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青岛市场主体“200万”的背后——“放水养鱼”,市场经济焕发生机和活力

2022-05-26 11:3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7214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媛

青岛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0万户,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数字,更代表着产业,代表着就业,代表着民生。从2016年12月突破100万,5年半的时间“翻一番”,青岛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优质创业生态,厚植企业发展沃土,树立“金牌店小二”理念,推行“手术刀”式服务型执法,“多予少取”“只予不取”,形成“放水养鱼”生态,实现市场主体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双提升”,焕发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0.5个工作日,

第200万个市场主体“领证”

5月24日,青岛市副市长赵胜村为第200万家市场主体—青岛雷神数智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营业执照。与营业执照同时颁到青岛雷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兵手里的,还有一份政府送上的开业“大礼包”,其中包括免费提供的一套四枚印章,包括企业公章、财务章、发票专用章、法定代表人名章各1枚;营业执照副本;青岛市场监管法规通、惠民惠企政策通;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服务导航。沉甸甸的“礼包”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

“在企业创办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我要为相关行政部门的流程优化、办事效率和全方位的服务点个赞!”李艳兵告诉记者,新公司的开办只用了半天时间,“以前是3.5个工作日,现在是0.5个工作日,当场办结,效率大大提升。”

企业开办是经营者投资兴业的“第一道门”,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线、最前沿,也是市场主体体验政务服务的第一环节。立足“第一道门”,青岛市聚焦企业开办流程、耗时、费用、便利度四个方面,深入整合营业执照、印章刻制、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税务发票等业务,将7个环节压减至1个环节,0.5个工作日办结,企业开办效率全国领先。

为了让企业更便利地“进门”,青岛实现一站式同步办理银行预约开户、预设账号获取和代扣缴税费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子营业执照与电子印章同步、免费发放,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无纸化办理,有效防范“萝卜章、假合同”风险。今年4月,青岛市行政审批局打破登记地域管辖限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分支机构登记注册“集中办理”改革,全市4万余家各类内资市场主体分支机构的登记注册业务实现“全城通办”,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少跑腿”“零跑腿”,推出“青易办”掌上平台,青岛成为全国首个企业登记注册全链条“掌上办、零材料、智能审”的城市。全国首创推出企业开办“索引式”智能推送,启动全省首个政企股权数据互联互通平台—“股易通”,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电子证照联展联用改革入选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

4个“全生命周期”,

激活创新创业“一池春水”

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青岛市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厚植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的理念,多维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获评“营商环境全国十佳城市”,激活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在企业“准入、准营、准出”全周期,市行政审批局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在全市范围对523项、在自贸区对69项涉企经营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扇门”方式分类推进照后减证,进一步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探索水路运输标准化、数字化改革,今年2月制发首张行业标准水路运输电子许可证,青岛市水路运输电子证照可以在全国互认共享,这是全国地方落实交通运输部最新行业标准的首例。

在自然人全生命周期,专注于人的获得感,聚焦自然人从出生到退休、再到身故的全生命周期,建立自然人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模型,通过推行一网通办、一门办理、数据共享、跨部门联办等方式,为自然人提供出生“一件事”、教育“一件事”、就医“一件事”、退休“一件事”、身故“一件事”的集成服务,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

在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实施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零材料”申报,将企业所需提交材料由原来的7项缩减到0项,所需填写信息字段从84个缩减到13个,缩减比例达到85%;工程建设改革压减审批时限至70天,目前全国领先,且仅占其项目转化周期的1/11,为项目再投资赢得了时间。持续推进水、电、气、暖、通信等相关审批事项“12+N事合一“模式,规范实施标准化建设,整合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窗口,建立一站式服务应用场景。

在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围绕市民眼中的“一整件事”,通过并联审批等方式,推行主题式服务模式,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事多流程,整合为“一链一流程”,改革后,市场主体办理“一件事”平均跑腿次数压减71%、申请材料压缩80%,审批时间压减78%。目前,全市共推出976项“一事全办”民生事项,涵盖开便利店、民办非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市民常办的高频事项,发放“一业一证”行业许可证6859张。

善用“手术刀”,

服务型执法把企业打“活”

青岛市近年来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46条创新突破政策,打造优质创业生态,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在市场监管领域,执法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创新性地推行包容审慎的服务型执法。“对危害公共利益、挑战道德底线、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法行为,坚持果断‘亮剑’,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对轻微、非主观故意、首次违法行为,坚持做企业健康发展的‘守护者’,以‘手术刀’式执法,‘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促进企业守法经营。”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善武表示,执法的目的不是把企业打“死”,而是要把企业打“活”,帮助企业更健康地发展。

青岛提出“精准科学有效监管,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将服务延伸到企业“家门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实施全国首批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打造“暖企助企+信用修复”新模式。开展广告业“五送”活动。发挥职能优势,实施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全程跟进服务,推动全市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等相结合,对守法诚信企业减少检查次数,对违法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管。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市场监管部门实施宽松的“容缺容错”外资登记办理,通过告知承诺、远程视频确认等举措,化解特殊时期外资企业登记的“难点”、“堵点”问题。截至目前,已为53家外资企业办理了特殊时期“容缺容错”登记业务,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助力外资企业早登记、早落地、早经营。

不仅要数量,还要有质量。青岛把“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作为市场主体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四上”企业规范化改制、上市公司奖励补助等措施,积极做好企业入库培育、指导服务和跟踪监测,促进了市场主体梯次健康发展。引导个体工商户、企业驻青分支机构登记为法人企业,推进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微商、代购、带货主播、购物平台等办理市场主体登记,鼓励超过免于登记的“零星小额”农户办理电商营业执照,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授人以渔”,

把政策工具递给创业者

当前形势下,部分市场主体的经营发展面临不小的困难和压力,青岛市优化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工具,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诚心用心”的服务,换取企业“安心舒心”的发展。

市市场监管局上线市场监管“法规通”服务平台,把1000多部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分类、分层次,通过大数据、标签化向企业精准推送,解决企业面对众多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无所适从的问题。针对疫情影响,推出抗疫情促发展“暖企行动”20条措施,从推动企业发展、优化注册服务、精准服务产业、知识产权帮扶、发挥消费拉动作用、服务型执法等六个方面服务全市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发展。

团市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市民营经济局、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联合发布“赋能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17项举措,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问诊式”监管、打造“创业第一课”“青创先锋课”公益培训讲堂、组建青岛青年创业者联盟、搭建“创业一件事”服务平台、开展“政银携手 助商惠民”专项活动等,为青年企业家赋能助力。

市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品质青岛”塑造工程,制定出台《知识产权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实施规程》。组织开展“政银携手助小微”活动,为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撬动贷款17亿元。推出电商企业“优商加油计划”,协调相关银行为“优商库”中的21家电商企业提供普惠型、定制型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