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离“世界级产业集群”还有多远?

2022-01-06 16:01 长三角日报阅读 (43738) 扫描到手机

  “与长三角各地产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这是上海的目标,亦是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愈发紧密,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近日的发布《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再度印证了这一趋势。《规划》将发展目标定为:发展目标上海与长三角各地产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顶层设计待完善

  事实上,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已经是长三角各地在布局产业发展时的关注重点。

  例如,2021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就提出“发挥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区域合作紧密的优势,深入推进长三角产业协作”“到2025年,进一步提升长三角产业协同水平,共同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根据《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分布与协同》研究报告的数据,2013至2020年,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年均49%的增速在长三角全域快速增长,并在局部区域集聚呈现的态势是:以上海为中心,向西沿长江形成“沪宁合产业带”,向南沿东海岸线形成“沪杭甬瓯产业带”。

  当然,从区域型产业集群,到世界级产业集群,仍有不少路要走。在专家看来,顶层设计是关键一环。

  “应该加强系统性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吴福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例如,可围绕三省一市联合打造“四条走廊”规划(G60科技创新走廊、G50绿色发展走廊、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临海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研究制定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并结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出台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同时,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应以市场经济基本法则为导向,摒弃传统的行政区划竞争模式。”吴福象说,要消除行政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打通要素自由流动堵点,推进区域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有效分工,推动创新资源扩散溢出、开放共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葛和平也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

  “2021年6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共建共享科技、教育、人才、金融、医疗、旅游、环保、开发区、示范区等大平台,便于各自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葛和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基于区域利益共享,有助于各区域在谋划自身发展时破除“零和博弈”困境,促进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形成。

互补体系待建立

  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分工合作体系的建立,在这方面,长三角亦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未来,应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层次和比较优势,明确各自的产业功能定位及支柱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梯度有序的有机体系。”吴福象强调。

  从上海的角度看,葛和平认为,应积极推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制造业“沪宁合+沪杭甬瓯”双轴驱动和生产性服务业“沪宁杭合+苏锡”极化集聚式驱动中的关键作用,构建长三角产业的“点-线-面”立体式协同创新格局,以生产性服务业的“极点”全面支撑制造业“双轴线”创新升级,从而引领长三角全域“面”上的产业创新发展。

  “同时,应充分发挥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优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以及优质的金融服务优势,推动国际研发、技术、人才、现代服务业向长三角地区深度转移,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支撑长三角地区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葛和平说。

  在吴福象看来,提升长三角区域内领军企业影响力也至关重要。比如,加快培育世界级领军企业、建设世界级知名品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隐形冠军”,提升长三角行业领军企业在产业链布局、核心技术路线选择、行业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提高长三角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此外,从研发资源看,长三角地区有3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3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三省一市应形成智能化优势互补,积极开展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吴福象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