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面对面丨突出重围 把海洋优势握在手里!代表委员聚焦如何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2022-01-25 06:2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4190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刘笑笑

海洋强省,是山东发展战略之一。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开展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而其中无论是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中转分拨基地,还是加快“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研发建设,亦或是推进胶州湾等重点海湾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级美丽海湾,青岛优势明显,责任重大。

于洪军代表:

统筹推进抓落实,保持海洋领先优势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洪军代表说,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依然拿出相当篇幅部署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对海洋领域的重视。但山东的海洋高质量发展并非高枕无忧。“现在海洋领域方面,国际竞争很激烈,国内兄弟省份也在奋起直追,包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很多大动作。需要我们全省上下一起努力。”

于洪军表示,应该清醒意识到,我们在很多涉海领域并没有处于领先水平。曾经在海洋领域的几次大浪潮中,大的事件都是青岛发起的,而现在我们在国家层面的项目中虽然还有牵头的,但所占比例已经远不如以前那么多了。山东一直有比较多的海洋科技人员,但在多个涉海领域失去了领先地位。“当然因为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是比较初级的,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洪军说。

因此,山东要做好海洋强省建设的顶层设计,更要做好落实落地工作。目前山东在海洋强省战略中,将海洋港口和现代化海洋产业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但也不应该忽略了其他涉海领域的齐头并进,应该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统筹。

“山东主要的海洋力量在青岛,青岛本身又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更要做好顶层设计,把优势保持住,并研究好在哪些方面做出更好的文章来。”于洪军说。

海洋强省建设离不开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今年于洪军带来的建议便是有关这一方面的——他建议研究开发好莱州湾地下卤水。“莱州湾地区蕴藏大量的地下卤水,这是山东重要的矿产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于洪军说,现在莱州湾地区的地下卤水还处于无序的开发状态,需要及早规划。

据了解,地下卤水是古海水在地质运动中富集在地下的产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其浓度高等特点,最早用来晒盐,现在成为提取溴等元素的重要矿产资源。

“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我们海洋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加强监测,做好合理化的规划利用。”于洪军说。

徐健委员:

筹建生物海洋芯片科学中心

海洋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海洋大数据是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洋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海洋大数据依赖于海洋长期、自动观测系统的建立。为此,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单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徐健委员建议,筹建生物海洋芯片科学中心,通过研发和运行可用于海洋生物自动观测系统的小型化芯片,建设一个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探测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服务与应用领域覆盖水产养殖、渔业捕捞、海洋生态监控、海洋生物灾害防控等广阔领域的综合性国家海洋生物探测装备与大数据创新基地。

“海洋观测、开发利用、海洋管理、海洋安全等都离不开海洋探测与观测。”徐健说,我国近几年已经建造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船、深潜器和大浮标、海洋卫星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建立起宏观层面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然而依然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海洋自动观测系统。这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缺少能够在微观层面、“原位”感知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传感器(芯片),而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难题。

为此,徐健建议,由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三方筹建生物海洋芯片科学中心。“生物海洋芯片科学中心将与山东省现有海洋研究体系形成良好互补,从而充分发挥山东省海洋科技的优势,且能为医疗、航天、材料、电子等行业服务海洋领域提供一个桥梁和纽带。”徐健认为,建立生物海洋芯片科学中心,从原创的高端科学仪器和大数据等角度,抢占海洋生命科学领域国际竞争的源头与高地,可以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他还建议加大对海洋动植物和微生物功能探测仪器创新的扶持力度。在生物海洋芯片科学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自主研发和运用原创技术、芯片、仪器和数据系统,形成原创、成体系、山东创造的“海洋生物与生态健康”大数据系统,开发针对海洋健康状态监控、海洋生物资源挖掘、海洋生产力评估、海洋物种安全与海洋探索能力建设等特定应用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些努力将直接服务于我省高端海洋生命科学分析仪器和海洋生物传感装备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挖掘、海洋探索与保护等产业的发展。”徐健说。

陈四清委员:

补齐海水网箱养殖产业短板,打造蓝色粮仓

把海洋建设成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巨大“蓝色粮仓”,这是我国几代海洋科学家的梦想。作为海洋大省,山东省大陆海岸线约占全国1/6,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作为拥有大量海洋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的海洋科技强省、海洋面积大省,山东海水网箱养殖面积仅占4.51%,这与我们当前的科技实力是不匹配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四清委员建议,提高海水网箱养殖产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开发广阔的海洋水域。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长期居世界第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60%以上,超过其他国家养殖产量之和,其中,网箱养殖是鱼类最主要的养殖方式。2021年我国渔业年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为1749764吨,山东仅有95057吨,占比5.43%。”陈四清认为,造成这样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山东省开展网箱养殖海域不足,能够开展网箱养殖的海域被占用或未充分开发,网箱养殖产业规模较小;缺乏优良养殖品种,养殖风险大而效益低,导致网箱养殖积极性不高;养殖方式陈旧,缺少成熟的养殖模式,可能导致网箱不能充分利用而空置的窘境;受冬季气候影响,北方养殖鱼类越冬风险大,为了获得安全收益,只能在短时间集中上市,导致产品积压、销售困难,进而使产品价格降低甚至出现亏本甩卖的情况,效益不稳定也影响了养殖企业的积极性。

为提高海水网箱养殖产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开发广阔的海洋水域,加快山东海洋强省建设,陈四清建议,要创造网箱养殖良好环境,优先规划海水网箱养殖海域,制定海水网箱养殖扶持政策,充分开发网箱养殖海域,扩大养殖面积;专项资助网箱养殖良种培育和网箱养殖技术研究,多方位开展海洋生物种质创制研究,培育适于本土网箱养殖的生长快、品质高、消费市场大的优良新品种,完善网箱养殖陆海、近远海、南北接力养殖规格、时间转换的衔接;要健全收获销售渠道,由政府部门牵头搭建网箱养殖鱼类销售平台、加工储存平台,使网箱养殖的鱼产品能安全收获、顺利销售,降低网箱养殖风险,获得理想收益,提高养殖企业积极性,实现蓝色鱼仓建设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