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说媒”企业高校现场“联姻” 青岛这场对接会不一般

2021-12-01 14:13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0646)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白菊 谭风敏

  “构建体外循环的市场前景如何?可行性如何?技术和成本难题各占几成?”“同等技术水平下,山大百瓦级超快脉冲激光系统究竟多省钱?”

  11月30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企业高校技术成果合作对接正在进行。

  说是成果对接,其实更像是企业和高校的“联姻会”,主角是来自青岛的近20家企业代表和来自山东大学的16位专家教授,大家围坐桌前,面对面讨论,手拉手结亲。这些“接地气”的针对科学成果的问题,就是企业和专家之间的真实对话。

  对接现场,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青岛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根据此前当地民营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教授,与企业家当面交流技术难题,梳理解决模式,探讨合作方向,通过现场对接、把脉,助力产业发展,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

现场“把脉”,高校专家给企业做“顾问”

  “四川山区经常形成团雾,设备很容易错误识别成烟雾,从而出现误报,计算机视觉上如何区分团雾和烟雾两种形态?另外部署在新的场景中时,很多地方是没有烟雾数据的,有没有可能根据场景生成模拟烟雾的数据,从而进行训练提高识别精准度?”传统森林防火主要通过人工巡逻和瞭望台观测,青岛浩海红外公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森林防火前端烟火识别系统,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着火点,并及时报警。

  抱着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诉求,浩海红外公司研发总监杨文泉抓住机会,接连向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项目负责人郑艳伟抛出几个问题,都是企业设备运行中遇到并亟待解决的难点。

  在现场,企业和高校教授讨论地热火朝天,面对企业的难点,专家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答疑解难。也不乏有企业目标明确,直奔相关领域专家,寻求合作机会。

  “我们就是抱着合作的需求来的,山大发布的成果名单中恰好有我们想对接合作的!”正在与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赵云雪教授交流的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炳强十分惊喜,“我们有医学检验实验室,产品以免疫力检测和肿瘤早筛为主,赵教授是免疫方面的专家,在肿瘤药理及癌基因与肿瘤微环境等领域有丰硕的成果,我们想转化这些成果,包括肝癌早筛的项目,可以一起合作生产试剂盒。”

  企业带着需求来,带着成果归。活动前期阶段,需求企业与山东大学的专家进行了电话交流,确认双方的锲合度。活动现场,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家与山东大学的专家,围绕科研成果和技术需求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对接洽谈,达成持续对接或初步合作意向11项。

从实验室迈向市场,把企业难题当做科研课题

  “遵循‘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要求,我们做产学研工作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导中小企业突破自己的局限,敢于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赋能自身发展;二是引导高校科研力量到企业具体需求上,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青岛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活动中,山东大学重点发布了部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其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兆军分享了《Yb:YAG单晶光纤模块及百瓦级超快脉冲激光系统》,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副院长王禄山分享了《新一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项目负责人郑艳伟副介绍了《山东省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视觉AI平台》。

  “从计算机视觉研究的角度来看,浩海红外提出的‘团雾’与‘烟雾’的区分问题,实际上就是相似模态对象的区分问题;而新场景中模拟烟雾的问题,可以通过生成对抗网络,在没有烟雾的场景上生成模拟的烟雾效果。这两个问题都是当前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学术热点问题。”一对一交流环节,在计算机识别如何应对烟雾遮挡问题的探讨中,郑艳伟做出了专业解答,并表示,“我们很开心能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企业中得到有效应用。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山东大学的专家学者们参与本场活动的最大诉求。

  “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科学和技术提升,能够在人体外实现脾脏造血,使人体红细胞能够进行体外大规模可控性生成,从而解决临床血源紧缺、供血者不足、以及输血引发病毒感染等问题。”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赵云雪带着需求前来探讨,在交流中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设想。

  瑞思德生物科技副总裁张炳强对这一设想很感兴趣,“公司擅长做成果转化,但不擅长做基础研究,我们可以根据市场前景帮助大学进行成果转化,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委托研发、购买知识产权、聘请专家或者技术入股等形式。”

政府“说媒”,牵起校企“联姻线”

  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力量,企业技术发展有难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需求。在产学研的“联姻”中,政府化身这样的角色:在企业不需要的时候“隐身幕后”做服务,在企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搭建起高效、精准对接交流的平台。

  在对接活动开始前,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发布高校最新科技成果,企业提报相关需求,以及研发创新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堵点。为企业解决技术痛点,打通发展难点,寻找突破口,推动产学研合作,正是搭建平台的目的。

  就在今年11月初,青岛海德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新技术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壳寡糖类、海藻酸类、鱼蛋白氨基酸类等多个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定位开发国家“减肥增效”政策要求的新型肥料产品,助力绿色农业发展。这一协议的签署,是青岛市实施“借力扬帆”行动以来,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高校合作的缩影。

  在青岛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先后发布了中国海洋大学各类重点项目155项,在“海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技术需求及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壳寡糖类等多个技术项目就受到了中小企业的广泛关注。

  近三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先后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科院和机械研究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技术成果对接活动10余场,共发布各类成熟度较高的技术成果2000余项,已达成多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把代表经济创新源动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在基础研究一线的专家学者聚到一起,在企业突破技术发展难题时注入高校科研的力量,正是推动企业和城市一起,在产业创新的未来之路上爬坡过坎,迈向更高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