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屏”安就好!分处异地的家庭,纵有危险的疫情,也有爱心的触屏

2021-12-27 06:2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46235)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曾几何时,地缘边界在人们的流动和迁徙中愈发模糊。可疫情当下,被分割异地的家庭,不常见面的亲人,似乎又已是人间常态。

互联网、聊天软件和摄像头,发达的科技,让我们的“相见”轻易地穿越时空,即便相隔千里,也可以用声音和画面拼凑出自己的在场,一块屏幕化解了无数的牵挂,也拉近了亲情。

就像故事里,因为疫情不能完婚的雷千里,每天通过视频倾诉爱情;不能常见妈妈的小树,一个视频电话说想要羽绒服和爱吃的水果糖,妈妈就会通过哆啦A梦里的传送门一样送达;还有经历过儿子漫漫回国路的兰荟……每个家庭的故事不尽相同,又有相似。

但屏幕明灭之外,陪伴却无法随着镜头抵达,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屏幕的另一端,试着离亲人更近一些。

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疫情已在不知不觉中,于年轮上刻下整整两年的时光。每逢佳节倍思亲,唯愿疫情尽早褪去,今年的“两节”,亲情不再被阻隔,“屏”里的两端能聚首。

红色警戒线

未婚妻的工作地点紧邻这片暂时封闭的区域,让人不能不提心吊胆,那条红线如同无声的警报,时刻弥散着紧张的气氛。

早上7点多,从宿舍里醒来的雷千里,顾不上揉一下惺忪的睡眼,赶紧打开手机的新闻软件,在搜索框里敲出“渭南”两个字——“今日无新增”,5个字的出现,让他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

雷千里是陕西渭南市人。渭南,位于陕西省东部,关中平原东部。12月15日,渭南市华中区公布了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活动轨迹中的一家饭店就在雷千里未婚妻办公楼的对面,仅一条马路之隔,这让雷千里每天被一股不安和焦虑萦绕着,一有时间就接通未婚妻的视频电话,问候平安。

工作间隙,雷千里在给未婚妻打电话

“你今天还上班吗?”视频电话接通,屏幕里的未婚妻正在上班路上。

“看你问的,怎么能不上班啊。”对方答道。

雷千里和未婚妻视频通话

“能不上班就别上了。”雷千里不放心地叮嘱。

渭南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活动范围被画了一个红色圆圈,圆圈内为高风险地区,如果不是红圈在未婚妻上班的办公楼旁边擦边划过,这里或许也要被暂时封闭了。

“你知道我们公司楼下,我经常去买东西那个小卖部吧——被封了,有两个防疫人员站在门口把守呢。我们公司也出现密接了。”

“那你下班就赶紧回家。一次多买点菜,少出门。”雷千里紧张得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宿舍是临时板房,风呼呼地灌进来,他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听到未婚妻的单位出现密接,雷千里紧张地站了起来

挂掉视频电话,雷千里戴上安全帽走出宿舍,他是中铁建工的项目安全总监,2017年,从陕西渭南市来到青岛西海岸古镇口,目前跟进的项目是位于这里的大学城体育馆。简易板房搭建的宿舍和办公楼相邻,就在一派繁忙的工地不远处。

简易板房是雷千里的宿舍

项目建设是在一片庄稼地里起步的。雷千里记得刚来时的景象,“放眼望去一片荒寂,方圆几百公里也就两三座建筑,连个小卖部也没有,需要到一公里外的村里小卖部添置点简单的东西。”

身为大学城体育馆项目安全总监的雷千里,每天都要在施工现场巡查

虽然大学城体育馆项目离海岸只有几百米,随着海军公园的绿化,这片海滩也被开发出来,周末来赶海的市民络绎不绝,但是雷千里却没有时间赶海。

这些日子,雷千里每天上班前会把微信朋友圈里有关家乡的信息都点开浏览一遍:蓝色是警情通报,红色是疫情工作小组下发的文件,还有确诊者的活动轨迹图……只字片语都牵动着他紧张的神经。

婚期又要泡汤?

相隔几千里仅靠手机联系,冰冷的屏幕和温暖的陪伴相比,太过于残酷。互不联系,对感情来说随时都可能是致命的一击。

“扎上安全带!师傅!”走进工地的雷千里,对站在直臂机上的工人师傅大声喊道。

雷千里大声提醒高空作业的工人师傅系好安全带

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站在直臂机上焊接龙骨钢筋,距离50米范围啥也听不清,说话只能通过手势和口型辨认。

工人师傅正戴着面罩进行焊接作业,滋滋啦啦的焊接声屏蔽了他的听力,雷千里站在直臂机底下喊了四五遍,他才注意到有人在向自己提醒安全。

焊接瞬间,火星四溅,为防止引发火灾,需要同时用铁材质的簸箕接住火星,“扣上安全带,把接板接好了。”雷千里不断地纠正着工人的不规范施工,“作业台不要靠在龙骨上……”

这是雷千里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在施工现场巡查,提醒工人们注意安全规范。

雷千里在施工现场

体育馆主体是个圆形建筑,有三层,每层都四五米高,钢筋龙骨错综交叉,有时候一个焊接点不好操作,需要多次转动直臂机才能完成,工人们嫌麻烦,会攀过操作台作业,雷千里发现后都会上前阻止提醒。有工人把刚使用完的消防水龙带扔在地上,雷千里上收拾整理好,放回嵌在墙面的消防柜里。

雷千里在整理消防栓管道

走过一条通道,就来到了建设中的体育馆内部,“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大坑啊。”雷千里回想起自己刚到这里的场景,不禁感叹,从一湾大坑到一座接近3万平方米的建筑拔地而起,现在已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金属屋面铺设、外玻璃幕墙安装、机电管道架设……项目明年年初就要完工,收尾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工人师傅在焊接

“早点干完活,早点能回家。”这是雷千里的心愿。4年的异乡打拼时光对雷千里来说,还包括他人生的重要一环——结婚。

2021年“五一”期间,他和相恋多年的女友订婚,酒店都订好了,“三金”也备齐了,就等“十一”完婚。但是10月份陕西的一波疫情让婚礼完全泡汤。

“回家意味着回来就要隔离,一来一去要个把月,单位工期紧张,一天都耽误不起,更别说一个月。”雷千里和未婚妻商量后,决定把婚期推迟到明年的农历正月初六,但是眼前渭南这波疫情的突袭,婚期十有八九又要泡汤。

雷千里的异地恋谈得很辛苦,“不敢吵架,吵架就意味着两人要进入好几天的冷战期,女朋友不接电话。”这事让他“抓狂”。

施工现场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比如浇灌混凝土要一气呵成,有时候会加班到凌晨,现场机器轰鸣,女朋友打电话一时没听见,都可能导致落一顿埋怨。

雷千里走在施工现场

“我一年只能回家两趟,十月一长假和春节。最难的时候是去年,订婚之前差点就分手了。”未婚妻是雷千里的初恋,两人高中时就已相识,“爱情长跑的临门一脚,连家都不回?她感觉我没有诚意,向我提分手,冷战了一个多星期,不接我电话。”

好在距离并没有拉开这对有情人的手,“订婚后我都没时间回家去看看岳父岳母。我也理解她,在家人面前难免有攀比,我这个女婿就显得有点不称职。”雷千里无奈地说,“屏幕里的爱情很艰难,视频电话只能打得频繁一些。”

一家分两半

小树和爸爸在屏幕这头,妈妈和弟弟在屏幕那头,是开心、是温暖、是安然……每一次长长短短的连线,打破了青岛与上海的时空。

“妈妈,我到球场了,准备训练了。”小树对着屏幕里的妈妈说,“今天特别冷,我都拿不住手机了,你给我寄的羽绒服正好今天到了。”

马上要进球场训练了,小树跟妈妈视频报平安:羽绒服收到了

“那你赶紧穿上吧,你要的水果软糖我给你寄到家里了,估计明天就能到。”屏幕对面的妈妈正在回家的班车上,光线有点暗,影像有些模糊。

12月24日,雪像落入凡间的精灵,在这一天纷然降临青岛,温度骤然降到了入冬以来的最低值,大地被盖了一层洁白的轻薄羽绒。这天下午6点多,12岁的小树即将展开足球训练,进场前,他拿过爸爸的手机,跟远在上海工作的妈妈报个平安。

小树在市郊的一所中学寄宿,羽绒服和水果软糖是上个周末他在视频电话里跟妈妈要的。平日里,妈妈只能在周末的时候,通过视频电话询问儿子近况,儿子想要的东西随时通过快递寄到青岛。

两个小时前,小树的爸爸从市内驱车赶到学校,接上小树后再送去市内的球场集训。周一到周五,小树住在学校,周五下午才由爸爸接回家中。

“这周考英语了吧,听老师说,你的成绩有点退步啊。”小树一坐上车,爸爸忍不住盘问起他一周的学习情况。

“哦,知道了。”小树看向窗外,简单地应答着。提到学习,父子间的谈话总是生出些严肃的味道。

“妈妈给你寄的快递到了,除了羽绒服,怎么还有个闹钟?你的电话手表不是有叫起床的功能吗?”沉默了一会儿,小树爸爸转移了一下话题。

“电话手表叫不醒我,我需要一个闹钟,要不我总是宿舍最晚起来的一个。”小树是足球特长生,除了日常学习外,每天都有足球训练课。碰上严格的教练,会要求孩子们早上5点半起来跑圈,每圈400米,需要跑够10圈。4公里的晨跑不算难题,小树能在20分钟之内完成。

雪后的青岛,气温骤然降至零下,小树坚持在球场上夜训

“今天这么冷,晚上的集训会不会人来得少了就取消?”小树带着点期待的语气问道。

“冬练三九嘛,这个天气训练也是磨炼你们的意志。”小树爸爸鼓励道。自从认准了体育特长生这条路,就意味着要能吃苦,夏天下雨,只要雨不是很大,冬天下雪,只要不结冰,小树都会照常参加训练。

“我喜欢下雪天踢球,爸爸,一脚下去,脚上带着雪都飞起来了。就是有点脚冷,踢球的时候脚会疼。”也许在年幼的小树眼里,下雪天踢球的乐趣等同于打雪仗。

周五的晚高峰特别堵,父子俩用了1个多小时才赶回市内,两人在车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天色由白转黑,小树窝在后座上,看着窗外的灯火一点点燃起,突然冒出一句:“爸爸,周末我想吃你炖的羊排。”

2020年4月,小树妈妈调到上海工作后,家里就剩父子俩,小树周末在家的三餐也由爸爸张罗。从厨房小白,到美食大厨,B站的做饭视频是小树爸爸进阶的“法宝”,照葫芦画瓢,金汤肥牛、清炖羊排……小树爸爸的大餐总是花样不断。

小树爸爸精心准备的周末大餐,其中就有小树喜欢的炖羊排

远在上海工作的妈妈带着小树弟弟、姥姥、姥爷住在公司附近租的房子里,五六十个平米,刚好容下四人的衣食起居。

每天晚上9点多钟,小树的爸爸都会给妈妈打电话,看看屏幕里的小儿子。小儿子才4岁,去年刚在上海的幼儿园入学。

屏幕里的小儿子有时活泼,有时沉默。活泼的时候,他会对着屏幕里的爸爸唱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好汉歌》……都是曾经当过兵的姥爷教的,曲风带着浓浓的年代感;沉默的时候,他则在忙着做实验,妈妈刚从网上给他买了100套小实验材料包,简单的字他认得一些,只见屏幕里的他蹲在桌子一角,嘟囔着“开水自备”,像个小大人般投入,忙得都顾不上看爸爸一眼。

虽然视频电话里聊的都是些如白水的日子,絮絮叨叨的对话除了“吃了啥”“干吗呢”,也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但是对于周一到周五一个人在家的小树爸爸来说,已是生活中足够温暖的色彩。

还是少回来吧

一个家族分隔四地,小小的手机屏幕根本不能消解那长长的思念。疫情之下,团聚,是每个人手机视频里老家院子里那通宵不灭熄的灯火。

距离夜训开始还有半小时,小树和爸爸在球场旁边的拉面馆吃饭。爸爸把自己碗里的牛肉夹给小树,“过两天元旦,妈妈要回青岛了。”

好消息宣布得太突然,小树一口面条还没咽下去,抬起头的眼睛里闪着光,“真的?那弟弟呢?”

“当然都回来了。”爸爸看了一眼小树,笑了笑,“骗你的,弟弟过几天放寒假再回来,元旦就不回来了。”

“你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小树又埋头捞起长长的面条。爸爸注意到了儿子的失落,又好笑又心疼。

道阻且长,团圆难圆。

今年11月25日,上海发现三例本地确诊病例,3人曾在19日至21日先后至苏州共同游玩。而11月19日那天,小树妈妈正好回了一趟青岛,途经上海虹桥火车站,活动轨迹与确诊病例有一定程度的交集。

小树就读的学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规定,要求家里人与上海确诊病例相关的行程必须上报。周五放学后,小树和爸爸赶往齐鲁医院,排了长队做核酸检测。当天小树的球队和教练一起聚餐,因为检测结果6小时后才能拿到,小树很遗憾没能参加。

“唉,还是少回来吧。”视频电话里,爸爸对着妈妈无奈地叹息。

除了每天和小树妈妈视频通话外,每周和小树爷爷奶奶的视频电话也不能缺席。

河北农村老家,刚学会摆弄智能机没几年的老人,平常并没有带手机的习惯,但是每个周六晚上,他们会早早守在电话旁边,与儿子视频连线,看看远在青岛的儿子和孙子。

一次小树爸爸在单位加班,忘了通话,被小树爷爷打来电话一顿训斥,“你俩在干什么?我以为有什么事呢!”老人的关心总是习惯用嗔怪来表达。

其实,在视频电话里,小树并不能时时看到爷爷奶奶的身影,画面的主角总是天花板、桌子或者门,摄像头能拍到什么,完全取决于老人拿着手机的姿势。

去年春节,小树一家被分割成了四部分,年底骤然紧张的疫情,阻断了四地十几口人的团圆路。

小树的太爷爷和太奶奶刚入冬的时候去了北京的姑奶奶家,无法返回河北。小树的学校明确通知,离青返青要提前三天报备,回来还要做好14天的居家健康检测。小树弟弟在上海的幼儿园也发了同样的通知。接到两个孩子学校的通知,小树弟弟和妈妈只能留在了上海,小树和爸爸则留在了青岛。

年三十前一天,小树的大爷在家庭群里连发了四个视频:老家院子里的树上、廊檐下、影壁墙上,缀满了闪闪发亮的彩灯。“挂彩灯手都冻麻了,忙活了大半天,就想把院子装点得喜气洋洋。”挂灯笼,不仅是习俗的惯性,更是寓意对家人的牵挂,“我在努力营造过年的气氛,其实心里没感觉到要过年的意思。表面上我还行,可是一说过年你们都不回来,我这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屏幕的阻隔,反而加重了一家人的思念和惆怅。

手机视频里闪烁不灭熄的灯火,召唤着漂泊四方的心,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念叨:回家……

大年三十,河北老家的桌上齐刷刷地摆上了三部手机,屏幕里,一家人的影像和祝福从北京、上海、青岛汇聚到一起,长长的思念顺着网络,以特殊的方式聚集。

平安是福

“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请你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

曾经,这首《祝你平安》传唱大江南北,当时间转动到新冠疫情发生两周年的节点,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无数家庭经历了跌宕起伏,感受过人生无常的当下,2022年,唯愿亲人在侧,平安就好!

“妈,我发烧了”

“疫情这两年把我的生活全打乱了。”此刻的兰荟,感觉有心无力。

生活中的兰荟是个不服输的女强人。15年前,她和丈夫从南京老家来到青岛,白手起家,创立了一家拥有几十号员工的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儿子小平高中毕业后,兰荟把他送到了美国读大学。

“儿子很自立,第一次出国是他自己去机场坐的飞机,我和他爸爸都没有去送。”大学4年苦读,小平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并且考上了研究生。小平研究生读的是项目管理,这个专业在美国算得上是高新职业之一,月工资水平可以达到五六千美元,工作3年后就可以申请到美国绿卡。

在兰荟的计划中,全家移民美国正在一步步推进:几年前,兰荟花了十几万元去外地拜名师学习针灸,她了解到针灸这些中医疗法在国外非常吃香,如果将来跟着儿子去美国定居,她也可以在异国他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兰荟细致地规划着整个家庭的未来。然而,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谁也没想到其影响会席卷全球。

疫情初期,口罩等防疫物质国内吃紧,儿子还从美国给她寄了一箱口罩回来。“那时候还没有注意到疫情蔓延的苗头。”

但是很快到了2020年3月份,兰荟被一串数字吓傻了:美国疫情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每天都有几万人感染。紧接着,美国所有学校下达了停课通知,学校不能随意进入,学生们改为居家上网课。小平也跟一个比较要好的中国同学一起,在学校外面租了一间房子住。

“妈妈,我胸闷,还发烧了。”2020年4月的一天,兰荟深夜接到儿子的一个电话,不明情况的她直接吓醒了。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儿子身在美国,与国内有12个小时的时差,兰荟的手机晚上从来不敢关机。同样怕父母担心,儿子也从是来报喜不报忧,更是不会在北京时间夜里打电话,除非有特殊的紧急事情。如今儿子发烧了,是感染了新冠肺炎吗?这个问号足以让兰荟在惶恐中奔溃。

身在美国的儿子,求医无助。国外的医院需要预约,又加上新冠确诊病人增多,医院根本没有太多的医疗资源供应,排队都挂不上号。幸亏儿子身边常备一些治疗感冒的药物,但是吃了一个星期,症状也不见好转。

“每次视频电话里,儿子总拿着温度计。隔半个小时他就量一次体温。”隔着手机屏幕,兰荟也感觉到了儿子的恐慌。

更措手不及的事情是,儿子的签证5月底就要过期了,续签需要到纽约的中国驻美大使馆办理,因为疫情原因,驻美大使馆也暂停窗口业务,即使窗口业务没有暂停,儿子身处马萨诸塞州,一路赶到纽约,路上也有感染的风险。在国外,护照过期,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没有护照,回国的机票都不能买。

滞留,对儿子来说,是生死未卜。

3次订票辗转回国

“赶在护照到期前,无论如何也要回国!”兰荟一家做了一个很坚决的决定。然而,回国路并不顺畅,一开始机票买不到,已经出票的航班随时有可能停飞,后来航班都停飞了。兰荟从国内买了一些小柴胡等中成药寄给儿子,然而4月份寄出的包裹,迟迟无法通关,物流信息始终显示在国内打转。

心急如焚的兰荟,一天要打十几个视频电话。电话里的儿子情绪不高,为了减少外出感染病毒的风险,儿子和舍友每次从超市采购回来的食物,都要计划着吃。“肉眼可见地消瘦,一个月瘦了十几斤。”看着屏幕里的儿子,兰荟只能强打精神安慰,经常挂了电话就大哭一场。

为了解更多信息,兰荟在网上加了20多个家长群,群里都是孩子在美国留学的家长,有在美国呆了十几年的家长告诉兰荟,医院不要指望了,这个时候根本挂不上号的。

不惜一切的兰荟和老公发动了身边所有能动用的人脉资源,终于朋友托朋友,联系了一位身在华盛顿的中国医生。医生非常热心,听了兰荟的描述后说:“放心吧,不会是新冠肺炎,应该是普通的感冒。”医生还对兰荟表示,如果不放心,可以让儿子搬到他家住。

这无疑是兰荟家的救星。舍友开车9个多小时,把小平送到了医生家里,连楼都没上,又连夜开车返回马萨诸塞州。因为舍友的父母也叮嘱,“在美国不能随意出门走动”。

在医生朋友家里,小平的状态一点点好转。终于在5月初,经历过3次订票后,乘坐一架预订飞机先飞往法国,后由法国转机飞回中国。

飞机在广州着陆后,小平的健康码显示是红码,随即被拉往指定酒店隔离,半个月后,健康码变为黄码,又从广州飞回青岛,被带到指定酒店住宿,待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才能返家。

终于不用隔着屏幕就可以见到儿子了,兰荟激动得恨不能上前一把抱住他。但是防疫车把小平送到小区门口后,兰荟也只是远远地打了招呼。小平还需要自己居家隔离半个月,这期间,兰荟和老公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

隔着屏幕的跪别

小平居家隔离结束后,兰荟和老公并没有马上搬回家。因为还有半年才能研究生毕业,这期间,小平要按美国时间上网课。为了不影响儿子作息,兰荟和老公还是选择住在租的房子里。一家人虽然在一个城市里,多数时间还是需要通过手机视频的方式交流。

每天,兰荟提前问好儿子想吃什么菜,从楼下的菜店采购回家做早饭。儿子上了一夜的网课,这顿早餐相当于晚餐,不可能是简单的豆浆油条,而是需要炒一两个菜,还得保证有一个肉菜。

上网课很辛苦,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比起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网课要大打折扣,有时候需要完成小组作业,可同学们分布在俄罗斯、印度等不同的国家,每个人所处的时区不同,大家要在视频里凑齐,展开小组讨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小平最终顺利拿到了研究生学位,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他只身去了上海,边实习边找工作。

兰荟每天都会跟儿子视频,问问他投简历的回应情况,屏幕这边是兰荟和老公的期望,“不是上市公司,不好。工资待遇不算好……”屏幕另一边是生活的现实,兰荟儿子的工作迟迟没有着落。

疫情下的就业环境颇为严峻,很多国外留学生不再留在国外,而是选择回国就业;受国内外课程体系不同影响,热门的公务员招考之路留给留学生的机会几乎并不多。国内外专业设置的差异,国外吃香的热门专业,在国内不一定好找工作。现实和期望偏差太大,心理的落差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小平找工作的道路似乎有些迂回。

从疫情最严重时的天价返程机票,再到疫情稍好之后全副武装的回程,和珍贵的回国绿码,这个家庭在短短的一两年里,经历了高密度的跌宕起伏,感受到了人生的变化无常,也锻造出一颗强大的心脏。

“顺其自然吧,没有特别好的工作就先等等,第一份工作经历也挺重要的。”兰荟这样安慰自己。

11月初,兰荟病了多年的父亲突然脑溢血去世了,临终前老人家一直念叨的外孙小平却没能赶到。因为上海突发疫情,小平正好跟确诊病例有交通工具的密接轨迹,正在酒店隔离。老人的葬礼上,兰荟接通了儿子的视频,小平跪在地上给姥爷磕了三个头。

屏幕里是哭成泪人却无法到场的小平,屏幕这边的灵堂上,老人的照片静静地微笑。冰冷的屏幕隔离了空间,隔离了生死,这一刻愈显悲凉。

“只要亲人都在身边,健康就好。”2022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兰荟许下了这唯一的愿望。

(本文兰荟、小平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