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温润不让端溪紫 田横砚上观历史

2022-10-20 19:31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60830) 扫描到手机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 ,以笔蘸墨写字,遂笔、 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在位于即墨的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来自海底的田横石因质地温润光泽、发墨如油、磨之无声、储水不耗、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下墨颇利等特质,尤适合做砚台,被称为“田横砚”。

田横砚属“鲁砚”系列,历史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汉时,齐王田横要上书刘邦,他命兵士缚毫为笔、削竹为简、烧松为墨,捞水中之石琢为砚,自此有了田横砚。清朝吏部尚书匡源,曾写过一首《田横岛石砚歌》,其中的“碧血沈埋两千年,水底盘盘结石髓。割取云腴制砚田,温润不让端溪紫。”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田横砚的优秀品质。

田横砚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砚的品质好、雕刻技艺精湛,还在于它取材的不易。制作田横砚所用的石料取材自田横岛西南部的近海处水下,只有在每年11月底到次年3月初的月初或月中,大潮退去后才能去开采这种石料,十分费劲,所以弥足珍贵。

如今的田横砚已成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田横砚研究所所长刘宇,便是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踏进青岛田横砚研究所,迎面而观的是栩栩如生的龙头龟样田横砚,砚台共设两层,在实用的同时赋予美感。推开展览室的门,一方方吹影镂尘、砥砺琢磨的田横砚展现在眼前,轻触砚面,微凉嫩滑。

刘宇告诉记者,因田横砚石料取自海底,匠人们在雕刻时尽可能保留石料的自然痕迹,搭配海洋元素因材施“雕”,经过选材、制胚、设计、刻线和起线、开池、粗雕和细雕、磨光、刻铭等十余个制作步骤,一方与众不同的田横砚由此诞生。像龙头龟样田横砚是由两名熟练雕刻师,经两年半雕琢而成,文化价值不菲。

青岛田横砚研究所于2008年成立,集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于一体,对田横砚进行系统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所在古时“汉砖”“太史”“门字”“淌池”等图式的基础上,加以反映海洋文化的鱼、龙、虾、蟹、龟、螺等图式和反映平安吉祥寓意的图式精雕细琢,重新定义了田横砚的制砚技法和文化内涵,深受国内外文人墨客的喜爱。

“目前,田横砚属于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培养了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刘朝阳,但由于石材、雕刻人才缺少、投入等原因,田横砚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日常文化活动。这对于传承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刘宇说。

砥砺雕琢,历久弥新。如今,一方田横砚不仅仅承载着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和情感寄托,更被赋予了历史的文化价值。