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自由自在漫无边际地想——路也25日来青参加诗歌节,自爆十八岁时曾坐绿皮火车来青岛看海

2022-09-23 19:5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875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近两年,山东诗人路也著作颇丰,不时有新作品出版,8月刚刚揭晓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名单上,她是唯一的山东人。9月25日,路也将来青参加2022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22日晚,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电话采访时,路也介绍了自己近期的创作情况,谈及写作状态和习惯,她笑称是“懒惰拖延羞愧突击型人才”,喜欢拖延之后突击完成工作,喜欢自由自在漫无边际地想,也对即将到来的青岛之行表示了期待。

《蔚然笔记》,以植物视角透视诗人命运

路也的新作《蔚然笔记》(花山文艺出版社)将于9月29日在石家庄首发,这是一部写中国古典诗歌与植物的关系的书,“我避免百度百科样的泛泛而谈,不会画个图纲目科属种去介绍,也不是写诗人生平或作品,而是立足现代古典诗词与植物的关系,写我感兴趣的、偏爱的诗人的生命状态。”路也表示,自己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植物或诗词,而是“通过植物和诗词的关系来探讨诗人的命运和诗人的存在其间隐秘的通道”。

路也表示,自己从诗人角度入手,“只不过是换个视角,通过植物的视角,去透视诗人的命运,写我感兴趣的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等。”同是济南人,路也对李清照格外偏爱,但李清照的作品很多遗失了,“我们所认识的李清照,可能并不是真实的李清照,”路也表示,“《漱玉词》已失,我们读的只是各朝各代的选家在各个选本中流传下来的作品。而选家们在选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塑造了一个李清照。”路也认为,把李清照所有作品解读为围绕赵明诚来转是“很滑稽的男权社会的解读”,“一个天才诞生了,我们这个民族还没做好准备,很多研究者按照男权社会的标准,站在个人立场上解读李清照,让李清照符合他的价值观。这是很滑稽的。”

路也在2021年10月出版的《未了之青:一份个人版齐鲁文化地图》(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写到青州采访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足迹,“我把他们两人的关系戏谑地嘲讽了一遍,包括纳妾,人们从诗词中找了很多蛛丝马迹,其实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全是很滑稽的想象。”

“真实写照”:拖延着然后爆发突击

近两年路也笔耕不辍,新作频出,她很谦逊地归结于新冠疫情原因不能外出,所以只好写作。看一本本新书出版上市,我们知道——路也很忙,但她却说自己很懒,给自己的定位是:懒惰拖延羞愧突击型人才,“这才是我的真实写照”。

路也说自己很懒,拖延症严重,“到了不治之症的地步,填个表也得卡deadline(最后期限)。”但她是有爆发力的人,“一看到最后期限了,必须完成啊,于是加班,通宵达旦也得完成。而常常,这种时候效率非常高。”路也以前在报纸上开专栏,曾在同一城市的4家报纸同时开专栏,每周四篇不同类型的稿子,她都是要问明编辑交稿的deadline,在最后时刻一定是高质量完成的。“因为懒惰、拖延,腾时间去玩了,时间蹉跎过去,自己感到很羞愧,于是爆发了,于是开始突击,反而有可能写得很好。”路也笑言,“永远活在拖欠中,债台高筑地活着。我的写作任务99%都是拖出来的。”

路也坦言这种拖延是习惯使然,也是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提前了有什么意思呢?生活有很多内容,干吗老拴着写作呢?我特别不喜欢什么东西都往前赶,从不愿意也不习惯早早完成,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赶火车在最后时刻上车,我会觉得特有成就感。”于是她常常一躺半个月看电影、学英文,充实自己,或者玩得很疯狂,很尽兴。然后在最后时刻突击完成任务,用她的话说“玩够了写作也没耽误”。但这种“不给自己留余地”,也使得路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写到最好,不给自己留修改的余地,长此以往的实践练就了路也的高效率。“‘最后期限’有时候赶到同一天,拼出全力也得一气干完,赶稿急了上厕所都一路小跑,但效率极高。”

新作频出,喜欢漫无边际地想

在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天空下》(长江文艺出版社)诗集中,路也多次使用了“天空”的意象。天空下,作为切身的经历者、冷静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路也自如地穿梭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间,从大自然和历史中获取新的审美,着力于日常生活的咀嚼与反刍。这些诗,直面日常、还原生活,显现出厚实的结构和情景交融的饱满形象,折射出整个世界和人生。

《未了之青》中,路也以行走的姿态写齐鲁大地,写喜欢的作家在山东的痕迹,寻访李白、杜甫在山东的足迹,蒲松龄的生活,以及顾城。路也介绍说,顾城13岁到18岁期间在山东待了五年,四年住在昌邑,一年在济南,“没有山东就没有后来的顾城,诗人顾城的大自然就不会这么丰沛,他人格形成的时期就在山东。”路也通过实地考察,以地理和文学的语境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写得有趣又好看。

今年4月出版的《写在诗页空白处》(捧读文化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路也以比较思维,以西方现代派诗人为主线,解读古今中外50多个诗人和作家,“很明显的发散性思维、意识流,把他们串联起来,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路也表示,一篇稿子里可能涉及多名诗人,有时候还涉及画家、电影等,“我希望是开放式的对诗歌的阅读,而不是就诗歌谈诗歌。这可能更符合我自己的性格。”路也称自己经常胡思乱想,性格纵横开阖,喜欢自由自在漫无边际地想。

据路也透露,她一本写童年的新作《午后的空旷》将于年底前出版,是纪实加虚构的文体,她笑称不太好归类,是对她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生活的回顾与梳理,“把我有记忆以来,5岁到10岁在济南南部山区的一段生活写出来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独立的、相对静止的,这段生活对我的一生影响蛮大。这次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谈及将来青岛参加诗歌节,路也说:“大海永远是看不烦的,我喜欢大海,荒凉苍茫。”说起和青岛的缘分,她18岁时特意跑到青岛来看海,“坐大半夜的绿皮火车过来看海,来青岛前写了五六首与海有关的诗,包括‘我的名字开满浪花,被小海螺驮着走天涯’,但真正站在海边却一首也没写出来。”路也说自己常来青岛和朋友聚会,“聊着聊着天就黑了,聊着聊着天就亮了”,还曾和朋友去燕儿岛公园、即墨马山寻找柱状节理;这次来青岛正是秋高气爽时候,“海鲜很好吃,正好也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