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创新”看临沂|激活创新因子 释放发展潜力

2022-08-04 09:13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阅读 (130136) 扫描到手机

临沂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创新形式用“活”红色资源

激活创新因子 释放发展潜力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沂蒙精神发源地,红色资源富集区。在蒙山沂水间诞生的沂蒙精神蕴含着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创新意识,从革命战争年代不畏强敌、敢拼敢杀,到改革开放时期不甘落后、勇闯新路,创新基因刻在沂蒙人民的骨子里。一路边走边看,在生产车间、田间地头,沂蒙人民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科技赋能,企业创新“加速跑”

7月1日,在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宽敞的展厅,安装着一个独立的挖掘机驾驶座椅,驾驶员落座其中,手握操纵杆,盯着座椅前三个电视屏幕,开始施工。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在几公里外的室外展示区,挖掘机驾驶室空空如也,但机械臂却平稳地完成了下铲、上提、装车等一系列动作。

“即使是在百里之外,这台挖掘机也可以在遥控状态下正常挖料、装车,和现场作业一样灵活方便。整体的数据传输系统采用5G技术,进一步提高性能,目前已经实现了量产推广。”山东临工电气工程师薛伟告诉记者,远程遥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可以很好地解决矿山安全问题和人员健康问题。而实现这些操作背后的整机电控技术、电控主控阀和新一代数据远程交互技术等综合应用,是山东临工创新力的体现。

“我们自主开发的整机核心电控系统,在工程机械电控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记者与薛伟来到展厅内的一处大屏幕前,屏幕上正在模拟山东临工智能施工设备的施工现场。这是山东临工与神木朱盖塔煤矿合作开发的矿山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山东临工整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智能管理、设备寿命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有效提升施工效率。据介绍,现已有70余台山东临工智能装备在矿山内运行,一年可为客户节省运营成本840万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感知灵敏,很多科技成果由企业完成,基础研究创新最终要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在临沂,创新发展的故事,不仅能从大型企业的车间看到,在一些中小微企业身上,也能找到。这些中小微企业有灵气、有活力,是推动临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

在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33岁的青年人王斌正在农家院里进行一场农机的创新实验。他自主开发的产品甚至出口到了俄罗斯、美国和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王斌把农机生产厂的车间设置在村里腾出来的原村委大院,工人常年在这里进行汽油除草机组装。据王斌介绍,过去几年,他对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除草机进行了改进,尤其是变速箱和刀架设计,改进后的除草机更能适应不同地形的除草需求。目前,包括汽油除草机、电动手推车等创新产品在内,这家藏在沂蒙山里的小微企业,每年出口农业机械过万台。

企业在创新路上加速奔跑,离不开政府的强力保障。今年,临沂市出台《临沂市营商环境创新提升2022年行动计划》,全面深化营商环境创新。目前,临沂已率先启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迭代升级,实现了75类电子证照、10类电子证明数据的自动获取以及72类证明材料的部门间协同免提交。开通了全省首个集成网上直播功能的“不见面开标系统”,不见面开标率达100%,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县区全覆盖。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融合创新应用国家级试点,打造“电子营业执照+N”融合创新应用品牌。

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生态村庄获批绿色贷款

创新发展,需要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先行。2020年,临沂市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开启了一场绿色改革。

沿着蒙阴县桃墟镇百泉峪村的山路拾级而上,两侧林木密布,河道内鱼群游弋。今年的百泉峪村多了不少施工设备,一座大型的度假酒店正在加速建设。“村里只有119户村民,这些年发展起了40家农家乐和民宿,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3万元。”桃墟镇党支部书记方国明说。

3月8日上午,蒙阴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整村授信(GEP贷)首发仪式在百泉峪村举行,蒙阴农商银行给予该村3个贷款主体4300万元授信额度。一笔笔绿色贷款到位后,方国明那些早已计划多年,但却因资金不足而搁浅的环境提升计划,快速提上日程。

近年来,临沂市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破解绿水青山定价难题,探索出了诸条行之有效的“两山”转化路径。2021年9月,蒙阴县发布了山东首份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对安康村和百泉峪村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核算。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初步核算,安康村生态产品总价值近1亿元,百泉峪村生态产品总价值7000余万元。“这说明当地在‘两山’转化方面成效比较显著,能够有效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负责这次GEP核算工作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副主任郝海广说。

百泉峪村的故事,在沂蒙山区并不鲜见。2021年6月21日,山东省首家生态资源运营平台在费县成立,开始尝试对当地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提升和市场化运作。制度创新破除了发展瓶颈,蒙山沂水间的古树、奇石,甚至是一座仅有百户村民的小山村,都被打上标价牌,转化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生态山村获批绿色贷款,乡村振兴装上了加速发展的引擎。

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以来,临沂市深化要素保障创新,为沂蒙乡村送去了金融活水。推动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兰陵县“田园新城”项目的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已于去年12月完成批复;在平邑县仲村镇梅家沟村等十余个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金融部门主动对接,推动村庄内农商银行网点改造提升……

截至2021年末,临沂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网点583个,乡镇金融机构覆盖率100%。深化助农取款服务点综合支付升级工程,共设助农取款点8278个,同比增长1.87%,助农取款点总数居全省前列,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涉农贷款本外币余额3119.7亿元,同比增长15.8%,高于全省平均6.4个百分点;新增涉农贷款比重为39.1%,高于全省12.97个百分点。

深挖红色资源,沂蒙小调唱出新声

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山村剧场,一曲《沂蒙山小调》拉开了沉浸式情景剧《歌声里的红嫂》序幕,这是《沂蒙四季·红嫂》最新剧目。

常山庄村是著名的红嫂故里。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在这里做军装做军鞋,踊跃支前。如今,沂南县保护性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依托山东省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会议旧址、老房子、老院落,再现当时生活场景,改造了7处沉浸式小院,以“普通百姓,国家英雄”的沂蒙红嫂为主线,挖掘红嫂感人故事,形成《妇救会》《民兵连》《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等7部剧目。

“快来哟,宣讲课马上就要开始了。”在罗庄区册山街道顾沙沟村的顾里孔子学堂,招呼村民的大嗓门又喊开了。

“‘小院讲堂’,宣讲‘接地气’,感觉咱这个小学堂又‘升级了’!”还没开始,已有村民三五成群来到学堂。

前些年,顾里孔子学堂创办人顾文晓将自家大伯留下的两间茅屋老宅改成了孔子学堂,弘扬传统文化,宣讲新风正气。

“咱们学堂一直讲优秀传统文化,今天请来了融媒体中心的主持人,还有咱街道的青年干部给大家分享红色故事。”清了清嗓子,顾文晓率先开讲。

随后,册山街道房岭屯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苗雨杰捧着书本,用方言宣读起经典原文。每次读到关键地方,读到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等核心内容,他都会停下来,结合实际进行详细解读,与大家交流互动。一间小院、几张桌椅,延伸出一个理论学习的新阵地。

在罗庄区,农家小院、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成为理论宣讲阵地。目前,“一二十个凳子就开讲”“三五把椅子也能唠”的“七讲七进”理论宣讲活动在罗庄区已开展700余场,各级宣讲员、志愿者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的语言让党的声音响在基层。

临沂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临沂市创新表现形式,将以《沂蒙山小调》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唱出新声音。今年,临沂市委提出构建“3+1”理论武装工作体系。“3”,即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建立学习、调研、工作“三位一体”机制;临沂市直各部门单位牵头在本系统各级开展“学理论、悟思想、见行动、创一流”活动;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讲故事、学理论”活动。“1”,即面向群众持续开展“七讲七进”理论宣讲。

近期,河东区八湖镇司法所所长史利伟每天都会在下班时间,利用该区司法局“法润河东”网络直播平台线上向群众宣讲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沂”起学理论活动,围绕群众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案例进行讲解,对群众比较关心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推进全民普法。与此同时,河东区司法局还围绕在工作推进上持续发力,在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在深入贯彻落实上持续发力,着力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学习效果,确保为民服务好、办事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