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里院年货一条街,水龙池子众生相——四方路上的里院、老字号以及惊心动魄的案件

2022-08-28 18:0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8679)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资料图片除外)

上街里,逛四方路。

在大鲍岛街区,四方路是名气颇大的,密集的老字号,林立的里院,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年货市场和水龙池子,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读四方路,就是在读四方路上的人生”。正在改造中的四方路雏形渐现,探访四方路,查询旧档案,寻找旧日的印记,还有发生在历史深处的事件,即使白驹过隙,也能留下岁月的痕迹。

里院真容

九如骏业维新里

大鲍岛街区,是商业街区,随着城市的发展,更多的生活气息被拥入的平民灌满,尤其是那林立的里院,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身份的人聚集在一起,四方路之四方也就有了海纳百川的意味。

1897年,德国人在青岛的土地上“划了一个圈”,称为华人区,因着大鲍岛村的原因,也叫大鲍岛区,四方路、芝罘路、黄岛路、潍县路一带就包含在里面。“这块区域是青岛文化商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人尊严的象征,是青岛人寻找本地精神支柱的根据地”,青岛文史专家、《大鲍岛》一书编撰成员李明说。德国人当年划分大鲍岛街区,是想着力发展自己的欧人区,将中国人划分到自己的发展圈外。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当德国投资进入瓶颈之时,大鲍岛华人区的发展突飞猛进,这里的繁荣和热闹让他们艳羡不已。

百年来,繁华浮世,人间烟火,依次上演。再访四方路,站在记忆的街角,岁月之门已经打开,透过正在修补的斑驳,寻觅里院中的时光印记。

从中山路进入四方路,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人们已经习惯了市民和游客的探望,随时提醒来访者注意安全。雏形已现,尤其是里院,以前私自搭建的建筑已经陆续拆除,露出了真容。

九如里,位于四方路与博山路口,正藏在脚手架后,等待粉饰一新。这是一座建成于1932年的建筑,它与位于海泊路上的三多里共同属于业主浙商金升卿。金升卿,原名金猷大,状元金德瑛的后人,曾任肥城知县,经历了“肥城教案”,那是在“巨野教案”两年后。尽管在这次事件中,被降职处理,金升卿依然官运亨通,历经辗转,升任二品衔山东补用道,并选址济南宽厚所街建造了私邸。青岛,也有他的蓝图。他在大鲍岛街区租赁土地,请设计师范维滢建造了两个商住两用的里院:三多里和九如里。“三多九如”是我国传统中常用的祝颂之辞。“三多”出自《庄子·天地》,即“多寿、多福、多子孙。”“九如”,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

正在改造中的,是骏业里。经保安允许,进院内逛了一圈,院落改造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各房间的粉刷正在进行。犹记得,多年前曾经误入骏业里,第一个感受是震撼。长方形的院子里,头顶上是交错的晾衣绳,袅袅炊烟从楼顶、院内飘扬,登上楼梯,混杂着饭菜的味道,却是“步履蹒跚”。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堆积着各种生活用品,无论来访者是谁,都得慢行躲避,甚至有时会发现栏杆横陈,“此路不通”,只得原路返回,从另一头绕过。印象最深的是,每层楼的公共厕所因无人清理,污秽不堪。

如今,老住户走了,记忆中的烟火气也随之消散。包括维新里、华德里在内的里院,正在等待新生。

维新里是两进里院,院落不大,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红砖拱形门窗,让它区别于华德里和平康东里,更具中式风格。从门洞进入第一个院落,从左边拾级而上可以抵达二楼。继续前行,则是第二个院落,绿植点缀红色砖瓦和红木框架,辅以黄墙,色彩愈加显得明亮。在它对面,是平康东里,这座里院曾因是妓女聚居地,被后来的市民要求改名,终未能如愿。

市井老街

水龙池子老字号

其实,一提到四方路,留给市民们的除了市井的风味,更多的是年货的记忆和老字号的风情。

水龙池子旁的众生相

绿水阴阴池水清,低头无语各含情。

此中不少倾城色,西子缘何得重名。

“洗衣池在四方路,以备贫家妇女洗涤着,四围绿树,隔绝炎曦。儇(xuan)薄子(游手好闲之人)往往三五成群,耽耽遥瞩,窃窃品题,甚可恨也。”

这是青岛诗人、教育名家刘少文诗篇记录的四方路洗衣池的一幕。

住在中国城,对老青岛百姓来说,最大的变化便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家里有了电灯,马路上有了路灯,用水也已经脱离了水井打水等原始的方式,改为公共用水。

“查本埠市内溪沼不多,浣涤向不便利,德国管时代已于四方路、广州路、台东镇筑设洗衣池三处,及日管时代又于李村路增筑一处专备市内贫民洗涤衣物。我国接收以来,除台东镇及李村路两处未使用外,四方路、李村路两处每年夏季开放……”档案中,1925年财政科水道营业主任姜之杰的呈件,讲述了水龙池子的缘起和历程。

四方路洗衣池也叫水龙池子,在黄岛路与四方路、芝罘路交界处,设置了一排水龙头,在自来水不方便的时期,成为了当地商铺和居民的重要根据地,老百姓争相过来打水、洗衣、洗菜,张家长李家短也在这里发酵,孕育出浓郁的市井风味。

1938年5月19日的《青岛新民报社》上,也刊载了一首洗衣池的小诗:春风轻拂素罗衣,薄干微闻笑语时。试问四方池畔望,浣纱今亦有西施。

后来,自来水入户,这里便成为了马路市场,逢年过节更成为套圈、打棋谱等游艺项目,以及拉洋片、唱琴书等文艺演出的集中地。这里也曾是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我最爱听相声,没钱站着听,还有耍猴演小戏的”。1949年青岛以后,三角地建了一处蔬菜店。

其实,除了上水,“下水”也成为四方路的一大标志建筑。

当年对冲水公厕还不太“感冒”的中国人也接受了位于四方路的“大茅房”,它为周围的饭店、商号、市民提供了方便。有趣的是,当年男女一起逛街,男的往往不愿意走,便在大茅房旁边抽烟,跟对象约定在这里集合。甚至有商店在报纸上做大幅广告,上面不写门牌,而写成“四方路大茅房对面”。

如今,“大茅房”成为了四方路公厕,在蓝色的脚手架下,延续着自己的使命。有人说,“它已经深深嵌入青岛人的心坎里,也成为了岛上一个鲜活的坊间掌故,更成为了见证百年青岛的活标本”。

曾经繁华的市街

在青岛市档案馆,半岛全媒体记者查到了四方路长长的商号名单,有投资几百元的小铺子,更有名扬全国的大商号。

23号的鼎丰号食品店,由来自绍兴的周瑞森经营;26号的杂粮店瑞和盛是即墨人蓝学诗经营的,这家店铺有5人投资,代表着家族的生意经;还有掖县人王仪仲的点心铺万福临东号,在河南路45号开有分店,在大鲍岛街区谋划着生意圈;还有40号的瑞兴诚,有两个分号,一群即墨人合伙米面买卖,经营了多年。还有42号的广兴泰、47号的周立大点心铺、59号的义昌号、60号的新丽丽鞋店等。

四方路68号,是世界书局青岛分店,抗日战争期间关闭后,1938年,原址新开了一家敦源书店,福建人孙晓初和湖南人黄仲明各出1000元投资,由浙江余姚人史久如负责管理,敦源书店在当时是青岛较大的一家书店,经营会计、电工等一些实用图书和儿童读物。

老青岛有“三大茶社”,即泉祥、源祥和瑞芬。瑞芬茶庄在四方路,牌匾是著名书法家、清末军机大臣吴郁生所题,可以说是“金字招牌”。瑞芬茶庄位于四方路43号九如里,茶庄历史悠久,创办人之一金云筝先生,传说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宗亲,也是最早进入青岛的浙江籍商人之一。

四方路有一家“新生园”,是老青岛著名熟肉店,以酱牛肉、烧鸡、熏鱼、猪头肉、酱肚等5样名扬青岛,拥有独特佐料配方。另外,四方路上还曾有老天宝银楼、老庆和银楼。

寻觅四方路,老字号的踪迹大都在改造期间离开了,唯独“苟不理”包子仍在原址。掀开塑料门帘,映入眼帘的还是用餐大堂,穿过大堂就是柜台和包子。熟悉的口味列在菜单上:素包、荠菜猪肉包、香菇包、虾仁包……每种包子上点着不同颜色的“胭脂”,证明它们独特的风味。这家包子铺据说是从天津学来的技艺,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当年“南边又开了一家天津包子铺,叫‘津津社’,两家打对台。津津社在报纸上刊广告,发一上联征求下联。上联为:‘津津社的包子津津有味’,一直到青岛解放,也没人对上工整的下联”。虽然对联没对上,但也给四方路冠上小吃街的名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四方路及周边增加了许多餐馆小吃,如马家拉面、川菜馆、馅饼粥等,老字号的江湖被饮食江湖替代,更为四方路聚集了旺盛的人气。

旧址往事

三江会馆名人踪迹

“门口是一个高大的影壁,两侧是两个带刁斗的旗杆。整个会馆分四进院,第一进是戏楼(飞檐斗拱式,被称‘琴港第一戏楼’),有戏台、包厢池座,中国京剧名伶曾在这里演出,1928年青岛组织了京剧票友社,叫和声社,上世纪30年代,和声社的会员有洪深、俞珊、老舍等,前两者都曾在这里演出;第二进院是议事厅和客房,同乡们大都居住于此;第三进院是三江诊所,免费为同乡治病;第四进院是‘三江里’,是高档住房”。

四方路10号的三江会馆旧址虽然只剩一栋建筑,但它背后的故事,和曾经的辉煌,雕刻在砖瓦之间,渗透在黄墙肌里。

三江会馆代表着浙江、江西、安徽、江苏四省籍商人的利益,首任会长是购买并扩建广兴里的周宝山。周宝山的孙子、原省计委主任周文彬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爷爷是浙江慈溪人,曾在上海当学徒。我母亲老家是山东邹平,外公家世代为官,后调到上海。在这里认识了爷爷,两人谈话比较投机”。成为莫逆之交后,两人决定亲上加亲,便给各自还不到十岁的儿女定下了娃娃亲。此时的青岛,大鲍岛城市规模初具,曾就职于上海土产行的周宝山看到了商机,两家都搬到了青岛,“祖父买的房子据说就在三江会馆附近”。利用在土产行所学的本领,周宝山自己开了家周锐记贸易商行。也就是此时的发迹,让周宝山在青岛赚得盆满钵满,并跻身于青岛的头面人物,后荣升三江会馆第一任会长的宝座。然而,由于股票投资失败,彻底破产,“母亲说过,爷爷是被气死的”。

还有一位集华商商会会长、三江会馆馆长于一身的江苏商人丁敬臣在青岛商界大名鼎鼎,他也曾是青岛四大家族之一(刘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涟溪)。1900年,年仅20岁的丁敬臣在青岛开办了自己的悦来公司,以及后来的丁敬记,从事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等。三江会馆成立后,丁敬臣先后任副会长、会长,并被选为青岛(华商)商会的会长。由于在德国人和中国人之间行走,他成了德国督署信任四人中的一员,他的左右逢源以及广博人脉,使得他成为德租时期青岛华商的领袖人物。1912年9月底,孙中山先生莅临青岛。9月29日,参加了三江会馆举行的盛大欢迎会,欢迎会上鞭炮齐鸣,掌声雷动。“附近的四方路、芝罘路、济宁路一带的居民,也云集于会场”(《1912年孙中山先生的青岛之行》)。在戏楼上,孙中山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这个欢迎会就是丁敬臣主持的。

查看档案,三江会馆曾经是多个公会的选举地点和办公地点,1946年茶炉杂货公会在三江会馆选举了常务理事齐雨生,还有百货业公会和钟表业公会也在三江会馆进行了选举。有趣的是,1946年10月5日,青岛市洗衣补染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高景先向青岛市商会提出申请,表示原来的会址云南路113号,因为地处偏僻极感不便,为了增加工作效率起见,现赁妥四方路三江会馆内为会址,请求批准迁入。谁知道,12月4日又发出了申请:因该处费用浩繁,为节省会费起见,业于2日迁回原址云南路113号办公。看来,在三江会馆办公,租金不菲。

如今,旧址上,标志性的建筑风貌犹存。去年,三江会馆旧址界碑在施工中重建天日,界碑上刻有“江皖苏浙会馆地界”字样。

档案记载

那些影响全国的大案

四方路商铺品种多样,可谓百货街,而到了年节则变身为传统的年货一条街,鲁海先生曾说过,四方路周边的年货“从‘腊八’开市一直到农历三十上午”,有时候他还得陪着母亲来提年货,如章丘大葱等,“芝罘路是菜市,四方路有一段是锅碗摊,有一段是布衣市,易州路是水果市,博山路是年画、春联市、潍县路上是文具摊和书摊……”每到年节,《四方路一带开放年集》就见诸于青岛各大报端,“四方路一带于每年春节前后,商摊云集,鳞次栉比,春节将届,现已开放年集,自1月17日起,至2月17日止,为期一个月”。

不过,非年节四方路热闹的市场上同样叫卖声不断,这曾经惹得附近的小学抗议,据1947年12月《青光报社》刊载的文章《三千小学生读书受菜饭叫嚣影响》称,济宁路私立培基小学校长姜泰亭、四方路三江小学校长赵海良、芝罘路岭南小学校长黄一文联名抗议四方路一带的摊贩,政府决定交给摊商管理会办理。

四方路也见证了两大轰动全国的大案。

在四方路与中山路路口的新盛泰皮鞋店,共产党特工人员张英击毙了大叛徒王复元,然后朝天开了几枪,趁着人乱,从四方路上撤离。

位于四方路和中山路口的明华银行倒闭案,曾经让这条老路目睹了人群拥挤、锤胸顿足,甚至有老人愤而自杀的悲惨场面。

明华银行成立于1922年10月,经理为张絅伯。他们以高息吸引储户,主要是职员、工人、商贩、家庭妇女乃至女佣等低收入者。银行在经营中出现亏空,为了稳定储户,兴建规模较大的东海饭店。而实际上,当时兴建东海饭店是借用了美商滋美洋行的资金。明华银行最终以巨额亏空倒闭,一时间四方路上,群情激奋,最终很多百姓血本无归。这一新闻在各地传媒广泛报道,当时剧作家曹禺正酝酿话剧《日出》,本来写方达生与陈白露,听到明华银行案后增加了潘月亭这个银行经理和银行倒闭案。

《日出》发表之后,作家孟超等立即在青岛市礼堂演出了这出话剧,曾引起轰动。1945年,评剧演员新凤霞曾来青在天成戏院演出,被恶霸、地痞砸了戏院子,无法演出。她就在中华剧艺社的《日出》中出演过。

原明华银行后来开了新亚旅社,1947年4月,电影明星秦怡、白杨来青应邀参加活动,就住在旅社一楼。1955年,曹禺来青岛休养,住在临淮关路2号,还专门去东海饭店和原明华银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