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已起草完成“六个城市”总体《实施意见》 逐一编制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

2022-09-27 17:4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272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9月27日,“山东这十年·青岛”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在记者提问环节,回答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举措,以及经略海洋、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数字化转型等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把青岛放在新发展格局和新的历史方位中审视和谋划,明确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具体目标,就是打造“六个城市”,即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

发布会透露,目前,青岛市已起草完成“六个城市”总体《实施意见》,并逐一编制了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实行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进,确保“六个城市”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加快向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争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排头兵。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超过30%,达到4685亿元,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

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近年来,我们积极整合涉海科研力量,海洋科技领先优势更加突出。重大平台建设方面,国家深海基地、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建设顺利推进,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和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深海平台正加快建设。重大科技攻关方面,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刷新了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世界纪录,23项海洋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良好,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等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发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18处,占全国的1/9,位居全国第二位。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首次成功实现低纬度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并实现首批收鱼。推动海洋制造业提质增效,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成为国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全球首个万吨级半潜式储油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在青岛交付使用。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目前全球上市的16个海洋创新药物中,我国的2个药物全部由青岛原创研发并在国内上市;全市海水淡化能力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

青岛港稳居世界级大港前列,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持续扩大港口规模,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形成遍布全球的港口航线网络,2021年青岛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亿吨、2371万标箱,分别跃居全球第4位、第6位。加快提升服务能级。强化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大力培育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海铁联运量连续7年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黄河流域经济出海口的门户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青岛还成功承办六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定期举办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国际海洋节等高端展会和海洋节会,搭建起国际海洋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下一步,青岛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努力打造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力争到2025年千亿级企业集团达5家左右

实体经济一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轻纺工业曾经享有“上青天”的美誉,培育了享誉中外的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现在新兴产业领域正在涌现一批“新金花”。今年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落实这一部署,青岛实施了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链。对接省“十强产业”,培育壮大一批重点制造业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一方面,加快提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等七条优势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突破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十条新兴产业链,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持续壮大企业规模。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扩能增产、提质增效,实现规模和效益倍增。全市遴选了100家倍增企业,“一企一策一专班”精准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主业,尽快实现营业收入翻番。争取到2025年,全市千亿级企业集团达到5家左右,百亿级企业20家以上。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等平台功能,积极创建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超过5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积极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达到1万家。

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聚焦十条新兴产业链,加快15个专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优质资源集聚地和创新高地。每个园区都按照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套综合政策、1支专业招商队伍、1支产业基金“5个1”机制推进,建好专业化配套设施,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力争到2025年,园区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十年青岛外贸进出口额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

作为中国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青岛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年间,青岛外贸进出口额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2021年达到8498亿元;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61.7亿美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这十年,青岛紧紧抓住上合示范区、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平台获批建设的重大机遇,努力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平台载体。上合示范区获批建设三年来,坚持“一核引领、全域联动”,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交流发展中心。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已集聚贸易主体1700余家,引进培育上合跨境贸易服务中心等10个贸易平台,2021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1.8%。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三年来,加强首创性、集成性、差异性探索,形成创新成果226项,有29项在全省推广,外贸、外资均实现两年翻一番,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同时,12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链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高效便捷。

青岛坚持稳规模、提质量、促创新,推动经贸合作纵深推进、多点开花。外贸创新发展方面,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突破2.2万家,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跨越式增长,服务贸易突破千亿元大关。双向投资合作方面,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项目达到374个,实有外资企业达到1.4万户,对外投资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地区)。重大活动举办方面,成功服务保障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青岛的国际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

高标准建设立体化开放通道,加强海陆空铁“四港联动”,被国家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海运通达全球,青岛港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国际航线达200余条,在沿黄流域布局了30个内陆港。民航跨越提升,山东首座4F级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成投入运营,铁路公路提质升级,济青高铁、青盐铁路等建成通车,形成“三纵四横五连”高速公路和“三环十射九横十纵”国省干线公路网,全市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等干线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还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政策供给方面,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政务服务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出“无感审批”“不见面审批”等业务。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青岛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持续争先进位,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下一步,青岛将抢抓RCEP与“一带一路”机遇,发挥重大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努力让青岛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步伐越走越实。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李沧上流佳苑社区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近年来,青岛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推动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今年年初,青岛启动实施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

让交通出行更加顺畅。谋划了总投资2911亿元的174个交通设施项目,全面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着力畅通城市内部交通循环,2021年以来成功打通未贯通道路50余条,一批重点市政工程提速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加紧推进。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青岛”,正在加快建设总里程219公里的11条地铁线路,建成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500公里。

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结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扭住城市管理领域的突出问题,多措并举、标本兼治,营造让本地居民舒心、让外地游客向往的洁净优美城市环境。环境卫生方面,推进环卫行业全时段、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监管,全市城市道路保洁总面积达到8780万平方米。拆违方面,今年年初摸排的存量违建已全部清零,新生违建防控网络逐步织密,力争三年内实现全市建成区存量违建基本清零。治乱方面,常态化开展重点区域“十乱”问题治理,长效推进市容秩序整治。增绿方面,加快推进60个山头公园整治,实施“见缝插绿、拆违增绿、拆墙透绿”等工程,着力打造公园城市。

让老旧城区更具活力。计划用三年时间,改造1000个城镇老旧小区,启动改造73个城中村,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和主城区内的城中村改造。今年,启动了29个城中村拆迁和318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坚持把旧城旧村改造与产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以10个低效用地片区开发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加快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让历史街区更富魅力。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建设中,我们将历史街区保护作为工作重点,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分层规划、精准发力,逐一攻破”的策略,夯实了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到建筑单体三个层级的保护规划体系。坚持保护性更新,推行“一房一档”“一路一档”,对里院、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实施整体性修复,努力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坚持既传承文脉,又丰富业态,积极导入“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今年以来,历史城区75个商旅文新项目开业运营,百年中山路焕发新活力,成为了青岛旅游新热点。

下一步,青岛将按照已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集中力量、攻坚突破,努力推动城市面貌实现新变化,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青岛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900亿元

当前,各个城市都在竞相推动数字化发展。青岛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力度很大,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中,位居全国第6位。

近年来,青岛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青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来推动,不断推进各领域数字变革创新,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数字青岛。

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加快产业数字化方面:立足青岛传统工业优势,创新实施“工赋青岛”行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之都,海尔卡奥斯4次蝉联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一位,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啤酒饮料等40多个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发展,海尔、青啤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推动数字赋能百业,近年来每年推动1000多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从2012年的56提高到2021年的93.4。在加快数字产业化方面:加大力度布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集成电路、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进了芯恩、歌尔、京东方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了一批专业产业园区。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企业超过500家。被评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全市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900亿元、十年增长5.5倍。

不断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加快审批事项全程数字化办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提升“一网统管”水平,建成城市云脑和全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正在加快构建数字化一体化城市管理体系。提升数字便民水平。以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运行一个场景”“双12”改革,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群众爱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比如,我们推出“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打通学生入学各个环节,实现“零跑腿”报名入学。我们正推进“全市一个停车场”场景建设,努力实现具备条件的车位全部入网共享,今年将链接停车泊位30万个以上,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全面夯实数字基础底座。坚持适度超前,统筹布局5G基站、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入选了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和首批千兆城市。开通运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5G基站2.8万个,数量居全省第一。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加快建设国际信息通信枢纽。

下一步,青岛将以更大力度推动数字青岛建设,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民生提质、为治理增效,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