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叨叨丨男子自称有600万粉丝 想吃霸王餐遭怒怼!深扒当今网红带货乱象:滤镜背后没那么美

2021-12-16 14:5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1636) 扫描到手机

近日,河北廊坊一烤肉店里,

一男子自称有600万粉丝,

想吃霸王餐,遭到服务员怒怼

从店内监控视频来看

该男子来到前台自称

是来探店的

在某平台有600万粉丝

工作人员立马回怼

“当然必须结账了!

你有600万、6000万粉丝

也和我没关系,该结账结账。”

工作人员称

最终男子朋友过来结了账


无独有偶

此前在深圳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一男子吃完饭结账时自称为网红,

并要求老板给他免单

称自己是专门做美食视频的,

可以帮这家店免费拍摄视频

店员让男子出示自己的账号,

此人账号上显示有217个粉丝。

于是店长要求男子照账单支付,

男子看见免单不成,

又提出打折,依然被拒绝

令人没想到的是

在免单和打折都被拒绝之后

这名男子表现得非常气愤

随后直接拎起自己的设备

一路小跑出了餐厅

最终店员追回了这名男子

男子才付了账。

网友:现在要饭改名叫探店了?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哪是探店,分明是去乞讨,“以前叫化缘要饭,现在叫网红探店”。还有的网友认为,探店都是策划好的活动,“你以为探店随便吃啊?有点傻吧,以为可以随便吃? ”

事实上,网红探店从来都是一门生意。

一条视频明码标价,粉丝越高越贵

探店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早在微信公众号刚开始兴盛的时代,一大批本地生活类公众号就已经把探店当做了一种常见的广告形式。

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下消费前会选择将探店作为消费参考。小红书、大众点评、抖音等各大内容平台也因此抢先布局,利用短平快的内容抓住眼球,成了探店的新主场。

因为探店门槛低、需求多,加上平台流量的扶持,这算是一个回报率不错的赛道,月入过万并不难。

抖音此前也推出“抖音探店团”等活动,鼓励探店达人入驻。例如“浪胃仙”作为头部美食探店达人,有3618万粉丝,累计点赞量4831万;另一位美食网红“大logo”的累计获赞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4亿。

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与各大平台的争相布局,使探店跃上流量风口。作为探店达人,他们是如何赚钱的?

据调查发现,探店的获利手段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免费置换商家资源,例如你给商家拍条视频,商家给你免单。但这种方式属于资源置换,并不能有效变现。

第二种则是商家主动付费找达人做推广,费用基本由粉丝数量决定。

通过某营销服务网站了解到,2018年请网红探店的市场价是1个粉丝2~5分钱,一般来说一个10万粉丝的达人,报价大约在2000~3000元左右。而随着如今探店网红们竞争越来越“卷”,价格反而有所下降。

第三种则是除推广费以外,在视频下方置入团购商家链接,根据订单的成交量抽取一定佣金,最高可达到20%。

根据一家mcn公司披露的案例数据,一个仅6万粉丝的探店号,一周有4条视频入选了“抖音团购带货榜广州地区前十”,团购带券2500+单,预估带券佣金2万。

第二种方式变现稳定,第三种收益高,因此也是拥有一定粉丝基数的探店达人的普遍选择。

这可以说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游戏。线下商家急需恢复因疫情大伤的元气,探店达人收钱推广,而平台也能获得流量。

达人靠孵化,小白难入场

免费吃喝玩乐,还能赚钱,听起来很美好。但想成为稳定变现的探店达人,也没那么简单。

有业内人士表示,成为探店达人的硬性要求不高,有500+粉丝就有可能接到商家的推广单子。但粉丝基数不高的情况下,商家往往开出的都是免费置换条件,难以变现。这也成了一条隐形门槛。

然而绝大多数头部探店达人都是背后mcn孵化的产物。例如美食mcn“再惠一碗 ”,年初旗下就有数位红人位列“抖音探店团”榜单。

“再惠一碗”mcn旗下头部美食探店达人

面对众多想要成为探店达人的小白,业内也产生了不少打着“培训速成”幌子的机构。有知乎网友评论表示自己曾联系了一家相关公司,却被告知需要先交加盟费,难免有割韭菜之嫌。

其次哪怕已经成为了一名探店达人,也会面临这个行业的诸多问题。

首先在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同质化问题。由于探店主打的是本地化垂类市场,不少人的探店范围往往会被局限在自己及周边城市圈,遇到创作瓶颈。

而头部KOL的模式又过于难以复刻。抖音上1158万粉丝的美食博主“特别乌啦啦”,主打的就是全国各地的美食。但作为普通人来说,飞遍全国各地探店可没那么简单。“大logo”最初叫“大logo吃垮北京”,因高端奢侈探店为特色在网上爆火,却也因此被官媒点名。

像牛道那样做亲民内容却翻车引发信任危机,后果更有可能会是毁灭性的。

抖音博主@特别乌啦啦

探店越来越假,害了谁?

另外对探店推广的一些乱象,市场部门也已开始监管。

据报道,今年三月,上海市场监管局就集中执法了六家涉嫌“刷单炒信”公司。

工作人员会以群主身份向微信群内的“达人”发布“探店”信息,“达人”则通过抢单的方式领取任务,而这些所谓的“消费达人”其中不乏粉丝上万的网红。完成“探店后,便可以在群里领取商家返还的消费费用和刷单酬金。

而为滤镜下的“网红店”买单的,最终还是消费者。

探店博主大力曾经在平台的引荐下探过一家涮羊肉火锅店,并发布视频进行了推广。“当时探店的时候,菜品和服务都非常好,感觉团购特别划算。”后来,团购了该套餐前去消费的朋友向大力反馈称,同样一款菜品,分量比探店视频里少了许多。这让他非常气愤,“遇到这种情况你都没法投诉,因为人家没有造假,只是实不实在的问题。”

在他看来,达人探店和正常消费获得的体验不一致,也暴露了平台的机制漏洞和监管不力。“平台为了抢生意,降低商家准入门槛,为了获客又拼命打压团购价格,商家不做,没生意;做了,又要亏钱,这就致使一些商家动起歪脑筋、打擦边球,最后是消费者吃哑巴亏。”大力称。

“稳健羊一人食”也发现,真愿意牺牲经营利润,拿招牌硬菜置换官方平台流量资源的餐厅并不多。“为了让套餐诱人,很多商家都在给套餐注水,用高价饮料、菜单以外的菜品、酒水、服务费来提高毛利,其实消费者体验并不会很好。”

不可否认,在这样的生态下,消费者对商家、博主以及平台的信任都将被大大透支。要想让探店在内容变现赛道真正持续下去,平台、商家和博主都需要走出流量至上的误区。

上海刘春泉律师表示,一般的“达人探店”活动中,评价是好是坏都应是其本人的真实表达。“而这种与商家事先协议好的消费和评价行为,则是一种虚假消费和虚假宣传行为”。

“探店”作为现在的热潮,确实逐渐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刚需,也给不少人带来了变现红利。但网红滤镜背后也存在水分与漏洞,各方都需要保持理智。


半岛新闻客户端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北京日报、河北新闻网、九派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