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副中心城市风云再起:争做省会“副手” 哪些城市迎来发展良机?

2021-12-03 20:32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3436)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省域副中心城市,正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市,是省会城市的“副手”,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带动能力的重点城市。在一些省份发力“强省会”之时,不少地方开始朝着多极化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如河南、山西和武汉。

  洛阳和南阳,宜昌和襄阳,大同、长治和临汾,都是各自省内明确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此次《规划》圈定的徐州、洛阳、襄阳、长治,则获得了国家和省内双重“副中心城市”的定位。

  只不过,对于尚未获得国家点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来说,必须要有紧迫感。

       “绣球”为何抛向这四城?

  获得副中心定位的城市,常常被视为坐上了省内的“第二把交椅”。

  早在2001年,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就提出:由于湖北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而省会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鄂西确立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省会武汉的“二传手”。

  秦尊文认为,能够在一个省份局部地区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可以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宜昌、襄阳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将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后湖北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

  近十年来,全国许多省份都规划出了自己的副中心城市,如洛阳、南阳、柳州、桂林、芜湖、赣州、宝鸡等地都以“省域副中心”的身份被提及。

  但是对于各地建设省域副中心,国家层面的规划极少明确表态支持谁。

  此次《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和长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自然离不开这几座城市自身的硬实力。

  以徐州为例,《规划》将徐州纳入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城市重点支持城市,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20年徐州实现GDP7319.77亿元,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经济优势、区位优势明显。此外,徐州还是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人口吸引力强,同时也满足副中心城市距离省会城市“不能太近、太偏”的要求。

  南阳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南阳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独特,人口众多,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第三,工业门类相对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纺织、养殖和食品加工等在全国有比较优势,经济拉动能力强。

  虽说国家点名,利好众多,但打铁还需自身强。

       “省域副中心”多集中在中西部

  培育副中心城市,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省份?

  去年11月《求是》杂志刊文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中西部有条件的省份,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这里特别强调了“中西部”省份。

  其实对于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来说,省内有实力的城市众多,广州和深圳、南京和苏州、济南和青岛、杭州和宁波都是各自省内的核心城市,实力出众。除了这些出类拔萃的城市以外,东部省份其他多数城市的实力并不弱,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但是许多中西部省份,“一市独大”问题亟待破解。

  所以我们看到,湖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等一众中西部省份,都明确了培育副中心城市。许多省份,还规划了不止一座副中心城市。

  选择副中心城市,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人口规模,距离中心城市不能太近、太偏。

  山西提出打造大同、长治、临汾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而本次长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对应了《规划》中提到的革命老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城市等特点,此外,在《规划》中长治还被列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按照国家颁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在秦尊文看来,由于四川省版图面积大,通过“赛马”的方式,选择省会“副手”,可能会赛出3-5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正如上文提到的“中西部有条件的省份,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为各省份指明了正确的科学化区域布局方向。

       河南:“一主一副”变“一主两副”

  判断一个省份的发展重心,要先读懂它的战略高度。

  就在国家明确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前不久,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河南从“一主一副”,变为“一主两副”。

  这也是河南在“十四五”规划发布几个月后,调整的省域副中心名单。

  早在2016年,洛阳便被赋予“中原城市群副中心”重任,其辐射范围主要是豫西区域,与三门峡、济源协同发展。在本次国家明确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洛阳入围,不负众望。

  但是在豫南,始终缺少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南阳是豫陕鄂交汇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3925.9亿元,省内排第三,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971.31万,是仅次于郑州的第二人口大市,位居全国排第19位。但与毗邻的湖北襄阳副中心相比,南阳经济塌陷明显。

  毫无疑问,除了洛阳以外,南阳是最有希望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获得省内支持建设副中心城市的南阳,辐射范围为豫南,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但是可以看到,虽然南阳和洛阳都是“副中心”,二者的具体定位和含金量均有所不同。

  商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但是常住人口省内排名第四、经济总量排第七的商丘,并没有南阳底气足。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十四五”规划纲要等正式文件中,共计9省15个城市明确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目前各省份“副中心”建设仍然处于推进阶段,但无论从与周边城市竞争的态势来讲,还是从各自省份发展的大局来讲,副中心城市都要做好省会城市的“副手”,扛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