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政前方丨一起向未来⑤:青岛生态环境保护受表彰,建设“美丽海湾”,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2022-01-10 18:4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064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姚绍毅

日前,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表彰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100个集体“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称号;授予100名个人“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称号。其中,青岛有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北分局等8家单位和孙伟民等5名个人受到表彰。

另一则来自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的消息,“十四五”期间,全国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青岛要力争第一批列入 “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历史新高,厚植了绿色发展底色。

近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李沧分局监控中心对辖区内的固定源废气进行监督监测。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青岛发布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根据公报,全市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多项生态环境指标创历史最佳。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压煤、抑尘、控车、减排多措并举,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市在用燃煤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开展工业炉窑专项整治,全年完成9万余户清洁取暖建设及532.5万平方米既有居住节能保暖改造工程;完成城市裸土绿化面积182.7公顷,检查工地扬尘14000余次,1300余处在建建筑工地安装完成远程视频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2020年,青岛市空气质量历史性的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多项污染物浓度达到历史新低,是2013年国家实施新标准以来最优水平。

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20个环境问题和农村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52个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加强水质监测,实施水质公报制度,监测并公开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厂水质信息;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共排查各类排水口6444个,排查出777个疑似排污口。2020年,青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严格落实湾长制,加强陆源污染监管,综合施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修订《关于推行湾长制加强海湾管理保护的方案》以及巡湾、会议、信息报送等三项制度,启动胶州湾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编制《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创新提出"美丽海湾"建设目标。2020年,青岛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水水质优良面积(一、二类)比例达到98.8%,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噪声污染防治方面,严格控制交通、社会生活、施工及工业等噪声污染防治。落实运输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减少企业夜间运输,缓解交通噪音扰民;加强餐饮、娱乐、商业噪声污染防治。2020年,市区区域环境昼间噪声58.7分贝、道路交通昼间噪声70.0分贝,同比均保持稳定;市区各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全部达标。

同时,修订《青岛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保护区;严密监控水质,定期检测、评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厂和用户的水质状况,确保饮用水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安全。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均雷介绍,"十三五"青岛市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圆满成效。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1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6个断面实现类别跃升,创历史最好水平;超额完成省下达青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以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任务,均超额完成。

2021年12月9日,青岛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在小珠山水库举行。

“三线一单”生态管控

青岛从生态环境要素现状出发,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去年8月,《青岛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完成。

围绕着青岛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构建“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建设“天蓝、地绿、海碧、水清、土净”美丽青岛的总体目标,提出生态环境建设2025、2035年的主要目标,并将其拆分细化归类到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三个环境维度的具体目标,划定了生态、大气、水、土壤环境管控分区,提出了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岸线资源利用上线,在全市划定了146个陆域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分类管控。

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结合区域特点和功能定位,衔接“三线”成果,统筹划定陆域和海域环境管控单元,建立“1+146+63”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即1个市级生态环境总体准入清单,146个陆域环境管控单元和63个海域环境管控单元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市级生态环境总体准入清单由基本原则、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要求等5个维度构成,体现全市的基础性、普适性要求。

去年以来,青岛将“三线一单”管控成果衔接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在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时,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作为重要依据,符合管控要求的给予批准,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及时优化调整,调整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原则上不予批准,从严把好生态环境准入关。

将“三线一单”管控成果作为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生态修复、防控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围绕实现环境质量约束性考核目标,加快治理水、大气、土壤环境污染,组织开展优先保护单元生态保护修复。

利用“三线一单”管控成果,规范和引导开发建设行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导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三线一单”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基础,也是区域开发、资源利用、城乡建设、空间规划和产业准入的重要依据,对指导招商引资、促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2021年12月29日,青岛市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签约仪式在即墨区举行。

建设“美丽海湾”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劣Ⅴ类水体,“美丽海湾”初步展现,山水林田海岛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到2035年,城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成为常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十四五”青岛将迎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打造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这些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9月,《青岛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确定了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5大类24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11项。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10项重点任务。一是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动结构调整;二是坚持低碳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坚持协同治理,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四是坚持“三水统筹”,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五是坚持陆海共治,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美丽海湾;六是坚持系统防治,加强土壤、地下水、农村环境保护;七是坚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八是坚持风险防控,筑牢环境安全底线;九是坚持多元共治,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十是坚持全民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围绕全面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全面构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海碧、水清、土净”的美丽青岛。

如今,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要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调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青岛经济社会将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呈现系统性、结构性变革,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提升期,城市建设持续加速。随着“四减四增”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不断向好态势。

青岛将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绿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