贝分”?威海设置了千分制、六个级别的评价体系,涵盖遵纪守法、服务履约、社会治理、文明生活、行业评价等五个维度、2048个赋分指标。

“今年,威海热电集团推出‘海贝分’AAA级市民缴费前500名,可以享受300元暖气补贴费活动,我的‘海贝分’是1163分,刚达到AAA级(1150分),没想到成功入围了!”11月23日,威海市民王彬得知自己进入初选名单。

“小积分”助推“大诚信”。威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树伟认为,通过推行“海贝分”,将诚信从无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处处看得见的分数、人人能得到的实惠,引导市民遵守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社会文明风气,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传统思想资源本是历史的存在,要将其转化、发展为现实的存在,就必须在回应时代与人民的诉求中提供方案、接受检验。”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杨金卫认为,山东挖掘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与社会治道功能,做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有机衔接的大文章,以此提高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礼之用,和为贵。济宁市将“和为贵”价值理念应用于矛盾纠纷化解,打造“和为贵”社会治理品牌。全市搭建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立有“儒学顾问”参与的专业调解团队,吸纳团委、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目前,全市15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调解团队。近三年来,“和为贵”调解室年均调解案件成功率达98%以上。

在山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的实践可谓“遍地开花”、成效明显。曲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推行“党建+儒家文化”模式,构建了过硬党支部为引领、尚德党员为带动、全民共建为支撑、乐和家园为载体的“四位一体”乡村治理模式。寿光以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切入婚姻家庭辅导,自2017年至2021年6月,共劝和5012对离婚夫妻,占要求离婚夫妻总数的42%。

走进生活——

日用而不觉,传统文化“随手可及”

传统文化要在当下发挥影响力,就必须真正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使之与人们“亲密接触”,成为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枚长方体印章,四面分别印着“仁”“义”“礼”“智”,唯独不见“信”。

“玄机”就在印章底部刻的持印人名字上。当名字盖上的那一刻,就代表着“信”。

这是曲阜市孔府印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名为“儒家五常印”的产品。不久前的“双十一”,孔府印阁在电商平台上一天卖出了10万单。公司总经理刘鹏介绍,承载着篆刻文化的印章现在已成了很多人爱不释手的文化用品。从原产地选石,到自主研发各种印章,孔府印阁在售印章达2万种,产品已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

以文化创意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两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陈出新、以文化人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重点挖掘文化遗产、节庆赛事、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今年省博物馆授权企业推出文创产品,“齐鲁瑰宝系列考古盲盒”“山东博物馆建筑冰箱贴”“亚丑钺雪糕”“麒麟晴雨伞”等受到观众热捧。

用文艺作品讲好传统文化“两创”故事,大型纪录片《稷下学宫》、电视剧《瑞蚨祥》、话剧《孔子》、京剧《大运河》《燕翼堂》等精品佳作反响热烈;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面向大、中、小学生持续开展“国学达人”挑战赛为主体项目的齐鲁学子青春国学荟系列活动深受青少年喜爱;

全省16市全部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文明行为养成行动;

将传统文化融入城镇化建设,淄博结合城市美学布局,将齐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曲阜重点培育圣地尼山小镇、圣水峪国学小镇等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齐鲁大地,一派“郁郁乎文哉”的美好气象。

11月25日

为政以德,深厚土壤滋养政德

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齐静 宋亚鲁

在邹城孟庙致敬门内西侧,现存一块形制独特的石碑。一般的石碑只在正面、背面刻字,而这块碑的四面都有刻字,分别是“仁、廉、公、勤”四个主题。

“这块四面碑在古代社会彰显了‘仕而廉则优’的为官之道,对我们现在的干部政德教育,也具有现实意义。”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主任张欣莉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山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优势,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创新开展干部政德教育,丰富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加强干部政治理论教育和作风建设,夯实党员干部从政之基。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鲜明主题亮出来

“教学重启后,一定要把我们的培训班次先安排上!”当下,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不断接到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业、高校发来的邀约。

疫情以来,政德教育现场教学按下“暂停键”,但积攒的学习热情,集中在线上“引爆”。11月18日,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干部政德教育精品课网上送教活动,除了500多名北大党员干部及专家进行线上学习外,线上观看人数达1.5万余人。

政德课怎样才能做到不枯燥?

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院长李敬学说,只要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挖得透、课程设置得合理、创新表达跟得上,政德教育就可以做到入脑入心。要把政德教育的鲜明主题立起来,也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落地落实、走在前列,山东高位推动,规划先行。高标准建设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印发《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指明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向政德教育资源转化的实践路径;把干部政德教育列入“十四五”规划;连续四年在省社科规划中设立“干部政德教育”专项,开展79项课题研究,强化教学研究和教材编撰……

陈来、郭齐勇等专家学者来到山东,共同对研究阐释成果把关定向;一批本土学者也站出来,“坚守”课堂讲台。以精干力量为主导,一个规模过百人的政德教育师资库逐渐成型。

“强强联合”,推动“1+1>2”。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分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用好名校教研资源。

平台搭建、资源统筹结出累累硕果。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特聘教授、济南市委党校副校长扈书乘的专题课《儒学修养论中的党性修养借鉴》,获评中央党校第五届精品课。李敬学的专题课《为政之道 以德为先》入选中组部全国好课程,《政德为何有力量》受邀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送教授课。

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充分发挥沂蒙、胶东党性教育基地和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等体验式教育基地作用,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将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轮训一遍,帮助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固本培元、正心明道、涵养政德。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进入第三年。

实地实景实情实感,政德教育入脑入心

孔府内宅有一幅“戒贪图”,很多学员会在前驻足凝视:一只猛兽,贪婪至极,妄想吞日,一跃而起,坠海而卒。

日照市审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陈常森10月下旬刚结束政德培训学习。他直言, 以前是走马观花,现在通过导学的专业讲解,一下子就能“击中”人心:“原来新时代的‘政德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这么多契合点。”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调整、提升,越来越成熟、受欢迎。目前,依托曲阜“三孔”、邹城“两孟”等传统文化资源,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孔子大学堂等现代文化设施,以及金乡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王杰纪念馆和微山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红色文化纪念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打造了30多处现场教学点,让学员在实景实情中领略“修齐治平”智慧。

新编历史京剧《戚继光》用国粹艺术再现戚继光誓死守护海疆的赤诚之心,他所留下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宝贵精神财富,被誉为是一场生动的舞台教学,对于每个人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我们活化政德教育表现形式,努力传承戚继光文化精神内涵,努力做到以古喻今、以古鉴今。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挖掘蓬莱传统文化资源,赋能政德教育。”烟台市蓬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刘玉焕说。

省委组织部建成灯塔-山东干部网络学院,开设政德教育网上展馆,通过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学政德,平台日均访问量23万人次,累计访问量8300多万人次。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山东干部政德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政德思想入脑入心。

多点开花、拓面增效,打造政德教育品牌

位于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里,有三辆独轮车。它们大小不一,木架木轴,看起来粗老笨重,却蕴含着沂蒙精神的关键密码。

红色基因一定要传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指示要求,山东加强研究阐释,深化宣传普及,注重挖掘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内涵,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党的建设。

省委成立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从省级层面整体推动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积极打造沂蒙精神干部教育品牌。精心建设了沂蒙党性教育基地,胶东(烟台、威海)、王尽美、焦裕禄、孔繁森等党性教育基地,其中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作为中组部首批确定的全国13所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累计承接国家部委、省内外各类班次5400多个,培训干部33万余人。

沂蒙干部学院副教授刘占全动情地说:“直到今天,当学员们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依然会被一组名为《力量》的巨幅群雕所震撼,支前老乡弯腰推着装满物资的小推车,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行……”

齐鲁历史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山东各地注重发掘提炼本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从中优选政德教育主题,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推动政德教育拓面增效。

“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国法不可玩,人心不可伤”……10月21日,桓台县税务局组织党员干部到王渔洋纪念馆参观学习。大家表示,王氏家族“清、慎、勤”廉政家风和为官准则,今天读来仍有教益。

王渔洋所属的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享誉海内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其世代传承的优良家风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智慧。桓台县充分挖掘王渔洋及王氏家族文化资源,打造以王渔洋政德文化为核心的政德教育品牌。

依托打造形成的各类高质量个性化的党性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山东干部政德教育工作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正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已承接国家级培训机构及31个省区市的各类班次1600余期,培训学员8.9万人。斐济、越南、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的300名高级公务员也来到曲阜、邹城、泗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式培训。

11月26日

面向青少年,传承文化基因

大众日报记者 刘一颖 宋亚鲁

“仄声贴上联,平声贴下联。从家乡景区中找对联,以‘刘公岛’为上联,下联可以对什么呢?”近日,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田村小学,面对老师的提问,一年级五班学生宋佳莹说出自己的答案:“环翠楼!”

740公里之外,金乡县实验小学,“诚信之源数金乡,范式张劭美名扬……”听着老师唱的京剧《鸡黍之约》,一年级九班学生陈俊宇,感觉“十分好听、好玩”。

同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各有精彩。目前,山东每一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大学,都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东坚持立德树人,找准路径、创新方法,聚合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力量,让全省青少年上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精选“讲什么”——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主题化表达

“11月19日,在我最喜欢的思政课上,马明冲老师讲了三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商鞅立木为信、杨震不受‘四知金’、季布一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本科生孙晶涵,在朋友圈分享了她的思政课收获:初入大学,进入人生新阶段,我们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为人,努力拼搏,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陈成标介绍,立足山东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省出台《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六大行动”之中。烟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德育课程四位一体化实施重要内容,着力推进。济宁坚持“抓校长、校长抓”工作机制,实施“一校一导师”制度,构建起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链条”。

“小学生要记牢,文明礼仪很重要。上课听讲要专心,举手发言要积极……”11月24日10点,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广场,跟着音乐节拍,二年级学生们开始做文明礼仪健身操。

不学礼,无以立。“立足学校生源情况及百年校史,学校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大队辅导员常颖说,“校园处处藏着文明礼仪的细节:推出校本课程《崇德尚礼花竞开》, (下转第二版)创编文明礼仪健身操,教学楼、办公楼设计理念也以‘礼’‘德’为核心。”

如何讲好、讲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中心主任耿成义说,山东成立了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主题联盟,设中华诗教、中华经教、中华乐教、书法教育、数字国学等10个主题,已有1000余所学校加入。全省各校立足本校资源和特色,提炼表现形式,形成主题化表达。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山东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全科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汲取知识、提升素养。

探索“如何讲”——

创新方式方法,倡导体验教育

流动影视背景墙上,龙舟竞渡;音箱里传出《离骚》吟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赵彦博走进数字国学体验馆,学习端午传统习俗。“我还在触摸体验机上,制作了端午香囊。”他说。

体验参与,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最好方式。校长赵文刚介绍,学校借用科技力量打造数字国学体验馆,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途径,以实施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带动并推进了全省传统文化教育整体发展。耿成义说,推进体验教育,要为青少年营造特定的环境和情景。

滨州市三河湖实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胡文凯,在三河庄园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推车”。“爸爸和我还参加了亲子农耕体验。虽然出了很多汗,但爸爸夸我锄地锄得好,比他小时候还棒!”他开心地说。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传承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理念,以及农耕文化倡导的自然、和谐、包容的发展原则。”滨州市三河湖镇副镇长徐凤玲说,为青少年提供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平台,基地精心打造了农耕体验园、农耕文化馆、水文化馆等,截至目前,接待青少年8000余人。

礼敬先师、入泮礼、手读论语、趣味手作,是“齐鲁文脉长 山水圣人乡”研学线路重要内容。山东省书香研学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申介绍,为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感悟传统文化之美,公司组建“研学专家委员会”,精心设计研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研学课程,尽可能增加体验元素。

“山东人做馒头有多出圈”“古人追星有多上头”“吃货的清奇脑回路”等话题频上热搜,它们都来自新近开播的文化综艺节目《齐鲁文化大会》。节目不仅融入时代元素、人文精神,也十分注重综合运用AR特效、3D扫描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一眼看去,青少年是参赛者中的主力军。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山东不断创新活动方式,积极开展戏曲、诗词、书画、高雅艺术、传统体育、中医文化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孔子博物馆依托展览陈列和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创新推出“孔子学堂”核心社教品牌,并组织开展“孔子学堂进校园”活动。调研数据显示,近两年,全省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近3000项,参与学生77.92万人次。

发动“谁来讲”——

推进家校共育,激发协同育人活力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趁着课间休息机会,济宁市第七中学初一一班学生陈思含到学校“寻根留声朗读亭”,慷慨激昂诵读。没多久,正在上班的陈大军收到老师发来的女儿诵读作品。他点开一听,不由得笑了。“我们一家三口都很喜欢看书,家里书架就有三个。”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表示,推进“两创”,家庭建设是很重要的着力点。“如果每个家庭家风优良,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面貌和风气也必然会提升。”

近年来,山东持续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中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山东有省级文明家庭585户,全国文明家庭37户。

立足丰厚的文化资源,打造家庭教育的专业平台。孟子研究院深入挖掘孟母教子思想资源,依托孟母教子与家长教育研究所,成立家长学校,开设以家教、家风、家训为主要内容的孟母大讲堂。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赵永和说,家长学校成立以来,组织师资力量赴多地开展公益讲座100多场,直接受益群体达1万余人。

通过“家庭家教家风”APP,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金信社区居民刘丹今年养成的习惯。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拓宽家庭教育路径。临沂市妇联研发运营“家长掌上学校”,推出“家庭家教家风”APP,设有“家庭”“家教”“家风”3个板块,涵盖“家庭婚姻”“家风家训家规”“科学教养”等十几项内容,目前注册用户达22.3万人,各大应用市场下载总量突破100万人次。

11月27日

走向世界,文化魅力远播四方

大众日报记者 齐静 宋亚鲁

曲阜万仞宫墙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留学生、智利女孩薇薇安跟随礼生缓缓前行。从开城、开庙到启户、公祭,祭孔大典的每个环节都让她倍感新鲜;

春节主题虚拟展、冰上杂技艺术晚会……卢森堡“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中,山东组织杂技、歌舞、民乐等院团提前拍摄制作表演视频,翻译成英文版,传送给卢森堡活动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传播出去,在开放交流上“创”。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搭建文明对话交流平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等,把中华文化名片发向世界各地,向全球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搭建多种载体平台,打造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9月27日至28日,“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政要、使节、专家学者等500多位嘉宾论道尼山。经过两天30场次对话交流,17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达成“尼山共识”。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对话平台,是促进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走出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山东着力打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文明对话品牌,通过提升办会层次、覆盖范围、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力量。自去年起,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一体化举办,规模和规格再提升。今年首次设立外国驻华使节访谈环节,让论坛影响力和传播力实现历史性突破。

11月13日,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儒家心学与精神健康展开交流。

从儒家文化、齐文化等专题交流到齐鲁文化的整体性研讨,山东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价值认同。目前,已连续举办八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四届“齐文化与稷下学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朋友圈”,离不开全球中华文化研究者的参与和支持。9月26日,《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新书发布,该书由国际知名汉学家安乐哲编写,用中英双语解释了“人”“中”“信”等关键词,为海外读者准确了解儒家思想提供了新的窗口。

发挥国际汉学家的语言与研究优势,能有效助推中华文化更高水平“走出去”。    (下转第二版)山东既注重面向海外引进研究人才,又注重挖掘培养青年汉学家,先后引进“儒学大家”“泰山学者”等海内外文化领域高端研究人才148人,并与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举办“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等活动,支持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多贡献。

“请进来”“走出去”,叫响齐鲁文化对外传播品牌

拿起手机,拍下漫天飞舞的风筝,潍坊职业学院留学生、哈萨克斯坦女孩阿亚第一时间将第38届潍坊国际风筝节的盛况传回老家。

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结合各地文化特色,山东陆续推出多个国际文化盛会品牌,把外国朋友“请进来”,让他们在鲜活的文化环境中感知中华文化。

“中国书法有一种运动美感,像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学习书法的经历,让吉尔吉斯斯坦女孩阿伊努拉至今难忘。

2014年,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在孔子研究院挂牌成立。不同于传统的参观学习,体验基地将“体验教学”作为重点,让大家在抚琴、饮茶、书法等文化体验活动中,更好领悟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类似的研修基地,还有国际儒学联合会曲阜研修基地、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等。

除了加大“请进来”力度,山东还加快“走出去”“走进去”步伐。“十三五”期间,山东共派出72批960人次赴56个国家和地区的82个城市参加“欢乐春节”活动;举办文物境外展53个,展览文物总数1000多件(组)。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自去年开始,山东面向全球中华文化爱好者招募“孔子文化和旅游使者”,邀请他们用母语在本国推介山东文旅资源。目前,孔子文化和旅游使者、专家等达1万余名。

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赋能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贸易的是产品,传播的是精神。高质量的对外文化贸易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山东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通过助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企业“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山东友谊出版社与乌干达曼博雅出版社正式签署《中国故事》系列中的《令人自豪的筷子》《文房四宝》等斯瓦西里语版版权输出合同。再过不久,非洲读者就可以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阅读多彩的中国故事,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更好推动鲁版图书对外推广及版权输出,山东出版集团遴选和整合优质的内容资源、作者资源和版权资源,坚持做到从国际化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用地道语言表达突破翻译瓶颈,让国外读者真正读懂中国。

2015年至今,山东出版集团版权输出数量达1170种,输出到43个国家,输出语种37种。通过打造“一带一路”图书版权贸易洽谈会品牌,鲁版图书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我们将继续优化内容资源和版权资源,坚持‘质量并重、以质为先’思路,为国际传播力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张志华说。

山东是文化产业大省,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鲁绣、陶琉等产品在海外有较高认知度。为进一步加强特色文化产品对外出口,山东一方面挖掘齐鲁文化底蕴,优化产品品质,一方面积极搭建贸易平台、开拓海外市场。2018年,构建起陶琉文化对外贸易产业链,淄博市博山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20年,山东超越轻工制品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和尼山书屋“走出去”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助力特色文化企业“走出去”,山东还连续五年在欧洲、日韩、美加、澳新等地区组织举办“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展”,并组织文化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要展会。在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山东69家省内老字号暨非遗企业参加人文交流活动,山东老字号暨非遗文化体验馆成为首个长期在国家会展中心展出的展馆。“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通过多种形式拓展海外市场,更好服务全省文化出口企业。”省商务厅服务贸易和商贸发展处处长初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