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详解一份高效、准确的核酸报告的诞生之旅

2022-03-14 21:5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1273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

疫情之下,一份“48小时核酸报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通行证”。对于市民来说,核酸检测采样后几个小时就可以拿到一份新冠核酸检测报告,而这份报告背后的故事了解多少呢?记者了解到,自3月5日以来,作为防疫的“排雷兵”,疫情的“发报员”,青岛市市立医院医学检验部面对核酸检测任务突增平日的8倍之多,机器24小时运转,最高每日完成2万多例的核酸检测标本量。检验部为大家详解一份高效、准确的核酸报告的诞生之旅。

“与病毒赛跑,最高每日完成超过2万例的核酸检测标本量,这背后当然不是大家以为的标本放进仪器后直接出具结果这么简单。”青岛市市立医院医学检验部宋卫青主任告诉记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不同于其它病毒检测,检测人员需要穿着二级防护装置进入到密闭负压的实验室工作,行动受限、呼吸不畅、汗流浃背、通宵达旦就是核酸检测工作的日常。24小时开机、接到电话即奔赴检测一线几乎成了检验人习以为常的经历。那么,一份高效、准确的核酸报告是如何诞生的呢?宋卫青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标本采集完成后,在严密包装下,由专人送往实验室。检验人员首先将外包装严格消毒,后进行信息的核对和录入工作,接着进行多步骤的核酸检测过程,包括试剂配制、96孔样本加样、核酸提取、加反应体系、上机扩增、结果读取及审核报告等。

“看似最简单的样本接收环节,其实就很不简单。”宋卫青介绍,检验人员要搬运大号物流包装箱,样本逐一拆袋、摆架、编号、校对和信息扫描,而且速度要快,绝不能耽误后续样本检测过程;同时要保证海量样本信息录入的零失误。检测时,检验人员要佩戴两层手套,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生物安全柜内将码的整齐的样本一个个实施“拧盖-吸样-加样-回盖”的操作过程,几千份样本就是重复操作几千次,一个都不能错、不能漏,还要避免交叉污染。混运体系的过程更是辛苦,小小的塑料安泡想要严丝合缝的盖上盖子,需要相当大的手劲。宋卫青心疼地说,“长时间连续作战,我们这里年轻小伙子们的手都疼得不能打弯。”

而在报告解读这一环节,则更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所以一份完整的核酸检测过程,是对检测人员手力、眼力、脑力的极大考验。“在大家等待核酸报告的几个小时里,检验人员可能已经马不停蹄地加了上万个样本孔,用了上万个枪头。而在大家看不到的时间里,我们也一直在忙碌着。”宋卫青说。

疫情当前,为了大家获得及时而准确的核酸检测报告,检验人员埋首于幕后与时间赛跑,面临着高风险、高强度,用独特的方式挑起了抗疫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