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不窥全貌,慎言是非曲直

2022-09-24 07:3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8832) 扫描到手机

互联网时代,一次偶然事件可能引起网络的“民意沸腾”,一条网友评论也可能引发“舆论狂欢”。近日,有两桩新闻备受关注:52岁的鲁新林考入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该校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新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何成发帖称,自己读书20年,在失业4个月后选择去送外卖。对此,有人称赞前者“活到老学到老”,有人叹息后者不应埋没自身才华,更有人同时质疑和嘲讽两者是“浪费教育资源”。这些声音都不容忽视,但重要的是辨明是非,分清主流与支流,个别网友的质疑未必就是主流。作为旁观者,未经他人苦,怎能肆意以“自己的标准”在键盘后品头论足呢?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特约评论员 高存玲

近日,两则事关高等教育的新闻引发关注。52岁考大学的鲁新林遭遇质疑,送外卖的社科院研究生何成也面临非议。东隅已失、桑榆非晚是一种人生态度,俯下身子在尘土中拼出生活的点滴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他们有不同的人生际遇,却遭遇了类似的网络指摘。面对嘈杂的声音,我们要坚定地相信: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与何成相比,另一个更加引人注目的外卖小哥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孟伟。在浙大这些年,孟伟取得过耀眼的成绩。然而,迟迟未能获得博士学位的他不得不通过一单单外卖换来生活所需。对普罗大众来说,我们只看到“外卖小哥”和“浙大博士”“社科院硕士”这些标签,却忘记了他们都是日常生活中立体的、活生生的、和我们一样的人。这些标签间的巨大反差将孟伟和何成推上风口浪尖。但是,想到孟伟因幼子患爆发性心肌炎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继续学业的同时兼职送外卖,不失为应付眼下困境的一种手段。

民间有句俗语,“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们可以对那些指责孟伟和何成的人说:未经历他的人生,凭什么质疑他的选择?面对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努力生活的他们,与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不如学习他们隐入尘烟的实干精神和拒绝躺平的奋发姿态。面对人生的失意,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埋头向前。他们的故事,或许能点亮无数个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生。

也有不少人质疑鲁新林、何成们是在浪费教育资源。诚然,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是国家富强、民族腾飞的重要根基。我国耕耘多年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其目的也在于此。然而,康德说: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作为手段。鲁新林实现大学梦,正是对自我目的、自我价值的孜孜追寻。生在和平年代的芸芸众生,绝大多数时候无需像先辈们那样为了崇高的目的牺牲自我。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谁有资格质疑我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呢?

社会不断进步、愈加包容,会有越来越多不同的人生曝光在网络上。我们乐见网友们的理性讨论,我们也期待多元声音,但绝不能纵容“键盘侠”们肆意伤害无辜的人们,刘学州的事例殷鉴不远。

(作者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面对“舆论狂欢”,我们该重新学习理解

特约评论员 冯赟

相信我们经常会在网络空间中遇到这样的情形:明明是一条正面新闻,下面的评论却“吵翻了天”。无论是52岁的鲁新林考入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还是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何成做起了外卖小哥,由他们而起的舆论场,始终焦灼于是敬佩他们的精神,还是痛斥他们对资源的浪费这样的争吵中。

如今的互联网舆论场,如同摄影时的失焦一般:话题多样却无法达成共识,人们总是处在模糊不清的认识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说各话、相互误解的状况。正如前阵子“爆火”的二舅。哪怕作者仅仅是想展现二舅不屈服命运的精神,但人们却将注意力转移到二舅的故事是不是在宣传苦难,二舅的残疾是否真实,诸如此类。

面对新闻事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每种观点都有被表达出来的权利。按理说,如此丰富多彩的观点市场,理应孕育出新时代的“百家争鸣”。实际上,我们却很难看到理性讨论与意见表达。相反,人们更关注事件中的“细枝末节”、更关注主人公的选择是否合乎自己的观点,还会因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不同而大加驳斥。

面对如此“剑拔弩张”的舆论现状,单就作为网民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资源更加发达的时代,相互理解反而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实际上,人们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批判,也正是由于缺少了这一丝相互理解的感情。当鲁新林、何成与二舅成为互联网讨论的一个话题时,他们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他们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他们是某一个群体理念的合集,拥有一切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印象”。接受着大众的目光与审判,却不再作为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而存在。人们津津乐道于他们的往事与选择,借他们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情,却唯独不愿意带入他们的视角看待所面对的问题。

爱默生在《善待命运》中写道:“人与人相处时不应该带着敌意和怨恨。也许你与他人的观点格格不入,甚至是针锋相对。但是不应该只盯着差别,而是要正确地把握住自己的思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该成为矛盾的起源。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才能为如今混乱的舆论来一场“洗涤”。

(作者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应届毕业生)

理性思考,是最好的媒介素养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一位52岁的新生迈进了大学校园,一位读书20年的硕士,在失业4个月后去送外卖,两件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到底是不是在浪费教育资源,见仁见智。但透过事件背后应该思考的是,网络世界中,一个人应具有何种的媒介素养,去看待热搜和热点?

网络世界从来不会沉寂,永远都热热闹闹,热搜接连不断,论争也此起彼伏。这其实是互联网高速发展形成的一种环境。互联网兼具生产技术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双重特征,自1994年中国全功能介入互联网之后,这种影响就已经开始,并逐渐深度介入个体生活,广泛影响公众事件。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与生活,不让网络世界的热点所左右,已经是重要的媒介素养。

互联网的发展,强化了每个人在公共空间表达诉求、观点的能力,这是网络的进步。任何事情发生后,人们去品头论足,这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些人可能在传统媒体时代缺少发表意见的机会,而现在可能忽然成了“意见领袖”。但是,网络上的言论也未必都是真实的,要学会对网络上的事件进行判断。

要知道,网络世界的发声并非全部在秉持公心。受到经济或者其他利益的多方影响,有意带节奏、引导舆论,进行媒介审判的事情时常出现。在网络世界中要增强自己的判断力。面对热点言论、热点事件,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事情真如所披露的那样吗?有些言论真的就是对的吗?背后有没有人在带节奏?到底有没有先入为主的网络审判,有没有在断章取义?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判断力不足,而卷入了网络暴力之中?

有些热点事件本身就是“键盘侠们”在断章取义地“指点江山”,他们甚至可能看到一个标题后就会想当然地做出自身判断,然后义愤填膺地口诛笔伐,可最后发现自己骂错了,事情根本不是那个样子。这时,已不是舆论有没有反转的问题,而是网络暴力的问题。

在网络的世界中,虽然要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但也要学会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论,如何判断并做出选择,这是网络社会中每个人的媒介素养。最主要的是,不要去做一株墙头草,随着热搜飘摇。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不做“键盘侠”尊重“别样”人生

实习生 王华玥

俗语说“人言可畏”,是人们在经历流言伤害之后发出的肺腑之言;又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要求我们对不了解的事情保持清醒客观的态度。网络的发展让社会上的大事小情迅速呈现在大众面前,刺激着一些网友不断敲击键盘、发表见解。诸如52岁上大学,硕士毕业送外卖……这“别样”的人生就引得不少网友质疑是“教育资源浪费”,引爆舆论。

同样,不久前佤族姑娘南依的人生选择也遭到非议。她从云南大山里一路考取社科院研究生,却在入学后与同乡只有初中学历的理发师结婚,宣布休学待产。对此,网上冒出一批“人生导师”苦苦劝导,更有甚者批评她思想落后,指责其自甘堕落。其实,人生的选择本没有唯一,也不需要处处迎合别人,未来会怎样谁都不知道,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定自我并持之以恒。

人们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经历不一样,对一些问题的观点看法也不尽相同。不应该一看到他人与众不同的选择,就要站在看似“正统”的角度指手画脚,妄加评论,在精神上进行道德绑架。

武汉卖糖水的爷爷17年坚持两元一杯不涨价,开水免费喝,在当地备受好评。但事情传到网上却变了味,有人指责他的糖水不干净,有人批评他的子孙不孝。面对突如其来的中伤,老人决定不再卖糖水,回老家生活。无独有偶,近期于忠东的散文《我的县长父亲》本是对父亲一生优良品行的怀念之作,却因为题目与电影中的讽刺梗相似被网友无端“脑补”,导致获奖信息与文章链接遭删除。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对热点事件不明真相就妄加揣测,躲在键盘后品头论足,轻率地横加指责,不仅会伤害一个个原本善良正直的人,还有可能增加网络社会的戾气。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我们还是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智,对那些“别样”的人生无论认同与否,尊重就好。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大三学生)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