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倒在父亲节,这位父亲留下的不应只是一个英勇的背影

2022-06-22 12:41 大众日报阅读 (141690) 扫描到手机

6月19日父亲节,一位父亲定格于孩子眼中英勇的背影。当天北京门城湖景区内永定河与阜石路交界的桥墩下,3名孩子下水游泳被水冲走。众人纷纷下水营救,终于将3个孩子全部救上岸,而救人者之一、1990年出生的北京市民周宏勃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时周宏勃的妻子抱着孩子,就在岸边,眼看着亲人因救人体力不支而沉入河中。

年轻父亲的离去留给亲人和孩子的,是一生的伤痛和难忘。在孩子眼中,父亲是一座高山,是一面一举一动都在对照模仿的镜子,父亲危急时刻仗义出手、英勇助人,孩子将铭记一生。事发又恰逢父亲节,周宏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父亲的责任、担当、大爱。

但周宏勃留给社会的思考却不该止于此。就在三个孩子被水冲走的景区,设有“禁止入河”“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防止溺水”等警示标牌,几个孩子从年龄上看,想必他们已能够读懂标牌,然而这场悲剧的发生说明,我们的防溺水机制依然存在漏洞。防止悲剧发生,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越是酷暑难耐越渴望清凉,夏季亲水近水可谓人之本能。为了规避溺水风险让孩子们远离野外水域,在本质上是一种逆本能的行为,改变人的本能,势必付出相应的成本。在防溺水方面,就包括足够的时间、经济和人力投入。

溺水的高发人群是儿童,针对儿童的防溺水教育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搞“一阵风”,而要常抓不懈。每年都有孩子进入校园,系统性的防溺水教育也需要随之开启。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让每一届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野外戏水的危险,具备对风险水域的识别判断能力和远离风险水域的自觉。只有年年讲、届届讲、反复讲,在每个孩子身上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才有可能让避险思维代替亲水思维成为儿童面对野外水域的本能反应,从根本上减少溺水现象的发生。

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过去一些实现不了的防溺水措施如今也变成了现实。加大资金投入,在河湖水面、水库、塘坝等野外水域加强技防措施也是一条防止溺水的有效途径。比如增加围栏、防溺水安全警示牌的设置数量,设置巡防驻防点,配备高清监控摄像头、高音喇叭等设施,各地可以视情况推广开展。

反复说教、措施防护,或许不如一次切身感受印象更深刻。山东省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济南章丘的黄河阻泳志愿队队长王和新十余年来投身义务阻泳,已在全省几百家学校宣传过防溺水。他在宣讲中注意利用体验式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参与“溺水体验”互动小游戏,让孩子体验溺水的可怕。志愿者宣讲、现场巡查、家长教育……防溺水体系中,人防一环不可或缺。全社会持续不断的投入,我们才能少一些家庭遭遇悲剧,少一些英雄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