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线解纷争 心系群众促和谐——诸城市法院“十佳办案能手”张纪亮办案经验分享

2022-05-09 16:14 诸城法院阅读 (35456) 扫描到手机

张纪亮,2008年9月进入诸城法院工作,现任诸城法院昌城法庭副庭长。在人民法庭工作近十年,2019年以来,办结民商事案件近千件,办案质量、效率、效果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2021年获诸城市委、市政府嘉奖。2022年4月,被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全市法院“十佳办案能手”称号。

5月5日上午,在全市法院办案经验交流会上,张纪亮作为获奖代表作经验交流。

人民法庭,被称为“基层的基层”,处于化解矛盾的第一线、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作为一名人民法庭的法官,张纪亮始终坚持与百姓“打成一片”,在传递司法规则和法律刚性的同时,将司法温情、人文关怀融入到百姓心中,满足百姓司法需求,赢得百姓信任!

2019年以来,张纪亮累计办结各类民商事案件近千件,年均结案率为92.24%、调解撤诉率为43.14%、一审服判息诉率为94.85%,各项主要质效指标一直保持在全院前列。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办案感悟……

感悟之一:善拉百姓呱 

对于基层群众来说,法律法规都是一些较难理解的“大道理”。只有让基层群众听得懂抽象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的指导他们参与诉讼,也更有利于调解纠纷、化解矛盾。

张纪亮老家是沂蒙地区,平日说话带有一些口音,刚到人民法庭工作时,为了让当事人更容易听懂,不管开庭,还是调解,他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讲解法律规定,但在办案过程中,有时遇到一些当事人,认为他说普通话根本听不进去。慢慢地,他转变观念,开始学习本地方言,将法言法语通过方言、本地俗语讲出来,跟当事人的沟通更顺畅,调解纠纷的效果也更好。
张纪亮说:“老百姓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懂法律、会讲法的法官,更需要一个了解乡土风情、善于讲百姓语言的法官,‘拉百姓呱’更容易拉近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心理距离。”

感悟之二:保持中立站

法官是公平的使者,要时刻注意一言一行,做到不偏不倚。

有一件往事让张纪亮记忆犹新:在一起案件开庭审理之前,被告代理人因为其他案件和张纪亮沟通了几句,结果引起了旁边原告的误会,在接下来的调解和开庭审理过程中,原告多次提出质疑,认为被告和张纪亮存在不正常交往。不管张纪亮如何解释,原告就是不相信,直到判决作出后,原告看到自己的诉讼请求实现了,才最终打消疑虑,并向张纪亮赔礼道歉。

之后,张纪亮便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保持中立站位,对双方当事人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居中立场站住了,公平正义形象树立了,当事人的信任也就到位了,矛盾化解就会更顺畅,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就会更好。

感悟之三:常去现场看

张纪亮一直坚持“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案情。在办理基层群众之间的相邻关系、财产损害、涉农村土地等纠纷时,他都会到现场、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全面了解案情和纠纷起因,找到案件的突破口,从而更好化解矛盾,实现案结事了。

在一起财产损害案件中,原被告双方是邻居,原告认为被告在翻建房屋时,造成原告房屋墙体开裂,被告坚决认为与其无关。为进一步查明事实,张纪亮组织双方进行现场勘验。当时正值夏天,烈日炎炎,张纪亮顶着高温登上梯子、爬到屋顶,详细查看了建筑整体构造,又到房前屋后,认真查看了墙体裂缝情况,不一会儿,身上的制服就被汗水湿透了。

勘验结束后,张纪亮组织双方进行现场调解,将查看结果、后续诉讼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作了说明,并劝导双方珍惜邻里关系、以和为贵。双方均表示没想到法官能这么重视他们之间的纠纷,原告表示会慎重考虑,被告也表示会分担一些修复费用。隔了几天,原告主动撤回了起诉。

感悟之四:快把案件结

从当事人的司法期待考虑,案件不仅要办好,更要快办。如果案件久拖不决,伤害的只能是法律的权威和当事人的信任。在工作实践中,张纪亮着重做好“三个坚持”,实现了较高的办案效率。

一是坚持电子送达优先。电子送达方便、快捷、高效,能大幅缩短送达时间。为了提高电子送达适用率,收到案件后及时与当事人沟通,引导其同意电子送达,为后续所有诉讼文书的送达打下基础。当事人坚决不同意电子送达或无法电子送达的,再灵活采取法院专递、直接送达、留置送达等方式快速送达。

二是坚持全程调解。从立案排期一直到判决前,最大限度做调解工作。排期环节,与当事人电话沟通,有调解意向的,优先建议双方自行和解并由原告撤诉,需要确认调解协议的,敲定三日内到法庭签署调解协议,如有外地当事人,利用微信、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等平台线上确认调解协议。开庭阶段,优先进行调解,若达成调解意见,当场制作调解书,不拖泥带水。

三是坚持要素式审判。对于其中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案件,坚持适用要素式审判模式,简化办案程序,快速查明相关要素,缩短开庭时间。开庭完毕后,当日作出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