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观察 | 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青岛的底气从何而来?

2022-04-15 07:59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8292)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两会深观察 | 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青岛的底气从何而来?

风口财经记者 李红梅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把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六个城市定位”之一,把“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作为全力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将青岛的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

  2021年4月,中央出台了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有关文件,提出“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把青岛海洋发展摆在了全国沿海城市的第一梯队。2021年海洋强省工作会议指出,青岛要强化责任担当、勇当经略海洋的先锋。

  为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青岛海洋发展的光荣使命,去年以来,青岛市一边研究起草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相关文件,一边积极谋划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推动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航运贸易、生态环保、对外开放等方面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21年,青岛市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达30%以上。

海洋科技创新集聚“国之大者”

  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这是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最大底气所在。

  在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发布的海洋科技指数中,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数中以93.195分继续保持第2位,仅次于洛杉矶。在细分指数中,青岛稳居海洋科技发展基础水平和海洋科技产出水平指数第一位。

  去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式启用,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挂牌成立,7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评估考核为优秀、列全省第一。

  其中,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2000年-2013年批准筹建的7个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唯一成功去“筹”的,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旨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要求,开展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世界海洋科技强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紧扣“大平台、大交叉、大协同、大系统”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不断延伸海洋创新链条,成果不断涌现——“海燕-X”水下滑翔机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建成目前全球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超算中心;向全球公开发布500年甚至千年超大尺度的海洋水文气象预测预报数据……目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在全力争取尽早入列。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科学家亲临海底目标作业区域。

  位于即墨区鳌山卫的国家深海基地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对实现中华民族“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夙愿、维护中国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近年来,国家深海基地以“深海一号”科考船为平台,发展“三龙”(蛟龙、海龙、潜龙)海洋探测开发装备作业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深海精细化综合调查能力。

  此外,青岛市积极对接国家部委,争取到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和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国家“深海三大平台”落户,凸显了青岛市向深海进军、积极主动承担海洋强国建设使命的信心决心,将进一步巩固提升青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新动能

  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1年,青岛市重点海洋产业实现较大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26%左右,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速超过18%,以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材料制造等为主的海洋相关产业增速达到23%左右。

  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是青岛市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即墨区蓝谷、西海岸新区古镇口融合区等区域集聚了一批优质的企业与科研院所,拥有北海造船、中国船柴、海油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海西重机、青岛造船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以及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家船舶技术研究所分部等科技创新平台。

海西重机建造的“中国三峡101”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

  一件件“国之重器”在青岛研制:今年1月,海西重机建造的“中国三峡101”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交付,这是目前国内海洋新能源领域最大的综合性勘探试验平台;今年3月,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工程项目单体相继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开工建造……

  海水淡化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目前,青岛市已建成海水淡化规模达22.4万吨/日,占全国建成规模近1/7,在建海水淡化项目规模为11.7万吨/日,海水淡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其中,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国最大的参与市政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也是我国首个日满负荷运转达10 万吨级的海水淡化工程,目前正在加紧扩建。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该项目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打破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

  在现代渔业方面,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是全国首个试点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定位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深远海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陆海统筹体制创新先行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示范区深远海养殖中央综合管理平台投入使用,“深蓝1号”网箱实现全球首次低纬度深远海养殖三文鱼规模化收鱼,同时养殖水体15万立方的“深蓝2号”网箱开工建设。

  另外,国信集团投资建设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即将交付使用。近日,农业农村部批准“国信1号”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深远海养殖运营试点,标志着青岛市在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利用、推进海水养殖由近海走向深远海方面走在了全国领先位置,再次发起并引领以设施渔业为特点的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

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作用凸显

  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是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5.68亿吨,同比增长5.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37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8%,分别居中国沿海港口第4位、第5位,外贸吞吐量居中国沿海港口第2位,集装箱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第1位。

  智慧港口是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必然路径,也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青岛港是全国智慧港口建设的试点单位,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球首个融入“氢+5G”的智慧绿色码头,曾8次刷新世界纪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各大港口吞吐量纷纷下跌,而青岛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为全球港口提供了“中国样板”和“中国智慧”。

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为发挥港口作为枢纽、节点的独特优势,在畅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上积极作为,青岛港持续深化船公司总部战略,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畅通海陆,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以更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新发展格局。2021年,青岛港集装箱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

  为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青岛海关在青岛港探索实施基于“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的“先期机检、码头直提”模式,优化推广“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监管模式,支持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创新开展中日韩陆海多式联运,在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开设海铁联运专用闸口,打造港站一体作业模式,实施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

  自2018年6月我国宣布在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以来,截至今年2月,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1400列,发运国际集装箱12万标箱。目前,上合示范区国际班列线路增至16条,可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49个城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

  此外,泛亚码头、大唐码头(二期)等11个港口项目加快建设,山东国际航交所在青岛挂牌成立。作为航运、贸易、金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引领者,山东国际航交所将打造中日韩“海上黄金大通道”,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构建航运贸易金融综合场景,搭建航运融资租赁服务平台、航运保险运营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航运供应链金融平台,逐步形成集海上运输、贸易代理、通关清关、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全链条航运贸易金融产业体系。

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打样”

  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更加注重经略海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提供生态支撑。

  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2017年,青岛率先在全市49个海湾推行湾长制,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市、区市、镇街三级湾长组织体系,切实将海湾管理保护任务落地落实。同时,聘请民间湾长、义务(志愿)湾长、社会监督员,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意识。

  2021年,青岛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8.8%,保持稳中向好趋势。

  在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青岛灵山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成为省内唯一成功入选的优秀案例,彰显出青岛海湾的生态示范价值。此外,青岛西岸前海湾区、崂山湾区美丽海湾建设纳入“十四五”国家海洋生态环保规划,从侧面印证了“湾长制”推行以来在促动青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上的成效。

青岛灵山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青岛市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坚持陆海统筹和精准治理并举,梯次创建“美丽海湾”。在入海排污口整治方面,青岛市按照“取缔一批、治理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目前已完成80%的整治工作,完成整治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海上污染治理方面,青岛市妥善处置海上突发溢油事件、史上最大规模浒苔绿潮灾害,把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渔业碳汇储量可观,海洋养殖贝类、藻类储碳周期较长,尤其是贝类固碳时间可达数千年之久,可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助力。

  青岛鳌山湾海域的人工上升流增汇示范工程是国内首个人工上升流增汇示范工程,已运行40多个月,青岛企业养殖的示范应用显示,促进了海带等海藻类养殖增产以及蓝碳增汇。据了解,大型海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海水碳循环,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现代化海洋牧场在使深远海成为“良田”的同时,其生态效益更加可观。目前,青岛市在建海洋牧场已达25处,其中18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总量的1/9。预计到2025年,青岛海洋牧场实现年固碳量3万吨,相当于7400公顷森林每年的固碳量。

  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同意,经省发改委批复建设的国内首家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将积极服务“双碳”目标,针对性研究海洋领域增汇减排、碳汇核算交易等实施路径,稳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下一步,青岛市将加快推进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筹建工作,探索以海洋碳汇增量为导向的海洋生态保护模式,助力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围绕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高端海洋科技产业和项目,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合称“五个中心”),形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显著优势,在全球海洋城市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为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起势,近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市委海洋委、市政府办公厅分别印发《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简称《海洋15条》),打出“1+1+1”政策组合拳。

  《意见》谋长远、把方向,描绘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青岛海洋发展蓝图,提出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综合优势,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系统部署了“五个中心”建设。到2025年,预计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现代海洋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初步建成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针对“五个中心”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行动计划》按照项目化、清单化的要求,研究提出了未来三年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即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海洋人才引进培养工程、海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壮大工程、海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数字海洋建设工程、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海洋国际合作工程,提出实施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引领性、首创性、示范性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国最大的参与市政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

  《海洋15条》主要聚焦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高端航运服务业、现代渔业等海洋重点产业,研究提出了15条29款扶持政策。

  2022年,青岛将锚定“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着力建设“五个中心”,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力争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