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二舅”能疗愈精神内耗吗?

2022-07-30 10:1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02472) 扫描到手机

本周,一段11分钟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爆红,作者讲述了自己的二舅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却又努力坚强地活着。命运如刀,生命如歌,大批网友直呼治愈,“敬二舅,敬世界上每一个坚韧乐观的人”。但也有人认为,二舅的一生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写照,谁不是在“用力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无法在“他的命运不如我们,都活出了精彩”中获得慰藉。面对人生,你有精神内耗吗?二舅的故事能治疗我们的焦虑吗?

苦难不值得歌颂,

但要看到隐于其中的光辉人性

□特约评论员 冯赟

二舅火了,这是一个来自遥远乡村的残疾老人与他传奇一生的故事。有人说,二舅的故事是歌颂苦难,就像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只有苦难才能造就今天的二舅。但二舅的故事真的只有苦难吗?如果没有了苦难,二舅会不会就不是今天的二舅了?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深知二舅的故事更多讲述的是一位普通人对生命、对苦难最朴素的理解。威尔士知名残疾人画家克里斯蒂曾在自传中这样回答:“上帝为什么要把我的灵魂囚禁在这副躯壳之中”,这是他与苦难抗争的决然誓言;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则说:“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这是他与苦难的和解。二舅也用其一生回答了“如何面对人生苦难”,答案是坚韧与不屈。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我们今天点赞二舅,不是把他当作社会模范,更不是拿他的一生当作治疗“精神内耗”的良药,而是将一种人生态度带给正处于困境的人。正如视频作者在采访中提及:得知自己的故事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原本害羞的二舅同意了拍摄。

我们也深知,二舅面对苦难所展现的坚韧不屈不是蚌中沙砾,唯有经过痛苦的洗礼,才可以得到的耀眼珍珠。相较虚无的精神符号,二舅身上展现出的是无数普通人的缩影。哪怕二舅身影散去,有着千千万万像二舅一样面对苦难却不甘、面对平凡却不凡的普通人。

哪有人不被生活所逼迫前行?44岁的“夜行人”张翠梅面对巨额负债与孩子未来,选择成为夜间代驾司机;21岁“扭扭车男孩”张亮自小患“脆骨病”,哪怕坐代步车也要继续求学。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无论是二舅、张翠梅还是张亮,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创造了不凡的人生。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犹如基因一般代代相传:是端起枪,面对列强也不屈服的祖辈们;是举起工具,建设一个富强国家的父辈们;也应该是我们,隐于千千万万中最普通的我们,哪怕面对未知的未来,也会毅然前行。

苦难并不值得歌颂,但我们却要看到那些隐于苦难中的光辉人性。哪怕没有苦难,二舅依旧是二舅,因为造就二舅的是根植于他生命中那一股坚韧与不屈的人性之光。

(作者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应届毕业生)

请还“二舅”真正的“本色” 

□特约评论员 袁法周

最近,B站UP主衣戈猜想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爆全网。平心而论,这是一个成功的中短视频网络作品。大凡看过的网友都会感慨:这不就是在说我身边的一位亲人吗?二舅,如此卑微、亲切,无数网友与二舅产生了共情。然而,作为“作品”,该视频在一些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里不妨说出来供大家讨论与指正。

先说题目“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有标题党之嫌。用网络上流行的“内卷”“内耗”的字眼吸睛,这是一种惯用手法。但整个视频中仅仅提到“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这难道就是“我的精神内耗”?似乎是文不对题。

再议视频把二舅的人生比作打牌,“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和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本意是想夸夸二舅在不幸的人生经历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收获。但套用“好牌”与“烂牌”的流行语,适得其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生处处都会面对困难与艰辛,这是一种常态,不能说遍尝艰辛的人生就是一把烂牌。我们都同情二舅不幸的遭遇,但同情的前提是尊重,而不是可怜。

视频最后引用伟人语录来总结与定基调,于是就有了“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可惜了,口号一喊,过犹不及。其实不需要再给二舅罩上“胜利”的光环,二舅和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样,在人生路上继续努力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用不着再煽情了。还是祝二舅平安、健康更实在,更符合人性吧。

无论如何,我还是要点一个大大的赞。二舅感动到我了。不是因为视频的解说词设计得多么用心,也不是因为某些主流媒体用“饱满”“力量”来进一步为二舅赋能,用传播正能量来带节奏。而是因为二舅的普通中略带苦涩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真实活着的自己。故事的背后,是人性的本色,二舅的本色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色——善良,朴实,勤快,忍耐……一辈子都在认真做个人。活着真的很难!又能如何?用曾国藩的话讲:“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

(作者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二舅”的张力源于关照现实的文风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近日,11分钟的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登上热搜,“二舅”也成了热词。关于“二舅”的讨论很多,但无论是“精神内耗”也好,还是“平凡的世界”“活着”也罢,褒贬之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搭车炒作的话题。网络的舆论场里就是如此,此起彼伏、热热闹闹,当然,热点也会很快的被下一波热点所掩盖,互联网的世界里不缺少奔腾的“后浪”。但“二舅”则在告诉人们互联网的舆论场里需要什么样的文风与作风。

流量时代,二舅的人生历程距离宏大叙事尚远,短视频的文案也难言“机巧”,镜头语言也谈不上丰富。但平淡、冷静,偶有冷幽默的叙事背后,却产生了巨大的话语张力,二舅庄敬自强的人生及背后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时下,“虚拟”盛行,业学两界皆以此为新潮。虽然“元宇宙”可能真的会在某年的某一个时刻到来,但现实的生活是一个一个的“二舅”们组成。

“二舅”们告诉大家,只有那些现实的生活,才真切地在每个人的左右。只有关注当下,新闻媒体才能产生价值,也才能产生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虽然我们的新闻媒体常常在讨论“内容为王”,但是什么样的才叫“内容”则鲜有论及。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语境中,“内容”未必是那些俯仰皆是的网络段子,新闻采访可能源于网络,但却不能止于网络。这不仅是“文风”问题,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作风”问题。

“文风体现作风”,我们始终倡导“优良文风”。今年是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第80个年头。“改文风”“转作风”一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中,对公众产生影响力的“文风”应该来源于现实并积极关照当下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触动内心,产生共情、共鸣与共振,才能从入眼入耳,走向入脑入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来都需要脚踏实地,只有心里有爱,脚底有泥,笔下才能有真情。“二舅”们的故事值得我们仔细思量。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侠客岛:

回味一番,令岛叔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二舅一瘸一拐依然向前走的背影,最戳中人心的是他最最朴素的坚韧与善良。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自强与强悍,令人心生敬意。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品质?

@中青:

现在大家所说的精神内耗,既包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真实的压力、烦心事,也包括很多不值得困惑的困惑。这部分人并非不知道有一些情绪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但却很难将其驱逐出去,还自己一个澄净和专注的心境。因此,二舅在生活中经受的磨砺和挫折,在给人感动的同时,也能激励和治愈一部分人。视频结尾,二舅在曲折不平的山路上蹒跚着向前走,回头那一刹那,让不少人感触颇深:人生一路走来,一些生活中看似无法逾越的困苦,其实咬咬牙也就熬过来了。我们欠缺的,或许是二舅那份用力生活的勇气。

@农民日报:

我们很庆幸,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许多人看到。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让乡土社会不再有“二舅”这样的苦和难。

@新京报:

“二舅”没有办法治愈我们,是因为社会中的顽疾无法通过一次媒介事件来抹掉。“二舅”的人生不应当成为一次全民感动,而应当让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认知更加清醒。生容易,活也容易,但是生活并不容易。不再制造别人的不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