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民刊《蓝海潮》历十年风雨路 成了老年文学爱好者“文学养老”的阵地

2022-05-20 15:2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731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段姗姗

“苦恋半生情未眠,夕阳路上再结缘”,2013年,十八位热爱文学的老人在西海岸新区的碧海边远眺深思,萌生了创办杂志的念头,十年后的今天,民刊《蓝海潮》以每周接收8万字来稿的势头被众多“文化老人”所追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年人出书的摇篮”。近日,在《蓝海潮》编辑部,记者见到了主编谭庆邦及几位编辑部常务人员,聊起这创刊十年间的风雨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不谓名利,不赚报酬,一群老人,为了一群老人,更为着共同的文学热爱,无悔坚守。

十八位耄耋老人创刊《蓝海潮》

十年风雨路,以笔当枪游戈在文化大潮

1965年,在东海舰队退役后的谭庆邦复员回乡,在诸城市教委工作,60岁退休后来到黄岛开发区,乘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创办了职业技校。十年后,70岁的老兵与老朋友一道,在黄岛区政府的文史馆编写史料《黄岛往事》。5年后,年仅八旬的谭庆邦与17位文友动起了“以文养老,创办刊物”的念头,你出三千、他拿五千、买来书号、聘请了编辑、请来书法家撰写书名、找到几位企业家合作捐助、还邀请了《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为刊物写下贺词“海波迭浪天际来,诗文涌潮心灵间”……就这样,杂志《蓝海潮》诞生了。

作为一本“接地气”的民办刊物,《蓝海潮》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老年文学爱好者的各类作品,从报告文学、诗歌、小说,散文到书画,凭借着“磨好豆腐给妈吃”的服务理念,不要国家一分钱,工作人员全义务劳动,分文不取,夕阳下的文学人各尽其能张罗起了编辑部,刊物只送不卖,开创了出版界的先例。

甘肃的散文、天津的小说、西安的诗歌……从一年一期到一年两期、三期,从接收来稿到帮老人们出个人专著,《蓝海潮》为老年人搭建起了一个文化平台,成了众多老年文学爱好者的知心友,“文学养老”的风潮在这里汇聚传扬。

2021年,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黄岛服务中心与《蓝海潮》立下更加深厚的联结,蓝海潮编辑部在兵妈妈拥军协会黄岛服务中心挂匾。此时,创刊之初的18位老人已有四位离世,在八十六岁退伍老兵谭庆邦的带领下,编辑部又吸收了四位“新人”,在“爱国爱党爱家、歌颂新生活、聚焦黄岛新变化”的大主题下,《蓝海潮》始终坚守着这方文化阵地。

老有所为,老有所养

《蓝海潮》成了老年文学爱好者“文学养老”的阵地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中途辍学了,但是个人一直特别热爱文字,平时有些生活感想和见闻呐都喜欢写下来。真的特别感谢《蓝海潮》的大家,给了我鼓励和支持,让我有勇气整理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年轮岁影》,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今年81岁的薛桂梅说起与《蓝海潮》结缘的故事,直呼“圆了老年人的梦”,更是为老年人能将个人的精神遗产留给子孙后代有了宝贵的载体。

在《蓝海潮》编辑部,今年86岁的谭庆邦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谭老,退休老师,18年加入编辑部的赵玉霞感叹道:“二十岁的嗓门,三十岁的心脏,四十岁的步伐,六十岁的头发”。“想起了谭老带着我们转公交车往返三次谈合作的时候,辗转奔波,满怀希望又无疾而终……”同为退休老师转编辑部常务人员的王珊应和道:“是啊,谭老身上的军人做派和朝气激励着我们所有人,有了《蓝海潮》,‘文化老人们’也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养’”。

王珊、尹代祥、主编谭庆帮、赵玉霞

如今,创刊整十年的《蓝海潮》不光成了众多老年文学爱好者的聚集地,更是在刊物出版方的支持下,为近20位老人出版了个人专著。除了收取印刷成本费外,编辑部一文不取。其中包括老编辑部成员孟繁一老人的诗集《岁影月痕》、孙美贞的《孙美贞诗文选》、刘海润的《刘海润诗文珍存集》及谭庆邦的小说《一杯苦酒》等。

“回首开辟者之筚路蓝缕,不由得让人感概系之。铁骨铮铮的追梦人,以笔当枪游戈在蓝海大潮,这就是风雨路上的文化人!”谭庆邦在创刊十周年之际,向热爱《蓝海潮》的文友们表达感谢,邀赴下一个文学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