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故居:天游园里的惬意——望海绿波,盛暑不热

2022-05-18 11:5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245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康有为故居,位于汇泉湾畔、小鱼山南麓,已经成为“文化青岛”的一个重要象征,俨如近现代文化的一个路标,历经风雨而演成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处人文殿堂。“自有天游入非想,默存独乐始于今。”在青岛的别墅落成之后,康有为在《游存庐落成诗》中感叹。他还留下了那句著名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从此康有为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总结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工部主事。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康有为大展身手。然而,历史的洪流将他吞没,无奈他流亡海外躲避。回国后,几次努力都有“回天乏术”之感。1917年第一次来到青岛,就被这里的风光吸引,于是在青岛回到祖国怀抱后,他购屋定居,开始了颐养天年的生活。雕刻在崂山上的长诗,是他留给青岛的印记,也是他彼时心境的写照。

院落不大,绿植覆盖。主楼仍然保留着德式建筑风格。这幢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被记载为早期出现的德国庭院别墅,不过,在设计上它却并非纯血统的德式建筑,而是混合了外廊式样和中西折中的痕迹。

一楼直接连接庭院,估计多有随从居住,正面有个大台阶,从两侧楼梯可通往正室,二楼设有客厅、书房,三楼为卧房,房间不大,错落有致。

康有为是如何来到青岛的呢?

就在德国入侵青岛的10年间,康有为就意识到了民族危机。1888年至1898年间,他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后来领导了影响深远的维新变化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历史真切地记录,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慈禧太后残酷镇压,康有为只得流亡海外。他自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周游大地,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从海外归来。1917年冬,他经天津来到青岛,拜谒了在青岛的恭亲王溥伟,时值冬至,“溥伟按清宫旧例留康有为吃馄饨,康有为激动地写下了《丁已冬至日游青岛并谒恭邸于会泉》一诗”:

海上忽见神仙山,金碧观阙绚其间。晓暾乍上映紫澜,楼观飞惊抗情恋。楼阁倚山临海滨,碧波浩荡通天边。吾时伏阙力争焉,大陈利害言万千。

初次印象很好。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1923年5月,康有为再次来到青岛,住在宾馆里,胶澳督办熊炳琦热情接待了他。27日,他给家人写信:“今各人住客栈极贵,俟得屋,当电告,至时可来青岛,实远胜沪矣”(《与梁随觉书》)。在青岛,康有为有位老友,时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顾问的陈干。

此次重逢于青岛,陈干自是殷勤接待。康有为也借居在陈干观象一路5号的家中。随后陈干偕夫人陪同康有为及夫人选购居所,走了几处,康有为相中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一座背山面海、风景极佳的建筑,也就是如今的康有为故居。

故居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占青岛时期德国总督副官弗莱海顿·利利恩克龙的宅邸,是青岛最早出现的德式建筑之一。故居主楼为砖木混合结构三层小楼,建筑面积为1128平方米。故居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红瓦坡顶,黄色水刷墙结合红砖清水墙,局部以花岗岩包镶,门帘多为卷式。主入口朝南,东西两侧设有边门。康有为入住时期,故居一层为康家仆人房间。二层主入口门前东西两侧砌花岗岩台阶,主入口左右侧有东西游廊,穿过游廊可达二层室内房间。二层三层房间为康有为生活起居及会见宾客场所,各个房间相互贯通,由欧式木门连接,木门高2.9米。

康有为对别墅颇为满意,他认为:“屋虽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绿波,仅距百步。”“而且,风景极佳,盛暑不热”。从这年七月份开始租用,过了一年多,又买了下来,以便长居。康有为还把宣统皇帝溥仪给他题的“天游堂”悬挂在宅子中,所以这所新居也叫“天游园”。

在青岛,康有为终于结束了浪迹天涯的生活,因此颇为惬意。

1924年,康有为写下了《甲子夏六月,得青岛德国旧提督楼,赋示曼宣婿及诸孙》,来记述他得到新居时的心情:

截海为塘山作堤,茂林峻岭树如荠。

庄严旧日节楼在,今落吾家可隐栖。

从1917年初临青岛,到1927年在青岛逝世,整整10年间,除了留下了给予青岛“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誉外,康有为写下了大量吟咏青岛优美风光的壮丽诗篇。如《青岛会泉石矶望海观潮高至数丈异观也》一诗:

海水冥濛望石矶,怒涛高拍入云飞。

飞帆渺渺和云水,高玉青青日落时。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辞世于青岛,原拟迁葬广东故里,暂厝象耳山,1943年正式安葬。1985年迁葬于浮山之阳,位于背山面海的崂山区中韩镇大麦岛村北山。

(图片和建筑资料由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