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耕不辍孜孜以求——崔士文与他的书画(之五)

2022-04-22 17:2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1974) 扫描到手机

>>>艺术简历<<<

崔士文,民革党员、青岛市区块链产业商会特邀艺术顾问、青岛市链湾研究院智库专家、青岛信息港艺术顾问、华人频道青岛特约书画家、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书画编辑部主任、青岛写意中国画院副院长、文旅部儿促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顾问。

>>>作品赏析<<<

声中金石 逆而得物——读艺术家崔士文先生的书画作品

白里(青岛市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 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传统书画在文人画出现之后,尤其强调其书写性。而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较之西方风景画的出现,早了近千年有余。中国山水画重思想,尚人文,讲感情,有意境,其精神内核就是传递中国的智慧与哲学,以笔墨为基础,以意境为宗旨,倾注艺术家的思想和才学,进而寓情于画,以画言志,以画抒情。而一直强调的书写性和笔墨,实则既是中国画的技法,也是中国画的格调。而气韵,则是历代中国山水画家始终追求的至高境界。

在艺术家崔士文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中,其骨法用笔,线条凝重浑厚,没有任何轻、浮、飘之感。那种师古不泥古的韵味油然而生,在视觉与情趣意味上都与观者紧密沟通,与观者的心灵是怦然相接的。崔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体现着他本人的精神境界,凝聚着其艺术精髓,看似平静至极,但画中笔墨的运用对加强整幅作品的表现效果和气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山水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宽而钝的中锋线条,墨色浓淡适宜,不用阔笔渲染,使画面没有呈现钩和染的区分,从笔墨方面加强了画面的纯粹平静之感,另外其用笔较快,作品画面呈现出一种粗疏率略的印象。从文人画肇始之时起,已有墨戏的说法。而墨戏心态的背后正是艺术家对主观情绪与思想的自由追求。自在无碍,超然于法则与理念的束缚。

力道遒劲而无劲利的锋芒,用墨枯润相生,在墨色淋漓与飞白的流变对比中,虚静质朴,典雅中和,在笔不周而意周之中,表现了崔士文先生的个性品格。其作品中的情感寄寓性很强,从其书画题诗及配诗中可见。崔士文先生在其中国山水画作品《新溪山行旅》的配诗中曾这样写道:“高岭危耸与天齐,松柏翠茂古道长。商旅相呼行路急,廻声伴著秋水扬。崖断千尺疑无路,溪高直下日苍茫。绝壁横空匿古寺,金碧琉璃白玉镶。丛林幽深空谷处,村落相间鸡犬鸣。莫道艰途行多舛,踏平坎坷矢志坚。”

令笔者惊叹不已的是崔士文先生在书画领域涉猎广泛,不仅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山水、人物、花鸟题材轻车熟路,在书法领域也下过很多功夫,其真草隶篆兼修,尤精于草书。其草书曾研习怀素、黄庭坚、王铎等书帖,拥有深厚的传统临帖功底。沈曾植在谈诗歌的时候曾说:“木相摩而火生,人相摩而智生,惟诗亦然。有逆缘而后生逆笔,胸中磊块皆声中金石也。棘栗蓬、金刚圈,皆以逆得之;顺流而下,乃无物也。”虽说的是诗歌,但同样适合于书法创作。

今人都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势。更有技者,近乎道。也正是“莫道艰途行多舛,踏平坎坷矢志坚”,艺术之路无涯,道阻且长,当为吾辈学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