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探访刘谦初红色文化产业园、解文卿烈士纪念馆——寻红色旧址,觅红色故事

2022-07-31 23:4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1726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红色传承继续。

《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中,一项重要的保护内容就是旧址保护。

建筑旧址,是见证者,见证历史的沧桑;它又是承载者,承载人文的变迁。无论是否久远,更遑论是否精美,打捞岁月的印痕,寻觅革命英雄的踪迹。

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刘谦初红色文化产业园、解文卿烈士纪念馆等的负责人和见证人,听他们介绍红色旧址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的细节和感受。

刘谦初文化产业园

平房出英雄,血脉正传承

平度田庄镇东刘庄刘谦初故居,黛瓦飞檐,古朴厚重。

正房五间,坐北朝南,一栋砖木结构的传统样式瓦房,故居占地面积187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89.5平方米。院落,干净整洁。高大的刺槐,枝繁叶茂,清风吹来,沙沙作响。树脚下,有两个树桩,应为同根生。正屋门楣,书有刘谦初故居几个大字,是毛主席的字体,彰显着这位共产党人与毛主席的特殊缘分。

推开故居屋门,打开一段关于刘谦初的故事。

平房里的有志少年

故居正屋共两间,为灶间与正间,西南角和东南角分别建有一个灶台;西边一间为刘谦初父母的卧室,也是刘谦初出生的地方。

刘谦初原名刘德元,1897年12月生于黎明时分,低矮昏暗的房屋内突然照入一缕光线,这让家人惊讶不已,所以父亲给他取小名为光。一家人挤在小房子里,刘谦初小时候跟着父母和祖父母一起住,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

置身故居之中,可以感受到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刘谦初的生命气息,烈士生前使用过的每一个物件,都在见证着一个铁血男儿的铮铮铁骨,诉说着英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感人事迹。

刘谦初自幼聪慧,留下了“少年读书不用心,不知读书为黎民。若知读书为黎民,高掌明灯用苦心”的志向。

1913年春天,他考入平度知务中学。19岁时,弃笔从戎,带领同学,进行了讨袁斗争。1918年,刘谦初考入位于济南的齐鲁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因积极宣传爱国思想被反动当局勒令返乡。

1922年,刘谦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并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两年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五卅惨案”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

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谦初在镇江润州中学教了一年书以后,1926年就到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去了。他在岭南大学附中教了一个学期的书,进步青年都很热爱他。后来北伐军十一军政治部成立时,有同志约他去工作,他就很高兴地参加了北伐军”,这是刘谦初的妻子张文秋在《党的忠实儿子》中对刘谦初的描述。在武汉,两人相识了。在来往中,他们由志同道合的同志逐渐发展成为革命的伴侣,1927年4月26日,两人结婚。

在此之前的1927年4月4日,刘谦初和张文秋参加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运动的重要报告。随后,刘谦初和张文秋拜访了毛泽东,请他谈了农民运动与中国革命的问题,他视毛泽东为自己走上革命之路的导师。当时毛泽东听说两人要结婚,便说“我家有3个儿子,你们家多生姑娘,咱们将来做儿女亲家吧!”没想到两家真的成了亲家,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女儿刘思齐嫁给了毛岸英,张文秋后来和陈振亚的女儿邵华嫁给了毛岸青。

1927年1月,刘谦初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29年7月,刘谦初领导发动了持续40多天的青岛大康、隆兴和富士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罢工,给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1929年7月底,由于叛徒告密,省委秘书机关被敌破坏。8月7日,刘谦初被捕。

12月初,刘谦初被敌人判处死刑,上报国民党南京政府。1930年1月,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刘谦初被改判8年徒刑,被关押在济南山东省第一模范监狱。在狱中,刘谦初从未停止对敌斗争。9月,军阀韩复榘上台,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屠杀共产党人。刘谦初知道局势变化对自己的案情极为不利,但他大义凛然,早下定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道:事已如此,没有营救的可能,请不必进行营救工作。1931年4月5日,刘谦初等22名优秀共产党员在济南英勇牺牲。

刘谦初等烈士牺牲的消息传到上海,周恩来十分悲痛,并高度评价:谦初的斗争意志很坚强,值得同志们学习。

红色文化产业园拔地起

英雄虽去,精神永存。东刘庄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知道刘谦初的事迹。由于年代久远,刘谦初故居顶部曾坍塌过多次,家人按原貌进行了修葺。

为了继承前辈的革命精神,当地政府对刘谦初故居进行了修缮。2001年平度拨款8万元按原貌进行了重修,并于2002年4月5日清明节,即刘谦初牺牲71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修复落成典礼。2008年秋,再次对刘谦初故居进行了全面修缮。

10年后,以刘谦初故居为依托,总投资2238万元,建设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刘谦初红色文化产业园,正式建设。如今,产业园已建成使用。

走入园区,被红色的氛围感染着。

田庄党委宣传办段玉振主任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文化园整体布展以“刘谦初烈士革命事迹”为主体,以“红色基因血脉传承”为轴线,着力构建“主题重大、特色突出、链条完整、内容感人、表述生动”的展示脉络。事迹陈列馆围绕着刘谦初生平经历,共设“东莱励志济天下”“救国救民求真理”“碧血丹心铸忠魂”“薪火相传映千秋”4个主题板块,综合运用浮雕、场景、影像等形式展现刘谦初的革命事迹,陈列了大量历史照片、书信、手稿等珍贵文物资料。同时,文化园内高标准打造多媒体报告厅,配备多个电子导览,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形成了现场讲解、影视体验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刘谦初故居及红色文化园作为青岛地区重要的红色资源,是全市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2021年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作为刘谦初烈士的故乡,东刘庄村2021年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成为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村落。

段玉振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目前故居正在被镇文化站、平度市、青岛市等多级相关部门呵护着,多个专业团队正在为宣传刘谦初的精神和红色文化而努力。

解文卿烈士纪念馆:

八旬“小同乡”,义务讲解14年

青砖小瓦,红窗墨门,前堂后室,8间平房,旧址原来是解家家庙。如今,两座石碑立于堂前:解文卿烈士就义处。门楣上,“解文卿烈士纪念馆”刻于木板上,迈步而入,可以看到解文卿的生平事迹。

院中柏树上,沾染了解文卿的鲜血,18岁的姑娘,被地主还乡团捆绑在树上,活活烧死。

当时,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9岁男孩,名叫解佐福,如今他已经是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只要有预约的团队,我就会过去”。

一个月前,刚刚接待了中国海洋大学的6名大学生,“他们听得很认真,我知道,这些20来岁的青年们都当故事听,我孙子考上了青岛大学,我前段时间给他讲解文卿的事迹,他还问‘真的假的’”,解佐福感慨地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任谁也无法相信,一个18岁的女孩有如此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毅力。

解文卿的乳名叫玲子,1929年出生在莱西县马仁区义谭店村(今莱西市水集街道义谭店村),幼年生活困苦。1938年,解文卿的父亲被逼在水沟头(今水集街道)为日本侵略军修碉堡时,惨遭毒打,含恨死去。两年后,她的母亲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11岁的解文卿挑起了家庭重担,与年幼的弟弟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1945年8月22日,莱西解放。1946年12月,县、区干部驻义谭店村,小小的解家也迎来了八路军。生活在黑暗中的解文卿终于看到了曙光。她如饥似渴,常常与干部们交流,尤其是县妇救会长战彬,常常组织妇女上识字班,讲共产党的革命斗争故事,教唱革命歌曲。

“解文卿以前很内向,不怎么爱说话,因为生活太苦了。莱西解放后,战大姐等人的出现,改变了解文卿,她找到了光明,觉得日子有了奔头,所以变得开朗了不少”,解佐福说。

在解文卿烈士纪念馆里,一面鲜红的“支前模范”锦旗,显得耀眼夺目。来自共产党人的关怀,让解文卿童年的阴霾一扫而光,她如向阳的葵花,恣意绽放。1947年2月27日,刚满18岁不久的解文卿站在了党旗下,右手齐眉高举,怀着激动的心情宣读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从那刻起,她便是一名共产党员了。

山东解放区开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后,解文卿一马当先,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在斗争会上,她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主持斗争大会,带头控拆地主恶霸的罪行。而这为她带来了杀身之祸。

1947年秋天,那些流亡在青岛的地主、恶霸拼凑了还乡团,窜回义谭店村,进行反攻倒算,屠杀革命干群。几天的时间里,活埋了8名干部、党员和群众(本村4人,外村4人)。土匪头子解保国,逼迫群众交出解文卿,如不交出,满门抄斩,全村杀绝。解文卿为了不连累百姓,毅然回村,主动落入还乡团的魔掌。

解家家庙,敌人拿着刺槐棍子,对她劈头盖脸地打,问道:“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你的同伙在哪里?”解文卿毅然决然说:“这你知道!我们共产党员不怕死,休想从我这里得到半点消息!”敌人见解文卿不说,就用绳子绑住她的头发吊到梁上,又在她的脖子上挂上了几十斤的石头,在她的脚下点燃了一堆麦秧,甚至,扒光她的衣服,将铁丝生生穿过了她的身体,解文卿一次一次昏死过去,残暴的敌人一次又一次用冷水将她泼醒。

直到奄奄一息,解文卿也没喊一声痛,没落一滴泪,没暴露一个同志,敌人见她始终紧咬牙关,彻底打消了从她身上获取情报的念头,就在家庙院中的柏树上,将她活活烧死……

为了纪念解文卿烈士,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事迹,“就义处”被修缮为解文卿烈士纪念馆,几经改造,2016年8月重新装修,成为莱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红色文化大院”承担起“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重任。

每次讲到这里,解佐福都会热泪盈眶,而参观者也会感动不已。尽管早在2008年就在馆内讲解,相同的故事讲了不下千次,解佐福仍然感触很深,“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能想象当时的场景,我给他们讲讲,传一传总有好处,哪怕有一点启发也是好的”。今年已经84岁高龄,解佐福仍在纪念馆讲解,并会不时地去看看馆内的设施,他没有要停止讲解的念头。

“不是唱高调,我义务讲解14年,讲讲当年的大姐姐,是我发自内心的心愿”。

相关链接:

“铜墙铁壁”大泽山,石雷吓破敌人胆

根据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青岛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第一批5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予以公布。全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9处。

除了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刘谦初故居、解文卿烈士就义处外,还有中共即墨县委成立旧址、萌山区殉国烈士纪念塔、前保驾山党支部旧址、高家民兵联防遗址等省保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年初,胶东行政公署旧址等也成为了省保单位。

每一个旧址的背后,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刘茜茜给半岛全媒体记者讲述了地雷战的故事:“秋季的一天,正在平度大泽山一带抢收庄稼的高家山村民,突然发现,村庄上空腾起滚滚浓烟,紧接着,鸡叫声、狗吠声,夹杂着小孩的哭声,连成一片。当大伙赶到后,村里火光四起,一片狼藉,日军残忍地杀害了13位无辜的村民,180多户百姓无家可归。日寇的暴行激起了村民复仇的怒火,村民自发成立了自卫团,团长高禄云带领民兵与敌人展开了斗争。”

1941年春,高家民兵联防民兵通过情报获悉,日伪军要进山“扫荡”,联防民兵迅速行动,在高家村西通往山里的岔道口和韭园村西“蛤蟆湾”埋上了地雷。当敌人踏进雷区后,路边、田地、沟底十几颗地雷先后爆炸,当场炸死三名日伪军,其他的抱头鼠窜,逃回了据点,初战告捷,民兵们信心百倍。

凶恶的敌人变得狡猾,将地雷一个个挖了出来。当地民兵突发奇想,就地取材,发明石雷,一颗又一颗的石雷,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整个村子男女老少加入其中,加工石雷,石雷也不断出新,除踏雷外,还研制出了用一根头发丝一头固定在树上,一头系在石雷上的绊雷;吊在葡萄架和门框上的空雷等等。也就从这时起,日伪军见“石”色变,闻“雷”丧胆,纷传“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

八年抗战期间,高家民兵联防的民兵与敌人作战600余次,毙敌俘敌2300余人,割敌电线1300多斤,缴获战马7匹,各式枪支700余支,子弹上万发。高家民兵联防涌现出了多名“爆炸大王”、“民兵英雄”和“战斗英雄”。

大泽山区高家民兵联防民兵研制的石雷及战法,也影响了周围抗日根据地的民兵。1943年春,西海地区武委会专门举办培训班,培训地雷爆破法和介绍高家民兵的经验。《人民日报》曾报道“在抗日战争中,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了地方性、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其中起源于平度县、大显神威于海阳县的地雷战,威震敌胆。”大泽山因此被誉为“石雷之乡”,山下的高家村是电影《地雷战》中高家庄的原型。

1943年8月,民兵联防被胶东军区授予“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光荣称号。1977年12月,高家民兵联防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在高家村东南山脚下建起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和“观爆厅”,接待过众多国外贵宾。1995年,平度市委、市政府在原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的基础上修建新的纪念馆,翻修观爆亭、纪念碑、牌楼、标志碑、雕塑等,2016年,纪念馆重修扩建,并在此后多次改造。“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