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一度|威海:“无废城市”,一场全民寻宝实践

2022-08-19 09:02 大众日报阅读 (410147)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蹲点深一度|“无废城市”,一场全民寻宝实践

填埋场里深埋多年的垃圾,堆积如小山般的牡蛎壳,食堂剩菜回收桶里的剩饭……看似无用的废物,置于另一个循环中就是有用的资源。

在威海,一场全民参与、变废物为资源的“寻宝”正在进行。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确定全国11个城市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威海成为山东唯一入围城市。三年来,威海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力图从“获取-制造-使用-丢弃”线性生产模式中寻找新的连接点,圈出更多废物变资源的闭合曲线。

固体废物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千差万别,这场“寻宝”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威海如何应对?

垃圾填埋场“续命”的秘密

雨后,荣成市固废综合处理与应用产业园(以下简称固废产业园)一片微微隆起的土地上,簇簇野草顶着露珠,显得格外茂盛。这是一处容量90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按照最初设计,2018年填满封场。然而时至今日,这里依然还在消纳垃圾。

填埋场里,一条条吨袋(一种柔性运输包装容器)包裹着的灰色水泥状物质,是填埋场“续命”的秘密。

“这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固化后的产物。”固废产业园经理王晓明亲眼见证着填埋场的变化。“以前生活垃圾直接入场填埋,每年填埋量大约在22万-26万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改为填埋飞灰,填埋量只有之前的3%左右。照目前速度,使用寿命至少延续10年。”

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进出出的车辆,周围密布的管道,表明了被减掉垃圾的去处,以及处理垃圾过程中产生的收益——

驶出厂区的货车上,装载的是加气砌块,由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制成,每年产量可达20万立方米;

焚烧垃圾产生的蒸汽,每天供应相关企业300多吨;

加热产生的低温循环水,每个取暖季向荣成1.1万户居民供暖;

焚烧垃圾发出的电力,每年超1亿度;

渗滤液经过深度处理后作为工业用水,通过管道连通到园区各处…………

曾经被扔掉的炉渣、流掉的废水、散逸掉的热能和气体,通过精细化利用,成为固废产业园重要的盈利点,构筑起“无废城市”的重要一环。

以焚烧方式让生活垃圾减量,并非简单的“一烧了之”,精细化的设计、操作贯穿了收集、利用、监管全过程。

“荣成的垃圾桶有所不同,绿桶收集可燃垃圾,灰桶收集不可燃垃圾。”来到一处垃圾暂存点,威海市生态环境局荣成分局管理科科长刘永杰打开一个灰色桶,各类贝壳堆放其中。

刘永杰说,荣成是沿海城市,生活垃圾中海鲜贝壳及渣土占比较大,不能燃烧,进入焚烧发电系统后,会降低热值和发电量。同时,荣成冬季气温低,无法促进垃圾发酵,不适宜对湿垃圾单独收集。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荣成选择在垃圾收集前端就把不可燃垃圾分离出来。

实现精细化利用并不容易,技术门槛就能拦住很多好想法。生活垃圾中会残存一些金属,不能通过焚烧降解,含金属炉渣如果做成建材会降低产品质量。投产伊始,固废产业园的炉渣处理项目没少产生这样的次品。

铁块、铁钉、铁屑,在炉渣处理项目的观摩区,从垃圾中挑选出来的铁制品一一陈列。“都是通过不同工序回收来的铁。”王晓明说,最初选铁只有18道工序,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又增加了永磁磁选、摇床磁选等不同工艺,工序数量增至32道,并持续改进调整顺序,最终产出了品质高且稳定的建材产品。

相较早期投产的1号、2号垃圾焚烧炉,2018年上的3号炉有不少新变化,比如炉排设计更宽更大,增加了垃圾翻动环节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负责人、荣成市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经理宋传波打了个比方:“好比烧火用上了烧火棍,垃圾燃烧更加充分。”

宋传波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置了价格纠偏机制。如果运营成本下浮超过一定比例,下一个运营年限政府付费就会相应下调。为了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每年还会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审计,“每一笔账都算得明明白白。”

可也不能只算经济账。全国垃圾焚烧企业烟气减排控制能力排行榜的单炉榜中,荣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3号炉跻身全国前十。“原因之一在于舍得投入。”宋传波打开环保耗材使用记录:垃圾焚烧过程中,氢氧化钙起到脱酸作用,按规定每吨用量8公斤左右,企业实际用量为24公斤;活性炭吸附重金属,每标立方烟气用量50毫克,实际用量120毫克左右。

让这个垃圾填埋场“续命”更长时间,还需要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要在源头上进行控制,在原材料选择上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回收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产品报废后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而要形成这样的绿色链条,远非一家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能力所及,需要更系统的设计。

海洋和旅游的无废探索

条条大路通罗马,建设“无废城市”的路径当然不只一条。

乘船登上刘公岛,威海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宋岩习惯性地盯着垃圾箱。“不同的人群垃圾分类的习惯不同,对垃圾箱的使用习惯也不一样。”宋岩观察发现,智能垃圾箱受年轻人欢迎,他们会围着操作屏点点戳戳。老年人不熟悉数字化操作,倾向于一股脑把垃圾扔进垃圾箱。

垃圾分类是刘公岛建设“无废景区”的重要支点。2019年启动“无废景区”建设后,宋岩到三亚参观,蜈支洲岛的垃圾分类让他印象深刻——纯人工,十多个工人对一件件垃圾细致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基于蜈支洲岛自身特点。”宋岩分析,蜈支洲岛面积小,游客数量多,产生的垃圾量大,靠游客自觉很难细致分类,因此要“先粗后细”:垃圾箱增加数量,扩大容量,简化分类方式。垃圾收集上来后再集中以人工方式在岛内细致分类。

同为环境封闭的岛屿型景区,刘公岛的情况不尽相同。刘公岛3.15平方公里,是蜈支洲岛的两倍多,近期游览高峰日游客接待量在10000人左右,每天产生的垃圾一个中转箱就能承载,处理压力相对较小。“客观条件不同,还是要走因地制宜的路线。”宋岩和同事们几经考量,确定了游客+工人二次分类的方法,先引导游客分类投放,再人工分拣。

早晨,远离景区的刘公岛景区垃圾中转站,硕大的中转箱空空荡荡。“昨晚一箱垃圾刚转运出岛。”中转站负责人江庆福说,岛上垃圾一到两天集中转运一次,登陆艇20分钟就能送出,不会产生堆积。垃圾压缩前,环卫人员会先把塑料瓶、纸箱、塑料纸、泡沫箱等挑选出来,送到岛上的回收企业,剩余垃圾再压缩处理,总量减少约30%。

对景区而言,垃圾减量立竿见影的方式是扎紧入口,比如有的景区禁止携带食品饮料进入,有的减少垃圾桶数量引导游客把垃圾带走。

刘公岛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门口,游客往来穿梭,不少人手里拎着塑料袋,里面装着矿泉水、面包、火腿肠。“自带餐食,在景区尽量不消费,这是我们游客的习惯,短期内无法改变。”宋岩说,建设“无废景区”需要游客参与,但景区不能把责任统统甩给游客。制订“无废”方案必须尊重习惯习俗,考虑现实情况。

对废弃物进行精细化处理的理念,威海并不陌生。以“精致城市”作为自身定位的威海,近年来将“精致”融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原庆丹说,威海创新性地把“无废城市”建设与“精致城市”建设相结合,将“无废城市”作为建设“精致城市”的抓手,聚焦生活源固体废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精致化的“无废生活”之路。

原庆丹还认为,威海既有海洋经济又有滨海旅游业,做好海洋和旅游的“无废”文章,是威海的使命所在。

牡蛎壳是威海主要的生活废弃物之一,无法燃烧,以往多通过简单粉碎制成禽类饲料添加剂。

山东地宝土壤修复科技有限公司就曾是这样一家企业。由于壳上附着的闭壳肌难以完全清除干净,容易滋生细菌。对此,山东地宝找到了一条新赛道——利用高温增氧活化等技术,以牡蛎壳为原料生产功能性土壤调理剂。“无论是盐碱地开发还是退化耕地的土壤调理都可以应用,市场前景广阔。”8月14日上午,公司总经理李实凯接待了两拨前来洽谈的外地客商。“现在工厂满负荷运转,每天产量在300吨左右,正准备新建两座厂房。”

夏末的爱伦湾一碧万顷,水下潜藏着一座生态宝库。

靠近海面的水域种植海带,海带下养殖滤食性贝类,底层养殖海参。“通过生态位互补稳定水质,循环利用营养物,减少病害等效果,综合收益提高二到三成。”说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寻山集团爱伦湾海洋牧场运营经理卞大鹏直言“好处多”。

还有一个好处,他格外期待:贝类生长的过程是固碳的过程,它们把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钙结合形成贝壳,使其固化,不再排放到海里或陆地。以目前企业养殖量计算,年固碳量可达11万吨,相当于陆地上12万公顷森林的固碳效果。去年,寻山集团获得全国首例以海产品养殖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为质押的“绿色贷款”。

做好海洋和旅游的“无废”文章,卞大鹏觉得可以适当提高海水养殖行业的准入门槛,清理“小散弱”,“让真正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担起‘无废’探索的担子。”

“无废细胞”的建设实践

“无废城市”建设,难在哪里?很多人回答:难在人。“无废城市”需要全民参与,公众对于废弃物的观念和处理废弃物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更新、转变。

“说不定什么时候用得上。”很多老年人心中没有“废”的概念,破木片、旧自行车、废轮胎……凡是用废的物品都要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久而久之,生活空间反倒被废品侵占、填满。老年住户居多的环翠区花园新村,就曾是这样一个被废品“困”住的社区。

“有废不扔不等于无废,把‘废’激发出新的活力,变成生活中的宝,才体现无废的意义。”年轻的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静,带领社区大叔大姨们开始了一场社区的寻宝用废实践:家里多年不用的“压箱底”,楼道里无人问津的“破烂”,都成了他们的创意对象。

如今走进花园社区,由废变宝的个例随处可见。

旧轮胎涂上鲜艳的颜色,三个一组摞在一起,上面加个木盖子,变成了休闲凳,坐上去弹性十足;填上泥土,变成美化环境的花坛;居民巧手裁剪,组合成一只只丹顶鹤,化身为小区里的小景观。

锤子、扳手、螺丝刀,家家都有几件多余的五金工具,扔了可惜,放在家里就变成了真正的“废品”。花园社区设置了小区共享工具间,居民们把自己多余的工具贡献出来,有需要的直接来工具间借用,数百件“沉睡”的工具“复活”了。

不少人喜欢用废弃的泡沫箱种菜,房前屋后摆得到处都是。废品是利用起来了,可影响了环境美观。对这样的利用,需要调整一下思路,加以引导。

“这几天雨水多,生菜长得格外旺。”花园新村11号楼东侧的路边护栏处,居民罗春华正在“责任田”里掐黄叶。为了引导居民正确用废,花园社区将雨水管改造成长约200米的“墙上农场”,538个管口变成种植孔,有种菜需要的居民可申请认领。

“居民‘用废’的热情宜疏不宜堵,‘墙上农场’的建设减少了去除泡沫菜箱的阻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张静说,“墙上农场”蔬菜成熟后,社区牵头集体采摘、清洗、包饺子,送给孤寡老人,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花园社区老年人多,新鲜事物接受的速度慢。比如废物重新利用,垃圾分类等,社区干部讲得口干舌燥,老人们往往还是不明白、记不住。“最好的办法是‘小手拉大手’,通过儿童影响家里的成年人。”张静认为,建立新观念比扭转旧观念更容易。

通过孩子向家庭传达无废理念,正是刘晓波这些来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身为威海市望岛小学校长,刘晓波却有个爱翻垃圾箱的“习惯”。在校园里,他翻教室的垃圾箱,看哪个学生的本子没用完就扔掉;翻办公室的垃圾箱,看老师有没有把可回收的快递包装箱投入生活垃圾箱。“通过检查,督促大家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无废实践。”

让刘晓波满意的是,如今望岛小学的学生都已对“无废”耳熟能详:午餐剩下的果皮果核、落叶收集起来,发酵成肥料用于绿化;用不完的作业本把空白处撕下来,攒多了钉一起合成新本子;用旧报纸、广告纸而不是塑料纸包书皮……

下一步,就是把家长们吸纳进学校的无废环境中来。废物漂流,请同学们把家里闲置的玩具图书拿到学校交换;在运动会上,把同学们用废品制作的手工艺品向家长展示;组织同学和家长,一起利用废品制作创意作品等,潜移默化影响家庭。

望岛小学的一名学生家长在乳企工作,公司淘汰了一个大型奶牛摆件,家长得知后联系学校,询问正在布置校园景观的望岛小学愿不愿接收。如今,这头“奶牛”就立在学校双碳科普广场的一角。

今年7月,《山东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按照规划,今年全省16个设区市将全部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威海市引领带动、沿黄9市重点推进、其他城市梯次发展”的“无废城市”集群。

原庆丹认为,“无废社区”、“无废校园”都是“无废城市”中的一个个“细胞”。通过“无废细胞”建设,才能提升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以点带面,形成覆盖全社会、全民参与的“无废城市”的运转模式。

“无废城市”需要人人添砖加瓦

□ 本报记者 李振

一座城市的建立,始于一砖一瓦的垒砌。建设“无废城市”,同样需要每一个城市的参与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设“无废城市”,需要从生产企业抓起。企业应主动担起责任,控住废弃物产生的第一道关口,杜绝过度包装,把那些先是纸袋,再是纸盒,打开来锦缎丝绒,铁罐包裹的豪华礼盒清出市场。在生产环节就考虑到废弃后有用材料的回收利用,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使用环境友好的材料等方式从源头削减垃圾。

建设“无废城市”,需要城市管理更精细。建立和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约束生产者产生更多废弃物,倒逼产生废弃物的企业履行应尽的义务。建立完善线上线下的二手交易市场和二手交易保障机制,促进闲置物品流动和提高物品使用寿命。

建设“无废城市”,需要每一个市民参与。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让渡生活中的一点点快捷和便利,有意识地视需而取、物尽其用,把自己这枚“小颗粒”嵌入无废化的时代变奏之中。

“无废城市”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废弃物产生率高、利用不充分等情况仍高发频发,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为建设“无废城市”美好生活添砖加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