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高管是险企突围“灵药”吗?
铁打的公司,流动的资本,流水的高管,这是保险业在当下的真实写照。
近期,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密集出现人事变动,其中不乏“灵魂人物”。深究原因,既有到点退休时的新老交替,亦有股权更迭后的连带调整,还有业绩败北下的一拍两散。
在某种层面上讲,人事的快速调整反映了行业发展正面临重重压力。不过,换一个新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上任,困扰保险公司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恐怕未必。保险公司要想转型突围,还有很多路要走。
相较其他行业,保险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还算稳健。从宏观大环境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和中产人数的增加,商业保险的渗透率必然会逐步增加。
不过,现实问题就在眼前。消费者的保险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在保险公司层面,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粗放的发展经营模式,代理人的销售能力、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思路仍相对落后,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从而陷入“供求错配”的矛盾。
如果解决不了深层次的问题,保费收入下滑的局面就难以扭转,换再多的高管都只是“换汤不换药”。
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模式。比如,是走“小而精”路线,还是走“广而杂”路线?这可不是几个新高管就能一言而决的。
总的来说,当转型遭遇换帅,考验的不仅是企业制度,更是公司和股东的智慧。是否充分对高管放权,对高管的考核是否合理,是否提供合理的资源匹配……这些都直接决定了高管的能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
当然,公司和股东也要擦亮眼睛,不能为了换帅而换帅。近年来,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的负责人频繁更换,“一年一换”并不少见。这些高管来去匆匆,不仅没有给企业注入新动能,改善经营状况,反而对企业价值观的构建与公司治理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公司治理监管的创新方式与手段。2021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的高管任职申请整整上报1年后方才获批,探究背后原因,发现与这些机构投诉量指标居高不下、投资有隐患等有一定关系。
由此可见,在“放管服”理念下,监管部门对于保险高管任职资格流程虽然一再“简政放权”,但考量评价维度却更加多元全面,并进一步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来引导保险公司完善用人标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 外资险企持股保险资管公司比例不再设限!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
- 电影《4·29绝地突围》开机, 周楷宸首演红色题材抗战突围
- 6月上市险企保费榜 | 九大险企上半年总保费增长3.97%,寿险仍然承压,财险延续复苏
- 上半年中国人寿日均理赔约1.4亿元,多家险企女性重疾赔案数量多于男性
- 年内险企补血图鉴:“自我补血”模式频上演
- 险企分支布局一退一进 销售分级已成趋势
- 险资配置股票与基金比例反弹,多家险企“加仓”看好下半年权益市场
- 引用已废止标准、产品名称错误等被“揪出”,险企如何避免如此“低级失误”
- TOP TOY再突围:一周6个热搜、单日业绩超1000万,频频打造现象级消费事件
- 密集回购、增持,多家上市险企“护盘” 释放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